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大美青海 讴歌浑厚西部

著名作家、学者乔盛兔年春节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散文《互助彩虹飘》引起读者反响

www.loongfeng.org  2011年2月11日

 

本网讯,著名作家、学者乔盛描写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浑厚历史文化、浓郁地域风情、灵秀山水质美的散文《互助彩虹飘》在2月5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后,立刻引起社会反响和广大读者关注。人民网、《求是》杂志网、香港凤凰网、新浪、搜狐、百度、网易、腾讯等国内主要大网对《互助彩虹飘》进行了转载。不少读者纷纷给人民日报、以及转载媒体、网络、作者打电话、发帖子,对该文揭示的少数民族地域风情、历史文化、传统美德、精神品格、生活哲理等艺术特色,表示了热情的赞美和充分的肯定。
乔盛是一位有着30多年丰富创作经历的集作家、学者、记者“三位一体”的高产“文化快手”,有着从西部农村到北京工作“三进三出”的生活经历。他的长诗陕北信天游《马桂仙与牛毛蛋》、长篇小说《黄黑谣》、散文集《黄土地上的美男俊女》、电视剧《大漠落日圆》等作品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出版问世或搬上屏幕后,曾赢得许多读者和观众的难以忘怀。而他的跨世纪之交的理论专著《一个记者与作家看世界》、《西部大开发》,又确立了他在理论界、经济界的立身地位。在进入新世纪后,乔盛在文学与理论学术方面的成果更是从发起的一个接一个的“文化战役”过程中不断地推出。45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战争岁月——白坚革命往事》、60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沙窝》的接二连三问世,使他在中国文坛上像一颗璀灿的明星划过天空,越来越光彩夺目。尤其是他出人意料地在人才学领域两年内推出的《人才论》、《干部论》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后,犹如理论思想界的两枚重磅“炸弹”投向了理论思想界的荒漠,震憾着许许多多读者的精神世界。一些国家干部和立志成才的人们把他的《人才论》、《干部论》当成教科书来购买选读。
据了解,目前,到西部青海省挂职当副县长深入生活的乔盛,又开始了第四次离开京城的“西行漫记”之旅。《互助彩虹飘》只是作家产生灵感“信手掂来”、“走马观花”的“一天之情”作品。按照他的创作计划,在“挂好职、做好事、尽好责”的同时,赶2011年5月要完成《人才论》、《干部论》的“姐妹篇”“三部曲”——《领导论》后,在年底整理出版散文集《西部花》的基础上,在明年要推出一部类似《黄沙窝》那样反映西部生活的长篇小说。
《互助彩虹飘》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精品,展示的是大美青海的缩影。乔盛对青海投入如此深厚的真情实感,不光因为他是西部省份的陕西人,曾在《西部大开发》一书构想出西部地区发展要坚持“5年的初期规划阶段、20年的中期铺开突进阶段、25年的后期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样的“三个阶段论”,还在于他要了结父亲生前的一个“青海情结愿”。乔盛的父亲曾也是一个县里的小文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参军赴青藏高原战斗生活了数年。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陕西五省区接壤地带“剿匪”、工作、学习的日子里,与他的战友和同事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0年前,乔盛的父亲这位“老兵”、“老青藏高原”临终前对他的独生儿子乔盛一再叮嘱,要完成他在青藏高原未了的心愿和未完成的事业。《互助彩虹飘》仿佛也在闪烁着当年无数青藏高原老兵不灭形象的光芒,长久地如彩虹一样舞动在青海大地上飘扬。
互助的彩虹,是属于互助的,属于青海的,也是属于中国和全世界的。相信乔盛笔下的“互助彩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富有传奇色彩。(龙凤)
互助彩虹飘
乔盛
2011-02-05 02:10: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出西宁市,向东北行30公里,便到互助县城。城被群山拥抱,村叫川道穿连。山因景观而美的神奇,川有古迹而俊的灵秀。
