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合:宇宙的胸怀——龙凤精神漫谈之一

庞 进  2007年9月6日

 

“容合”是笔者创造的一个词,与“融合”有区别,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
龙凤的形象是“容合”的。龙是中国人对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龙卷风、星宿等自然天象的多元容合;凤是中国人对鸡、鹰、燕、乌、鹑、孔雀、鸵鸟等鸟禽,和太阳、风、火等自然天象的多元容合。龙凤的容合对象,涉及到动物、植物、非生物和自然天象,可以说,龙凤的容合,几乎将自然界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两网打尽。
龙凤的容合是由人创造的,准确地说,是由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共同创造的。最早的创造者可能是生活在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先民,也可能是生活在距今万年以上的旧石器的原始先民。最晚的创造者,就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今天的每一位中国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地球人。这是一条历久弥新的创造链,它将一代一代地连续下去,只要地球还存在,人类还存在,这条创造链就存在。
中国人为什么会创造出龙凤这样的神物呢?原因可以找出多条,其中有一条便是中国人意识到世界是容合的,或者可以说,中国人对龙凤的创造,吻合着、体现着一种叫作“容合”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地球是容合而成的,地球人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容合而成的;地球人所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容合而成的,与地球人同存共处的山原河流也是容合而成的:容合实在是一种宇宙胸怀。这种胸怀博大而永恒:空间上无边无沿,时间上无始无终。
我们说,龙凤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考古学界以考古实证为据,将这两个时代划分为若干个区系和多种类型文化,而我们在各个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几乎都看到了“原龙”“原凤”的身影——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塑龙,赵宝沟文化凤型陶杯及陶纹龙、陶纹凤,红山文化玉雕龙、玉雕凤;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陶纹凤、蚌塑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陶纹凤,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陶纹凤;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陶纹龙、陶纹凤,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的高庙文化陶纹凤,大溪文化摆塑龙;等等。
我们说,龙凤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除龙凤的起源、形成与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具有一致性外,还在于龙凤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先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能行五者(笔者按:即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而道家讲的“道”,也有宇宙的本原、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龙凤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容合性的形象表达着容合性的概念,或可言是容合性的概念选择了容合性的形象为标志。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当今世界,之所以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许多多的家园被毁,许许多多的生灵涂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把“文明差异”视作“文明差距”或“文明冲突”,不愿意正视各种文明各有其优长的事实,自认为某种文明高超于、优秀于、尊贵于其他文明,总想用“一元”取代“多元”,不讲“容合”或不愿意“容合”。所以,加大力度,弘扬、宣传、推广中华龙凤文化容合的精神理念,让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接受这样的精神理念,并将其尊重为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原则,自觉、自愿地应用于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中,就显得特别有必要。所谓“有矛盾,坐下谈;弃暴力,戒强权;莫急躁,勿狂癫;崇理性,释前嫌;容众异,存多元,谋共赢,求大全”,如此这般,何愁一个和谐地球、一个太平世界不能构建?
这样的设想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起码有两条理由:第一,龙凤的容合对象,不光中国有,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说,龙凤产生的基础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只不过是智慧的中国人首先将其创造出来了而已。既然都有这样的基础,接受龙凤所蕴涵和体现的精神理念就不是困难之事。第二,相信和谐、和平不仅是中华民族崇尚和追求的状态和境界,也是世界各民族都崇尚和追求的状态和境界,这也就是说,龙凤所蕴涵和体现的容合的精神理念,具有普世的适应性。

(本文首发于2007年8月31日《环球华报》)

作者简介:庞 进 1956年11月生,陕西西安人。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现供职于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创造论》《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及散文随笔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等20余种。主持或出席相关论坛、研讨会30余次。在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loongfeng.com)网站。

地址:710002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箱:pangjin@xawb.com 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