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龙文化考析

庞进 2006年10月15日  

 

摘 要:梅山文化是湖南新化古梅山方圆万余平方公里内产生和流传的以原始渔猎、稻作文化和巫傩文化为内容的文化现象。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自然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经过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容合、演进和升华,龙事实上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文化也广泛地传播、渗透于祖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并与众多的文化现象交融互渗。本文从“山水龙”、“民俗龙”、“精神龙”三个方面入手,考察了龙文化与梅山文化的关系。“山水龙”,即以山脉峰岩、河流池泉等比龙、称龙;“民俗龙”指的是有关龙的民俗信仰、民俗事象;“精神龙”指的是龙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三方面,梅山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梅山龙宫龙的景观、大熊山九龙峰、九龙池的传说、民间节日中的龙王崇拜、梅山人刚烈坚忍、宁死不屈的剽悍尚义精神等。通过逐一分析,作者得出初步结论:龙文化多方面、多层次地渗入并影响了梅山文化;龙的基本精神与梅山人的精神具有同一性;龙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合梅山文化。

关键词:梅山 龙文化 山水龙 民俗龙 精神龙

梅山,在湖南省新化县境内,一名上梅山,有说因春秋战国时期,此地为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Mi与“梅”谐音,故名;有说是因汉初梅鋗封侯于此而得名。作为文化区域的梅山,大体上指的是湖南省境内“以新化、安化两县为中心,东接益阳、宁乡、湘乡,西抵溆浦、辰溪,南到邵阳,北达桃源,方圆近一万余平方公里的这一古属梅山的地域”[1]。这个区域是古代“梅山蛮”居住、生活的地方,其所产生和流传的以原始渔猎、稻作文化和巫傩文化为内容的文化现象,被称为“梅山文化”。
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自然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经过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容合、演进和升华,龙事实上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文化也广泛地传播、渗透于祖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并与众多的文化现象交融互渗。
那么,考察一下龙文化与梅山文化的关系,当属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考察可以从“山水龙”、“民俗龙”、“精神龙”三个方面入手。

所谓“山水龙”,即以山脉峰岩、河流池泉等比龙、称龙。
这里又有三种情形:“形状龙”、“传说龙”和“帝王龙”。
所谓“形状龙”,即山水的形状像龙。绵长起伏、盘绕曲折是龙的形状特征,因而人们常把绵长起伏、盘绕曲折的物象比龙、称龙。
位于新化县柘溪库区油溪乡高桥村、有“亚洲最美的洞穴博物园”之称的梅山龙宫,其得名的一个原因,就是洞道内多有由山石、流水等组合而成的像龙的景观。如龙宫之门被称为“龙门”,门中央有从水中冒出来作抱拳拱手状,似在欢迎参观者的“龙太子”;转过门来,有一尾鲤鱼活蹦乱跳,想要跃过龙门,于是便以“鲤鱼跃龙门”命名。接下来,有“龙女浣纱”——由石灰岩水流淌下来逐渐沉积所形成的石瀑布像龙女刚刚浣洗完的轻纱;有“龙鹤亲吻”——一条龙从水中勃然而立,它的上方一只仙鹤翩翩降落,它们似乎想要亲吻;有上下交错、十分壮观的“双龙飞天”;有头、颈、脚、尾栩栩如生的“远古恐龙”——恐龙化石也是龙的容合对象;有“麒麟靠玉树”——麒麟为吉祥瑞兽,属于龙族神物。
另外,梅山龙宫洞穴阴河出口处有“盘龙湾”,湾口水质清澈,婉蜒曲折,似神龙盘绕;而龙宫洞口两山夹一幽谷,称“藏龙谷”,谷两麓多台地,村落、农田、果园,错落有致,给人“龙鳞”比比之感。[2]
所谓“传说龙”,即山水景地流传有关于龙的传说,因而得名。
所谓“帝王龙”,是说有古代帝王到过此山此水,留下了种种佳话。帝王为龙,其山水也就有了龙之名。
在梅山地区,“传说龙”与“帝王龙”是交织在一起的。
“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据考证,“熊湘”即指今新化县境内的大熊山。在南宋祝穆所著的《方舆胜揽》中,也有“山川熊山,己昔黄帝登熊山,意其此也”之说。近年该山古寺遗址发现有“轩辕黄帝游此山”的碑记。当地民间传说,黄帝南巡,有大熊引导至此,故名熊山。
大熊山最高峰名九龙峰。为什么叫九龙峰呢?相传黄帝登大熊山,曾将葱笼秀美的九龙峰点化成九条青龙,故名。峰顶有一池,池中有九股清泉涌出,谓之九龙池。相传九条青龙可以由此池游向四海龙宫。又说,九条青龙游入资水后,被油溪石竹湾的风光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去,一住就是几千年:此为梅山龙宫得名的又一个原由。
以上传说,将黄帝、熊、龙三者联系在一起。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言:“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受国于有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据此,不少学者认为,黄帝族曾以熊为图腾。古代典籍又多有黄帝为龙之说,如“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黄帝“日角龙颜”(《路史》)等。那么,黄帝族是以熊为图腾,还是以龙为图腾?我的观点是二者并不矛盾:黄帝在统一炎帝、蚩尤部族后,可能以龙为图腾,这之前,可能曾以熊为图腾(或某世、某支曾以熊为图腾)。[3]而熊,也是龙的容合对象;辽宁省建平县曾征集到距今五千年,属于红山文化的熊首龙(也称“熊形原龙”)。说明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梅山地区流传的大熊引黄帝登山、黄帝又点化山峰为龙的传说,和这些传说所蕴涵的人(黄帝)、动物(熊)、神物(龙)三者之间密切关系。