互助土族自治县,明代叫威远镇,又称彩虹的故乡。1700年前,从中国东部的辽东半岛西征驰骋过一群剽悍的俗称“吐谷浑”的男女,出关东,跨阴山,翻长城,越黄河,驱豺狼于峪谷,斗风暴于荒漠,向西部,开拓道路延伸高原。大东北籍贯的“吐谷浑”人经历了由“吐浑”、“吐人”、“吐民”、“土民”的风雨历程,终于在青海湖百里之遥的东岸、祁连山脉的南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中国各民族的由来似乎都与天地星辰运转和自然万物变化有关。北国崛起个土族,南方产生出个水族。一北一南,一土一水。土族人是一群最早开进西部的外来人才。他们开垦,修田,造房,植树,放牧,织布,刺绣,雕刻,酿酒,赛马,敲锣,打鼓,唱歌…… 以土为生, 以土为根, 以土为魂,承载和丰富了一个生命力极顽强的伟大民族的历史。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土的作用与土的价值,包容了土的全部情感与思想。土族人民的智慧与财富,与其他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一起构筑起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绚丽彩虹。上千年前,他们开辟了另一条“丝绸之路”“丝绸南道”,为中西部“文化运河”的开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编织于华夏大地东西南北的互助彩虹,系着友爱,聚着和谐,驾着科学,永不失去姿色。
土族人刚栖身于青海高原时,将妇女穿着的七彩衣袖比喻为彩虹,即太阳之光折射出的绚丽色泽。土族人最早了解和认识太阳是从把太阳的光芒分解为七种不同的颜色开始的。他们将太阳的光泽拥入怀抱,使太阳的光谱与自身的衣质融为一体。今天,每年春节到来之前,互助城街头的妇女们穿的衣质比平日里更是款式多姿多样。上年纪女人穿花衣,年轻女子好打扮。花花绿绿,彩色折叠,一群一群的从北街涌到南街,又从南街逛到北街。进商场买了新衣,买了化妆品,笑逗着相跟着一伙一群,又去了西街,转了一会儿,挺着胸脯,甩着袖筒,走向东街。十字街头的鼓楼四周,有不少青年人翘起拇指在议论逛街女子买衣服,买化妆品,说她们模样长得好,穿上花衣服人模样更美。有年轻姑娘听到了小伙子的说话声,故意把穿着的七彩花衣襟抖一抖,双袖筒甩一甩,身子左一扭,右一扭,回头笑一笑,步子走的或紧或慢,跳舞似的,招引的外地来的行人停住步直愣愣地傻看,不停地揉眼睛。啊呀呀,仙女下凡了,彩虹落地了,天堂搬到了人间。
前年的春天,青海省会西宁上演了一部土族大型歌舞剧《彩虹部落》,全剧以土族久远的厚重历史和沉淀文化、浓郁风情,从土族“策马西迁”、“喋血昂城”、“定国安邦”、“赤岭相会”、“彩虹家园”五大部分,展现了土族人勇敢、勤劳、智慧、文明、进取的创造精神和高尚品德。阳光照射,色彩斑斓,长长的街道,彩霞飘逸。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曾经的古老街道有过春的喧闹,歌的合唱,如今的现代城镇正被新年的笑语拥簇,锣鼓震荡。妇女们穿着的由赤、橙、蓝、白、黄、绿、黑七色布块缝合的花衫,包含着土地、青苗、麦垛、甘露、蓝天、光泽、太阳等七种宇宙万物浓缩融合的艺术花环,与男子们一起唱歌,一起玩“轮子秋”舞、“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比翼齐飞”、“百鸟朝凤”……折射出“吐谷浑”人汇聚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厚重史册。
互助城中心的明代标志性建筑鼓楼,不高而壮观,不艳而恢弘。这是托在海拔2500米之上的一座镇城之塔、镇县之宝。站在鼓楼四望,群山排列得似一道道环绕的彩虹,隐隐有如成群牛马在高原上狂奔。顺着大街,延伸城外两旁长满树木的宽阔公路,纵横交错,又似镶嵌在大地的丝带。而距县城北20公里的南门峡水库景区与却藏寺“皇家寺院”、明长城遗址,互为依仗,交相辉映,衬托出青藏高原的万千景色。
土族人解读互助之意最早为“花园”,而与土族人有着深厚情谊的藏族同胞对互助又称作“诺木斗”,即“茂密森林”。花园与森林又与互助有着怎样的文化情结呢?在土族人想象和构建的人类生活的花园与森林世界里,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应该是和睦相处、互帮、互爱、互立、互存……花园、森林,与人类,是和谐的, 是互爱的,这无疑寄托了互助人的美好愿景。
走进互助,在七彩的太阳光下,我们可以领略大自然彩虹如诗如画的美景,也可领略一方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