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一代穿好“天才的鞋子”

陕西省作协为在校大学生石耳召开诗作研讨会

作者:龙凤  发表日期:2007年1月12日  

 

本站讯  青年诗人、在校大学生石耳的诗集《和你的衣衫飞扬》,由陕西旅游出版社推出后,受到广大读者和诗评家的热切关注。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文学月刊社本着扶持文学新人的原则,于近日在西安举办了石耳诗歌作品研讨会,这是陕西省作协有史以来首次组织专家学者为80后作家作品进行研讨。《诗刊》编辑部副主任谢建平、省内著名评论家、作家李星、晓雷、常智奇、庞进、沈奇、王观胜、渭水、耿翔、尚飞鹏、秦巴子、梦野等出席了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和你的衣衫飞扬》是一部激情飞扬的诗集,展示了石耳不凡的才华,他把自己的青春感悟“刻在了时代的墙壁上,表现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乡村生存的艰难”,其情思浓郁饱满,笔墨朴素清丽,意象营造巧妙,创作态势稳健,但也流露出不够深刻的缺点。“天才的鞋子大我一码,我还是穿着它出走。”这是石耳诗作中的一句。大家认为应当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积极扶植,让新一代穿好“天才的鞋子”。 (龙凤)

 

附:

贺 信

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文学月刊社:

欣闻石耳诗集《和你的衣衫飞扬》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石耳深爱着文学,并为之孜孜以求,创作态势稳健、情思浓郁饱满、作品朴素自然。相信本次研讨会,对石耳的诗歌创作,对神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实施人才品牌战略工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宝成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文学月刊社:

欣悉你们两单位联合主办石耳诗集《和你的衣衫飞扬》研讨会,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石耳是一名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执着地爱好着文学,以极大的热情来展示生命的原色。他的诗,不仅抒写的是校园、青春和生命,而且更多的笔触对准生活的隐痛和社会的暗色,那种生命情怀和创作使命值得肯定!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靳晓静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致

石耳及省作协、创联部:

石耳的诗集《和你的衣衫飞扬》是一部激情飞扬的诗集。也许是当过多年诗编的缘故,我总是对年少的诗作者有一种格外的关注。我也被他的年轻和才气所感动,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他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诗人的品质。

在此,愿石耳的创作更上一层楼,祝研讨会成功!

远 村

二OO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李 星(原《小说评论》主编  评论家)

石耳的诗写的很灵动。在《穿着天才的鞋子出走》中:“天才的鞋子大我一码/我还是穿着它出走”。意象营造的巧妙,从而引领我们走进山野、走进田园。《逝者的言语》中对老者不再唠叨,传统不复存在的终极忧虑。而纯度最高的当是两首《无题》:“追求与向往终极/影子与脚跟时常穿越/持久竖立的身体/把自己放逐于/城市蜂拥的人群/灵魂变得孤苦伶仃”“思绪在脑海划出一道空白/像没来得及着色的梦/等人给它狂热的吻”。无意识的生存状态中,孤独灵魂与肉体的对抗与脱离,探索到了纯诗的感觉。

石耳诗中表现的是青春的生命轨迹,人生轨迹与心灵的向往。在时而明确、时而朦胧、时而希望与时而失望中,对身处都市,离开故乡的漂泊感与不确定感的反思,对生命转机的渴望。贴近自己的心灵,贴近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夹缝里乡村生存的艰难,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乡村图景的忧伤与反思。把自己的形象刻在时代的墙壁上。

心灵的自然,自然的心灵。实在、自然的诗风把乡村与城市有机的连接。不乏奇特的想象与联想凸显他对生活的感觉与感悟。当然,石耳应摒弃诗歌语言,思想结构方面的不足,探寻思想由物质的、现实的、此岸的进入精神的、未来的、彼岸的路径,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很高兴石耳是学历史的,历史使人明智、广博。

王观胜(省作协创作组组长  作家)

石耳的诗写的很顺畅,取材广阔,山缘、荒漠、乡村与城市融入了他的诗文画卷,也使他真正进入了诗歌的境界。其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并有很强的复活力。是一个有潜力的诗人,希望他多研究一些古典文化与现代哲学想必会给你很大的帮助。

渭 水(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主笔  诗人)

石耳的诗起点较高,他忠于现实,用心灵体验生活的每一分钟,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感受乡村的变化。“坚硬的马路压过古老的车辙/和青草的芳香”(《遗落的村庄》)。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显露自我的反叛。时代给了诗人困惑,但也给他宽松的环境,诗人可以尽情的抒写爱情、生活与表露自己的思想。石耳有潜力、有素养、有希望,希望他忧国忧民、胸怀若谷成为真正有作为的诗人。

谢建平(《诗刊》编辑部副主任  诗人)

石耳的诗是写故乡的,也是写给故乡的。诗篇不仅有对故乡的责任感,而且拥有满腹激情。他对故乡生活的融入与感知,使其富有个性的表露,《秋天的早晨》《嘲笑》《故乡的梦里》等。是从日常琐碎、芜杂的生活入手,却握住了生活的手腕,感到了它的温度,像《超脱》。再如《土地》一诗不知不觉地触摸到了故乡生活的灼热的心跳,既朴素又神性,那种灵性的语言,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年轻作者之手。然而这就是年轻诗人的胆量和生活中诗意性的能量。这部诗集,题材涉猎范围广泛,诗人的感觉敏锐,畅快抒写,从生活中抽取出让人深思的理性光点。当然,石耳的诗在“诗意完善”的难度追求,意象的点染,艺术效应的描述与渗透还有待于加强与超越,力避浮躁,更多的写出无愧于故乡的好诗来。

庞 进 (《西安日报》高级编辑  作家)

石耳在纵深的历史长河与外国文学积淀中摄取丰富的养料,他的诗写得清丽、纯朴、素雅。“请给我一片湛蓝的天空/云的翅膀”, 是其青春感觉的自然流露。诗集中有忧郁的成分,乃是古老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新生交织的反映,也反映着作者对故乡那山那水那人的千丝万缕的爱! 在乡土情结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中用嘶哑的喉舌表露时代的声音,这声音鲜亮地表达出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我希望他能够再接再厉,写出“史诗”性作品,且不断向散文、小说迈进!

