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体育馆路和龙潭公园

2009-08-19 千龙网  

 

时间过得真快,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已经一周年了,一想起这让中国人骄傲的事,就特别想念我从小生活的那块地方,那京城东南隅的体育馆路和龙潭湖,都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尤其是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半个多世纪发展的体育馆路,是中国体育通往奥运之路,新中国的体育精英们多从这里走出,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海外数年,此次故地重游,不仅看到了它的巨大变化,同时又多了一些新的感受……

■体育馆路——通往奥运之路

风景优美的龙潭湖北侧,光明路以西,为体育馆路。体育馆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过去皇帝祭天的天坛东侧建的一条新路。这一地区聚集着新中国的体育精英,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发展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中国体育通往奥运之路。

在天坛公园东,龙潭公园北,玉清观南,北京体育馆于1954年拔地而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出现的第一座大型体育馆,有比赛馆、游泳馆、篮球馆三大主馆。如今走在体育馆路上,依然可以看见路南侧一排长长的淡黄色建筑,不算高的体育馆显露出浓郁的欧式风情,这是来自苏联专家的设计手笔。

1955年,北京体育馆建成以后,这条路正式更名为北京体育馆路。现在这条大街两边都是与体育有关的机构: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还有训练局、科研所、信息中心、体育医院,包括《体育报》社、《新体育》杂志社都在这条路上。这条不到一公里长的大街,见证了新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风雨历程。

在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之前,当时的北京体育馆承担着国家大型会议、领导人接见外宾的任务。主管体育工作的贺龙元帅,在比赛馆楼上拥有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桌上有一部神秘的“红机”,是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电话。

逢年过节之时,北京体育馆总要组织演出。在比赛馆东侧,可以容纳2000名观众的游泳馆内,“东道主”游泳队先为观众表演,在观众还为国家游泳队员神速惊叹不已时,水线已被快速撤下,跳水队员开始表演了,包括骑自行车跳水等在现在看来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令观众如醉如痴。在有6000个观众席的比赛馆,常有大规模的体操、篮球和乒乓球表演,表演的经常是国家队的专业运动员。那时体育表演总有文艺演出同台进行,体育表演与马戏、武术、气功穿插进行,共同打造一台晚会。

北京体育馆是当时国家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数支队伍的练习场地。占地4334平方米的练习馆,大家各踞一方,热闹异常。每天,篮球、排球和乒乓球在地板上无数次弹起、落下,令人眼花缭乱。不同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在同一个屋棚下高声喊叫。嘈杂的环境,倒也锻炼了队员们适应喧闹的比赛现场。夏季,馆内没有空调,队员们打开练习馆南北楼的大门,空气形成自然对流,也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我国的世界冠军多从这条路上走过

在龙潭公园和天坛公园间的方寸之地,中国最高级别体育基地在此,长年驻扎着中国国家队运动员,这一片有运动员及其家属的宿舍,几代运动名将居住在此,这里是新中国体育精英的聚集地,我们国家七成以上的世界体育冠军,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记得过去,在街上看到穿着运动服、身材高大的运动员,我就猜想他们是篮球还是排球运动员;一群身着运动服的女孩,那稚嫩的脸上带着几分老成,我看着她们猜想是体操运动员,还是跳水运动员,心中充满羡慕。那时中国女排“铁姑娘”曹慧英、“铁榔头”郎平、“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和“快球手”张蓉芳等排球名将,家喻户晓。我也幸运地在这条路上遇到过她们,当时人们都投以敬慕的眼光,她们回以平和的微笑。每当这时,我会激动好几天,她们是我崇拜的偶像。

这里记录了我国各历史时期体育领域的辉煌。从年维泗到古广明,从穆铁柱到姚明,从邱钟惠到邓亚萍,他们一代代接力。容国团大力扣杀时,还没人知道郎平,郎平大力扣杀时,还没人知道张怡宁。一代人来,一代人去,这里是唯一的见证者、记录者。2005年的一天,一个70多岁的老人缓步迈进训练局游泳馆的大门,他想看看队员们训练,但门卫不认识他,游泳馆里的很多队员也不认识他,而恪尽职守的门卫却始终没有放行。老人叫穆祥雄,20世纪50年代末,二十出头的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3次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纪录,人称一代蛙王。

■我国最早的北京跳伞塔曾令人仰视

龙潭湖西里,东临龙潭西湖,西至东四块玉南街。过去这里是一片水塘和荒地,1949年形成居民区。街南部龙潭西里54号北京第二体育运动学校内建有我国最早的跳伞塔,该塔建于1955年,占地28500平方米,塔高54米。

多少次路经于此,都会有许多感慨。跳伞,尽管这项源于欧洲的运动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已经在我国民间流传开来,但是这项运动的高难度却令太多的人望而却步,充满神秘。我想,那些勇敢的跳伞健儿,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味空中跳伞的奇妙乐趣和他们独有的蓝天情怀。

