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九龙舞,演绎古老文化传奇(图)

2011年12月13日 岳阳晚报  

 

Img328800681

多年前,九龙舞队在村里的祠堂前表演。(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黄梅

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象征,流传千年的九龙舞,以复杂的艺术套路,宏大的演出阵容,特色鲜明的地方打击乐形成独树一帜的表演形式

舞龙表演中,一条龙舞动并不奇特,但九条龙同舞不得不堪称一绝。在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就有支九龙舞,流传千年,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名扬中外,享有盛誉。

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象征。从闭塞的小村庄到走上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白杨村因九龙舞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演绎着古老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神话传奇。 从汉朝演绎至今的九龙舞

从岳阳乘坐至平江的县际班车,一路山清水秀,1个多小时后,过了青冲口大桥,就到达了白杨村的村口,一块巨大的写着“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平江九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告牌醒目地矗立在路边,提醒着过往的行人,中国民间艺术九龙舞的发祥地就在此。

白杨村,依山傍水,北面的智峰山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南面的汨罗江缓缓绕村而过,村子呈半开放式。“九龙舞与汨罗江是有渊源的。”一大早就在村口等记者到来的龙会会长姚大明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

据《平江县文化志》记载,九龙舞“始于汉、兴于唐,演绎至今。”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尸体沉于水底,无法回到人间,人们每逢端午节驾起龙舟,打捞屈原忠魂。龙王的九个儿子,得知老百姓如此爱戴和怀念屈原,便翻江倒海,大闹洞庭,逼着老龙王把屈原的遗体送回人间。人们为感激九龙的义举便模仿九龙的舞姿,创造了九龙舞。

“九龙舞最初发源于姚姓家族,现在村里的六个组、十三姓都在舞。”姚大明说,龙文化在当地沉淀十分深厚,当年文化娱乐单调,舞龙、观龙成为了村民主要的精神文化大餐,每当逢年过节、结婚、圆屋、寿诞等庆典活动,人们都要观看九龙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九龙舞表演套路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已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在中国龙舞中可谓独树一帜。

随着鼓、钹之声响起,龙分两边,摆开阵容,紧随着呜、呜、呜三声长号鸣响,咚、咚、咚三声鼓响,龙兵一齐呐喊,嗬嗬……从两边龙门同时发出,来回穿插,九条龙每齐集一方,不停晃动龙身,左右形成方阵式,前后一条直线,意为东南西北四方,每到一方都有这个程序,表示对四方的敬重,形成一个威武、浩大庄严的画面,龙恩浩荡,出水蛟龙问世……这便是经典套路“九龙出水”,姚大明说,每个套路都是有寓意的,以前常演的有《八宝笼灯》、《三星拱照》、《金盆吊水》、《九龙献彩》、《五龙捧圣》等16个套路,现已发展到60多套。“九条龙同场表演,每条龙由10位青壮年舞着,包括司锣、司鼓、司号、旗幡手等,每场演出都得有200人同场献艺,整个套路表演完毕,需要3个半小时,大套路套小套路,环环相扣,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谈起九龙舞,54岁的姚大明喜笑颜开。

上世纪90年代,民间九龙舞首次走出平江参加“岳阳首届国际龙舟节”表演,一举夺得大赛金奖,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199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摄制组专程赴白杨村拍摄九龙舞,向世界推介。2000年,伍市镇以其独特的九龙舞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平江九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这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技艺,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据平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方世洪介绍,九龙舞作为平江最具特色的一种龙舞,以复杂的艺术套路,庞大的演出阵容,地方特色鲜明的打击乐展现了中国龙文化之内涵,更深入地对其进行挖掘、抢救、整理、推陈出新,对于中国民间龙舞,民间音乐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沿袭千年的“龙规龙约”

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延绵至远方望不到尽头,是白杨村唯一通行的车道。路边的姚氏祠堂被一个院子围着,院子大门锈迹斑斑,里面有一个约2个篮球场大的操场,因长年累月饱经风雨,祠堂斑驳的墙面,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一只白色灯管的节能灯挂在正门上方,在阳光下随风摇曳,“龙兵”们曾在这里不分昼夜地进行排练。