晓 雷(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

石耳的诗让人惊讶。其诗联想丰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坐在沙柳上的村庄/我的姑娘是我的爱的村庄”“我守侯的姑娘/我的村庄 我守侯的姑娘”(《为你写诗》) 其“姑娘”与“村庄”意象的重叠,对故乡的眷念和逝去岁月的挽留,对田园生活的挽歌。诗集中对城市繁喧与挤压的生存状态的困惑与哀伤,被其敏锐的目光所捕捉积、沉与反思。在痛苦探寻生活的真谛,只要坚持穿着天才的鞋子,石耳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诗人。

沈 奇 (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评论家 诗人)

石耳的诗是农耕与现代、民族与传统的真实写照。其诗不仅在意象的营造,而且语言的表达都深入诗的本质。青春而富激情,《午后的镜子》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真情实感进行有效的言语与流露,对人生、生命与存在的深刻的反思。精神饱满纯粹, 以诗的现实抒写灵魂对彼岸的理想的向往与回归家园的守望。

秦巴子 (《秦岭》文学社编辑  诗人)

石耳的诗歌基础很好,进入了真正诗歌的境地。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与穿越力,使其思想较为深刻。当然也是紧扣时代的主旋律的,在沸腾的年代里寂寞、稳健、持续的创作。

尚飞鹏(评论家 诗人)

石耳对故乡的抒写,对乡土的赞美与眷恋。追求纯粹的人生与理想,对黄土地总体意象的表达和精神层面的释放。他在诗作《土地》里:“同样的一块土地/生我 养我/伴有吃 喝 拉 撒与居住/最后又终将把我收留”。全诗表达的内容丰富复杂,既爱而又无奈,但终极的思索还是把他带到了对死亡的思索。情诗是诗人创作的永恒的主题。石耳在诗集里写情诗的作品不在少数,并且有热恋的、失恋的,但我觉得比较阳光的应是一首题为《春天》的诗作。看似写春天,实际是写爱情,作者通过写景而传递对人的爱心,对美的礼赞。诗构思的巧妙,正好展示了他诗歌的技巧。石耳虽很年轻,但思想深刻。写作思路开阔,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表达黄土地、故乡。而努力拓展更深层次的写作境界。《墓》这首诗,一个23岁的青春少年,能写出“大师的薄墓被目光削平/留下了荒草的对白”实属难能可贵。

耿  翔(《陕西日报》文体部副主任  诗人)

石耳抒写的是生命中的美好与纯真。青春在飞扬,感觉飞扬,感觉灵动。幸运的是他有这样的出生地。黄土地的广博,文化的多元,使其生命的激情与于生具有的、天生的潜质融合。然而这份资质并没有被泯灭。他十八、九岁就进入城市,在城市中反思乡村。石耳很内向、腼腆,但内向不失灵气。一双忧郁而富有睿智的眼神关注着现实繁喧的世界,鲜活有力地洞察社会。比外向的对我们这个时代更有帮助。石耳的路还很长,相信他不仅给我们而且给自己创造出奇迹。

梦 野(青年作家)

石耳是一个有根的诗人,他大量地写到生养他的“贫瘠乡土”。对故土热爱中的那种无奈,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那种反叛,反叛中的那种对故土的精神寻找,给人一种忧郁的情怀和生命的质感。石耳虽涉世未深,人生经历未有过“晚来风急”,但我也读出他的凄怆心灵的一面。这凄怆不是来自爱情、友情和亲情,而是对社会的呼告和世界的期待。他忧郁的诗歌,让人也读出了一些历史印记和时代特征。他的审美个性、价值取向和精神趋向,在时代的“冷酷划痕”中,突现出他的思想境界和品格追求。对我来说,石耳是“晚生”,我谈不上是提携后学,但也是竭力扶持的态度。他还得在语言修炼、意象营造、艺术视野、文化内涵、诗性意味等多个方面狠下功夫,以使诗歌的质素、气息和力量,有更大的变化。

答 谢 词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教授、记者以及文学社的各位朋友,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此次简朴的作品研讨会。会上各位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在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明确了我在今后的创作中努力的方向。

感悟生活,忠于现实,把握自己的生存状态,抒写关于时代的诗歌。80后的诗人是缺少体验的一代,在某种程度上说,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感悟生命的过程,在日后的诗歌创作过程中,我要不断地积累与摄取养料,忠于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反思与感悟,探寻向往已久的彼岸之花。

今天这些成绩的取得,有我的一半,另一半当属各位老师!

最后,特别感谢北京《诗刊》谢建平老师不远千里而来,给予我鼓励,感谢晓雷、常智奇、庞进、尚飞鹏、耿翔、程海、王观胜、李星、远村、沈奇、刘亚丽、秦巴子、 渭水、梦野、袁方、雷依群、韩万胜、张剑、王锋、杜晓英、白重暄、马建绪、刘锋各位老师的长久以来对我的培养与帮助。感谢四川《星星》诗刊上半月刊副主编靳晓静老师、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提携与支持。感谢神木县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马慧聪,乔少锋等各位同仁的勉励。

此致

敬礼

石 耳

二OO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