由于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支持,跳伞运动蓬勃发展,最多时候有22个省市相继开展了跳伞项目。1964年8月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跳伞委员会成立,1978年10月21日国际航联正式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会员国……随后是五星红旗一次次地迎风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次次奏响,中国的跳伞运动在当今世界跳伞领域里已处于先进水平,给国人带来无数荣誉与辉煌。

过去在体育馆路上就可以远远地看到高高的跳伞塔。这次找寻跳伞塔,从体育馆路向南望去,是一幢幢的高楼,不见跳伞塔的踪影,一直走到龙潭西里南口才突然看见跳伞塔。它四周的附属建筑都已被拆除,塔基也被挖开。

■昔日城墙外排水沼泽,今日美不胜收龙潭水景

与北京地区关系最密切的水系有三处,分别是莲花池水系、永定河水系和高粱河水系。高粱河虽小,但自元代以来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它的上游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渠道,到了下游就成了排洪泄污的干渠,同时也为城区大大小小的湖泊注入了生命之水,地位十分重要。

明中叶修建外城,城南地区,包括古高粱河故道上的许多坑塘沟渠,每到雨季,积水顺着地势流到外城南城墙下的东西两大片沼泽之中。西侧的湖泊叫野凫潭,解放后疏浚整治为今陶然亭公园,东侧湖泊就是今天的龙潭湖公园。

南城根下自古人烟稀少,芦苇连天,非常荒僻,外城东南一片泽国,更是荒僻得连个名字都没有。明代此处是潘家窑,清末即已成为荒芜冷僻的窑坑。除有浙慈义园、江西义园和广东义园外,就是芦苇丛生的臭水塘,龙须沟的污水常年倾灌于此。

1952年在潘家窑、刘家窑、吕家窑和诸多大小积水窑坑之处,挖成了三个人工湖,挖湖而出的50多万立方米泥土,在湖中堆积成了两个小岛,并修建了环湖道路。因其上源来自龙须沟,与龙须沟呈首尾之势,建筑学家梁思成为其起名龙潭湖,又分别称龙潭东湖、中湖与西湖。

龙潭湖南面和东面是护城河,左安门大街穿湖而过。1984年后东湖建为龙潭湖公园,中湖为北京游乐园,西湖为龙潭西湖公园,三园总面积1758亩,其中水面596亩。龙潭公园占地690亩,其中水面255亩。

现今的龙潭公园整个景区以龙为主题,有龙吟阁、龙潭、龙字石林、龙门和莲塘花屿等。园中的龙山占地1000平方米,有四个石峰,主峰高4.5米,3米多宽的瀑布从主峰上直泻而下,汇为龙潭。湖的中心岛上建成了滨香园,南边是茗香水榭,为一民族形式庑殿式厅堂,有长廊伸入水中,尽头为一大理石茗香亭。龙字石林景区由自然山石堆砌而成,石碑林立,汇集了甲骨文、秦篆、金文,汉、晋、北魏、唐、宋、元、明、清及现代著名书法家和名人题的“龙”字,还有中国龙形的演变,共有龙字229个之多。

龙门景区是公园入水口,“龙门”石壁上一对汉白玉雕龙头,龙口喷水汇入轩前奇石环抱的龙池。这里不仅建筑与龙有关,而且种植的树木花草,也都巧取龙趣,如龙柏、龙须柳、龙爪槐,给人以龙的联想。龙山、龙潭、龙瀑、龙桥、龙亭、龙轩……漫步其间,好像在龙的世界前行,无时不感受到龙文化的冲击。

湖中石拱桥、双亭桥和龙潭瀑布把湖分成小岛、浅滩、峡谷与绿地。园内蜿蜒曲折的湖岸,与水中山岛相映,于整齐中见天然情趣,让人流连忘返。

■龙潭湖公园内的袁都师庙

龙潭公园西北部一片苍翠的松林中,有纪念明朝名将袁崇焕的袁都师庙,袁都师庙也称袁祠。这里民国时称绩溪义园,东部是沈家园,西部是广东义地,1965年合并统称火桥南里。为区别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因此称广东新义园。其园占地两亩许,因袁都师庙而闻名,现划入龙潭公园。

1917年康有为等人为了纪念袁崇焕,在当年袁崇焕曾与清兵血战的龙潭湖边,袁当年的指挥部所在地建立袁都师庙。庙宇三间,坐西朝东,庙内有袁崇焕石像和他的部分手迹石刻。正门上有康有为手书的“袁都师庙”匾额和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明末国家内忧外患,他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他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遏金军南下,打破了努尔哈赤战无不胜的神话,努尔哈赤因被袁崇焕战败而一病不起,死于沈阳。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区,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

皇太极利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早与皇太极有协议,是皇太极故意败给袁崇焕,好让崇祯皇帝相信他,助皇太极夺取明朝江山。崇祯信以为真,立即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碟刑于西市。袁崇焕临刑前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碟刑三千六百刀,而袁崇焕所受不止此数,百姓将袁崇焕视为“卖国贼”,争相食其肉,以解心头之恨,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

