至真至情的《卓立苍茫》

张鸿涛  2008年11月9日

 

庞进先生是研究中华龙文化的著名专家,也是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曾荣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近期我有幸拜读了他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卓立苍茫》(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心情兴奋,激动不已,不由得提笔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
这部散文集笔墨纵横,肆意汪洋,书写着现实的雄浑、历史的凝重和美文的灵韵,而贯乎其中的是那炽热的至真至情。
真情是散文的血脉和生命。作家在这部集子中三次写到自己思念父母老人的事情。在《九字格言》中,他写道:“能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原因,是辛劳一生的母亲突然病故给我的打击——未来得及尽人子之孝,每每反思,就痛憾不已。”在《遗憾》一文中,他写了自己在张家界旅游时看到美丽如画的风景,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过去为什么没有携父母来这里观光呢?现在二老病故,造成自己终生遗憾。在《与延鸿飞一起回家》中,作家由延鸿飞的母亲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走后,我到处讲‘当下孝’,即想到了就赶快去做,否则往往后悔莫及。”这是作家“把心交给读者”(巴金语)了。“百善孝为先”。这种浓浓的孝敬父母的亲情触动了我的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作家出生于西安市远郊的农村乡镇,慈爱勤劳的父母把他养育成人,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给了他。因此,对作家而言,这种沉甸甸的思念亲人之情便是从肺腑中的自然流露。无斧凿之痕,无雕饰之意,入情入理,真切可信。由此,我想到了古代写亲情的优秀散文《陈情表》之所以流传至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写的是真情。
庞进在西安工作、生活已有二十多年。这部散文集的前八篇是他写西安的专辑。从《西安的隐士》、《哦,小南门》写到《我们的项链》、《走城河》。他以记者的敏锐眼光、丰富的历史知识、哲学家的理性思考,论古说今,有叙有议,有抑有扬,写出了《以古为荣的西安人》、《好客重礼的西安人》,表现了作家对所居城市的热爱和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评;同时,他又掀开了“家丑不可外扬”的樊篱,写出了《西安人:简单与粗率》、《西安人:贪小便宜》等文,以典型的事例、小中见大的手法、亦庄亦谐的语言、鞭辟入里的分析,使读者不禁发出击掌之叹。其中表现出的真挚情怀,有一种如羊肉泡馍般的浓烈之味,显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美学的角度看,作家启示西安人不仅要以文物美、建筑美而自豪,还要努力达到素质美、心灵美。
庞进不仅善于写真情,还敢于说真话。在《歌与哭》一文中,他指出上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是“华夏九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生态灾难”;文章结尾时,他发出“为什么我们要删除自己走过的不光彩的路程?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族众浩浩的民族,为什么不能直面自己的过失?”的诘问,接着,他指出,“我们崇尚的儒家文化是一种‘讳’文化……‘讳’的实质就是隐瞒,就是欺骗,就是自欺欺人。”在《脚下的土地》一文中,作家提到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对“二华”(华阴、华县)的影响:“灾难缘自五十年前的一个‘瞎主意’……于是无情的洪水就像鞭子一样悬在‘二华’人的头上,几乎每年都要抽下来。”表达出作家对盲目冒进、非科学决策的批判,和对老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关切。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从历次“运动”中走过来的乡镇教师——我读到这里,眼睛微闭,心绪不安,陷入了难忘而悲痛的深思:当时的国民经济不知受到了多少损失?不知卷去了多少人的青春和生命?不知有多少人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我反复地默读着作品中启示读者的那些精粹的语句。我想作家是说了真话。说真话的文章读者能读进去,也乐意读。还有《说旦》等一系列杂文,充盈着幽默风趣的智慧火花和撼人心弦的思想魅力。这样的文章,正视现实生活,像百花园中的玫瑰,有刺而美,美得真实,且有幽远之香。
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时有富含哲理的精当议论,是《卓立苍茫》的一个特点,它使文章的内涵得以深化,意味得以延伸。如:“数字化其实是一把剑,双刃的,一刃是‘道’,一刃是‘魔’。”(《双刃的数字化》)“没有这些人的时候山河在,这些人死了山河依然在。”(《山连山来川套川》)“精神是花,创意是花之蕊;精神是龙,创意是龙之睛;没有创意的精神世界是乏味无聊的。”(《创意化生存》)这些朴素精粹的语句,像思想的压缩饼干,嚼一嚼,回味回味,哲理的味道就出来了。尤值得称道的是,它们和作品结合得天衣无缝,是作家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修养所形成的结晶,是生命体验的浓缩和升华。
还有,我也注意到,为了使真情至理表现得充分且艺术,作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写法。《站起来》一文中加进了人(作者)和物(群峰)对话的形式;《神农山:特别播放》采用了梦幻式的写法;《山连山来川套川》的“信天游”味道特别浓……这些不同的写法,使集子中的散文自由、明快、奔放、多彩,像一条条映照着霞光和山岚的小溪,淙淙地向前奔流。
庞进散文中的人物对话简洁传神,从不拖泥带水。如《神府散笔》:“……问她名字,答曰:高三曼。让她写下来,摇头说:不会写,没上过一天学。问她成家否?孩子都四岁了。问她哪里人?老家在神木。怎么学得唱歌?从小就爱,一听就会,现编也行。”这段对话不长,却把陕北女子高三曼的姓名、籍贯、无文化、已成家,及个人爱好、聪明伶俐等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文字上省俭,表达效果很好。由此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平均每次不超过五句,每句不超过七个字,也就是说每人每次对话不超过三十五个字。显然,庞进在他的散文中,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秀成分,并创造性地运用在了他的创作中。
庞进还善于从人民群众中、从现实生活中采撷一些鲜活的口头语、民谚等,糅进自己的作品中。“冬天的河水已减了肥,瘦白的一抹”(《脚下的土地》)就是很好的一例。这些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实感很强。当然,我从他的作品中,也读出了古典诗词的气韵,读出了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当代意识的融合。
相信庞进会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将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奉献给喜欢他的广大读者。

(710002临潼区华清中学张鸿涛 写于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