“匡龙”是舞龙活动中一道重要而又相当严肃的程序。每次演出前都要在祠堂里举行仪式邀请龙神下界,保乡民们庆吉平安,五谷丰登,这一仪式沿袭至今。

开坛、立案,主祭者将无污染的井水置于案头盆中。接着向龙神祈告此次舞龙活动的具体时间,沿途路线等事宜,然后由主祭者“进表”,向龙神宣读龙规龙约,诸如舞龙期间不能拉帮结派,不能扰乱乡民,不能索要赏钱,男女不能同床等等,由龙会会首或舞龙头,玩龙珠的“龙兵”“画押”,如有违反,严惩不贷。在完成最后一道画龙点睛程序,每个龙兵对坛作揖,喝一碗龙坛水,自保安全,不出事故后,龙兵们就可串村走寨舞龙表演了。

集体性活动,离不开严明的纪律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姚大明看来,正因为有龙规龙约的约束,九龙舞才得以流传千年。“”匡龙”后,大家十分严肃,吃饭的时候一般不会说话,不管是否吃饱,只要哨声一响,就会丢下饭碗集合,如果有迟到者,就得被罚跪在龙坛前,点三炷香直到烧完为止。”

从“匡龙”那天起,祠堂里有20人左右每天添香供饭,五点起床在龙坛前念龙经,为在外演出的龙队祈福,在外平安,舞龙不打结等,平安归来,还要举行送龙仪式,龙神被送走后才可以松懈下来。

“龙会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演出的龙兵在外打工,只要打一个电话,他们就会赶回来,有时甚至发传真到工厂里去。”姚大明说,大家的纪律性都很强。

当然,舞龙队更离不开家属的支持。每当村里发生天灾人祸,龙会就主动出面,大家捐资出力,“作为会长,搞好群众关系是很重要的,在村民中有威望,龙会才有号召力。”

在白杨村,小孩子从五年级就要开始学习打击乐,到初中后身体强壮时开始学习舞龙的技艺,妇女们也纷纷加入乐队,进行表演。 团结协作的“九龙精神”

白杨村民风淳朴,村里没有一个吸毒人员和打牌赌博现象。走进村子,一栋栋小洋房鳞次栉比,偶尔会看到一两处用土砖搭建的老房子,如饱经风霜的老人,无声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白杨村是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交通相对闭塞,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5亩,很长时期,人们的生活亦处于贫困状态。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外来文化很少侵入,“九龙舞”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发展和传承。

那个场面是姚大明终身难忘的。1991年,县文化馆通知白杨村的九龙舞队将参加“岳阳首届国际龙舟节”。接到任务后,白杨村全村上下欢腾,村里场地太小,他们就过河到汨罗江对面的一所师范学校的操场进行排练,朝五晚十,整整排练了两月之久。

“当时经济条件不好,县文化局派来指导工作的干部也和我们一样吃稀饭,白天排练,晚上开会研究整改套路,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一个人抱怨,比赛结束回到家,田里的早稻全被虫子吃掉了,政府后来拨了好几吨大米才解决吃饭的问题。”九龙舞精彩的表演,一举夺得大赛金奖,当他们载誉而归,县长亲自到县城门口迎接,并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九龙舞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在的劳力一天都是100多元,我们外出演出,只发给队员60多元,大家从来不计较报酬。”

曾有一段时间,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增多,1993年,村里办了第一家企业后,至今达到5家,回乡就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劳动力,对于保护传统文化也起到积极作用。”白杨村村支书姚秋贵说。

每当龙队要外出演出,如果有“龙兵”在本厂上班,村里的工厂都会停止生产,无条件支持龙队活动。“伍市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我们不能光顾自己的利益,应该以大局为重,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厂长姚立明是白杨村人,他觉得保护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近些年来,平江县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县文化馆经常为九龙舞推介一些商业演出。现在商业演出比以前频繁,外出演出一年达20多场。

不过,姚立明认为应该将九龙舞打造成品牌来发展。“明年是龙年,我们将邀请汨罗等附近县市的龙舞队,搞一个大型比赛活动,扩大九龙舞的影响力。”

目前,龙会已向平江县旅游局申请建设旅游村,纳入到平江旅游线路中来,以文化带动旅游业。“如果发展农家乐,长期为游客表演龙舞,再开发一些以龙为首的工艺品,前景还是很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