唯大忠义者,有大忠义之士相随。袁崇焕死后,骸骨弃在地上,无人敢去收葬。独有一位平民义士,却令人感怀不已。他是袁崇焕仆人佘义士,广东顺德马江人。他半夜里偷回袁崇焕的骸骨,将之葬于广东义园。隔一道城墙,广渠门外的一片广场之上、城壕之中,便是八个半月之前袁崇焕率领将士酣战的地方。他拼了性命击退十倍来犯的敌军,保住皇城和北京城中百姓性命,却死于非命。

佘姓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就葬在袁墓之旁。佘氏子孙世世代代为袁督师守墓,直到民国五年,他们说是为了遵守祖宗的遗训。佘氏后人守护北京袁督师的墓园,二百八十多年,越十七代,无间断者,大忠大义,与袁崇焕日月同辉。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颁诏:“宵小构谗,死于非辜”,将真相大白于天下,袁崇焕的千古奇冤才得以昭雪。今天,不时有游人到庙中凭吊这位英雄。

出龙潭湖北门,在这片昔日的窑坑沼泽,无人居住的荒野之地,1960年北京市政府投资在此建了40栋楼,分八条街巷,1965年命名为龙潭北里头条至八条。北临光明路,寓意人民从此走上光明幸福之路。

■北京首家大型现代化园林式游乐园

龙潭中湖坐落着北京游乐园,是北京首家大型现代化园林式游乐园,此处是明代刘家窑遗址。1984年中日合资开办了大型现代化游乐项目,由原市长彭真亲笔书题“北京游乐园”高悬于东北角白色拱形正门之上。

进入游乐园,满目绿色,开阔的湖面与建筑造型的梦幻时尚,创造出明朗的现代感受。记得小时候玩过园中的不少游乐项目,疯狂老鼠、急流勇进、翻滚过山车、吃惊房屋、大海贼……这里差不多的项目几乎都玩过。那时,玩起来是乐而忘返。

在大观览车上,极目远眺,整个龙潭湖尽收眼底,使人忘掉烦恼。

■重阳登高法藏寺

龙潭路北,有幸福东街,因有幸福村得名。法藏寺遗址位于今幸福东街南端,铁道西侧。

法藏寺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初称弥陀寺,因寺中建有砖塔一座,故俗称法塔寺。明景泰二年(1451年)太监裴善静重修并改名为法藏寺。塔共有七层,总高约30多米,平面呈八角形,各层每面设明窗,每窗上置一佛像,共56尊。塔中空,内设旋梯可以登临,是北京地区楼阁式塔之一。

据明崇祯年间《帝景景物略》中记载,在北京的古塔中,法藏寺的弥陀塔不是最古老的,却是唯一可以登攀的。所以明清两代,每年九月九重阳前后,前来登高望远的,不亚于现在登香山看红叶的如织游人。《天咫偶闻》有段很有意思的记载:“天坛之东有法藏寺,浮屠十三级,登之所见甚远,都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寺已毁尽,惟浮屠仅存,而往者如故。其中容人之处无多,登者蚁附,近至绝顶,则才容二客挨肩而过。斗室之中,喘息不得出,竟不知其何乐。”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到此攀登者终日不绝。

法藏寺的颓败,始于民国时期。再往后,塔还在,但它已被遗弃在这里,只和塔相依为命存留下一个法藏寺的地名。1966年法藏寺塔拆除。

■四块玉与克林德牌坊

龙潭湖与天坛之间有条四块玉街,分别称四块玉南街和四块玉北街。

关于四块玉街有两种传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天坛时,剩下四块大汉白玉,放在天坛东门外。明朝这一带全是窑坑、苇塘,十分荒僻,有些穷人常到这里挖黄土进城卖,称这里为四块玉。

还有一种说法,清代中期,在这一带农田里有一眼大井,井口是用洁白似玉的一块巨石凿成。年长日久,井口被绳子磨出四道深沟,像是四块玉石镶嵌而成的,后来人们把这眼井叫四块玉。

百多年前,在西总布胡同西口,曾立有一座表明清廷软弱可欺的屈辱的石牌坊。1900年6月,德国公使克林德前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路经西总布胡同西口时,遇上神机营章京恩海率队巡街。克林德首先挑衅,从轿内向外开枪示威,恩海还击,当场将克林德击毙,这成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直接导火索。

战后腐败软弱的清政府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传说把那四块玉运到东单外交部街西口,修建了石牌坊,称为“克林德”牌坊。

这座代表屈辱的石牌坊压在北京人的心头整整15年。直至民国七年(1918年)德国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牌坊移至当时的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改为“公理战胜”坊。1953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郭沫若题写坊额,将石牌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一直矗立在中山公园内。(北京青年报 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