“民俗龙”指的是有关龙的民俗信仰、民俗事象。
历史上,人们把居住、生活在梅山地区的群众统称为梅山蛮。“蛮”字在《说文》中归于《虫部》,解释为:“蛮,南蛮,蛇种。”“蛇种”的意思是蛇的后代。蛇是龙的主要的容合对象,龙的绵长弯转的身躯多取材于蛇,所以,可以说,蛇种即是龙种。事实上,所谓南蛮,即生活在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是崇拜蛇和龙的,梅山蛮也不例外。
梅山蛮以盘古为祖先,并奉盘古为梅山教教主。而盘古,按明代董斯张著《广博物志》卷九引三国吴人徐整著《五运历年纪》中的描述,为“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这是说以开天辟地著称的盘古是一条龙,而且是彻头彻尾的龙,因为他不仅生着一个龙头,还是“蛇身”,蛇身即是龙身。
据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黄镇考察,梅山教是由越王后裔梅鋗创立的,其经典《盘道经》以问答形式言“新坛弟子”要向“太上老君”“拜助国救民之法”,而太上老君是“龙汉元年三月初六午时生,满天云雾盖其身,以果为食,故曰李老君”。关于“龙汉”,黄先生采纳、同意胡建国先生在《巫傩与巫术》一书中的解释:“联系刘询(西汉皇帝)登基国号为“黄龙”,又是汉朝,巫者尊刘询为主。即取其国号“黄龙”之‘龙’配以汉朝之‘汉’为巫教之年号亦未可知。”看来,梅鋗是既崇拜老君(即老子),也崇拜龙的,所以通过《盘道经》,将老子与龙联系了起来。梅鋗的做法也不是没有根据,孔子就曾将老子比作龙。有“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子与韩非列传》)之说。梅山教还有坛主张五郎曾独自过海向老君拜法,老君特意传授给张五郎真法的说法,据此,我们可以说,张五郎是龙的一个徒弟,身上多少也有些龙性。
在梅山的节日风俗中,有“旧年三十,不去井里挑水,谓之龙王爷辛苦了一年,理应休息一天”的讲究,显示出对龙王的尊重。龙王崇拜是龙崇拜的重要内容,既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神龙崇拜有关,也与佛教东传有关,是崇龙、尊王、敬佛三者的结合。龙王之名来自佛经,是中国龙文化先传至印度,被印度佛教采纳,加上“王”的名号,又传回中土的。由此俗也可见佛教文化对梅山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崇拜龙王之外,梅山地区还有春节期间“舞龙”的习俗;有修房竖屋时请风水先生,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讲究,选“龙盘虎踞之地”的习俗;有家家户户敬奉祖先家神及“安神”的习俗。安的什么神呢?龙神。因为只有龙神安定,家事才能顺昌。据说,安神一要选好龙神在家的日子,一般在庚午日后,“龙神接连有八天在家”。还要选好安神之人,“恐防不尽心”。[4]

