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的家到底在哪

西安晚报 2008年12月4日 记者职茵  

 

女娲在中国拥有众多“故乡”或“发祥地”:如甘肃、河北、陕西、山东等。各地群众竞相为女娲“寻根”,声称女娲归属地在自家“门口”。但女娲的“家”究竟在哪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个定论。近日,在“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河北涉县举行的首届中国女娲文化高层论坛上,西安学者庞任隆提议建立“女娲全国文化链”,让众多专家学者眼前一亮。

女娲的“家”有近十处

据统计,女娲的“家”有近十处之多,至今留有历史遗迹作为证据的有甘肃天水、河北邯郸、陕西西安等地。

相传女娲生于甘肃天水的秦安县陇城镇,此地有娲皇、凤尾、龙泉等古老村名,还有女娲洞、女娲祠、龙泉等遗址,因此世人称作“娲皇故里”。该县境内考古发现的80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佐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史。自古以来,秦安人民就不断建祠修庙,把女娲当做始祖神来祭祀。而河北邯郸的涉县早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是女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流传地和祭祀地。这里有被誉为“华夏祖庙”娲皇宫,在涉县城西的中唐王山上,相传是神话中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2006年,“女娲祭典”还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国家级“非遗”两度失利

西安骊山女娲风俗作为活态的历史文化,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娲文化也受到各界关注,2006年,作家贾平凹受聘成为在骊山举行的“寻根华夏·纪念女娲”文化活动的代言人。

那些在典籍中记载的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均可在骊山找到踪迹。如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当地人都要过补天补地节。当天,西安临潼及蓝田一带群众都会“补天补地”,吃“补天饼”来纪念“女娲生日”。还要举行一个仪式:由家庭女主人撕饼抛向房顶象征“补天”,扔饼在井中或搁在地上象征“补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种“补天饼”就是关中百姓常吃的石头馍。

骊山“补天民俗”长久不衰,曾经两次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均未成功。省文化厅工作人员撒小虎告诉记者:“我们申报的材料还是不够丰富,抓不准特点,没有体现出女娲的特殊价值。再加上风俗类的项目没有特别实际的事物,所以在申报材料上就显得够不上国家级标准。但该项目本身没有问题,评审专家暂未对其进行全面了解。明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准备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提议建立“女娲全国文化链”

女娲的“家”有近十处之多,省文史馆研究员、骊山中华女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庞任隆表示:“一窝蜂地争不是办法,这样做只会劳民伤财。”他告诉记者:“‘女娲全国文化链’的建立势在必行。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无论甘肃、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对女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如果各地停下纷争,将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再深入挖掘整理,将来跨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定会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竞争力。”他的提议,得到了各地专家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陶立璠教授的肯定,陶立璠教授表示:“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应该形成合力。”此次,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特别聘请冯骥才、柯杨、郑一民和庞任隆等学者为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