所谓“精神龙”,指的是龙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我们讲“龙的传人”,就主要指龙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一脉相承,而非血缘意义上的基因遗传。关于龙的精神,我曾用“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八个字来概括,其中“容合”是笔者创造的一个词汇,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
中国古代有“龙有九似”之说,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国民间画龙有“九像”之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参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取材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形象容合。龙的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产生、形成过程相同一,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象征者和标志者。
所以,可以说,容合的精神,是龙的排在首位的最重要的精神。
龙的这种精神,也反映在梅山文化中。梅山文化无疑是一种容合文化,其容合的成分至少有:原始的农耕、狩猎、渔罟文化,巫风炽烈的傩文化,风情别具的民间习俗文化,博大厚重的中原文化,灵秀飘逸的荆楚文化,等等。若具体分析,可以梅山武术为例。梅山武术源自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出来猎捕技能,后又因与不断迁入的汉民杂居,在争斗中容合进汉民中流行的种种武术。其中朝廷武官、江湖侠客都发挥着作用。从风格上讲,讲究“神、气、意”三者容合 ,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融“手眼身法步法”于一体,“拳法刚柔相济”。[5]
再如奋进的精神。龙有“好飞”的神性,而“好飞”正是“奋进”的同义词。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所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瞪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素质的写照。《易经》的第一卦《乾卦》是一个意义特别、影响深远的“龙卦”。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为喻,抽象地阐发了一种理性精神,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自然界行的是一种健康的大道,人应该像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终要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毫不懈怠。
有论家称,梅山人具有“刚烈坚忍、宁死不屈的剽悍尚义精神”,这种精神是在长期的刀光剑影和残酷的血腥统治之中磨砺出来的。“梅山人的‘蛮’非‘横蛮’、‘野蛮’之意,而是‘刚’‘勇’等义,‘勇’字当头,‘蛮’‘义’兼重,‘义薄云天’、‘蛮’‘智’和谐,‘蛮’中有智,‘蛮’‘勤’互彰,以勤补拙。这是对梅山人固有性格和内在性格的辩证认识。是传统文化积极入世,刚毅进取,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机细胞。”[6]
毫无疑问,这样的精神,与龙的奋进的精神具有同一性。

综上所述,可初步获得这样的认识:第一,龙文化多方面、多层次地渗入并影响了梅山文化;第二,龙的基本精神与梅山人的精神具有同一性;第三,龙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合梅山文化。

注:
[1] 此说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一期第137页。另据《宋文·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按此说,梅山当指东至今湖南长沙,南到今湖南邵阳,北至今湖南沅陵,北到今湖南常德之间的达五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2] 资料采引自梅山龙宫风景区管理处的相关介绍。
[3] 综合分析学者们对图腾的论述,可以发现构成图腾物的基本要素有四:1,某种自然物(以动物为多)或天象;2,与族祖、族人有血缘关系;3,部族的徽号标志;4,部族保护神。四条全部符合者为狭义图腾,部分符合者可称为广义图腾。遍览各种资料,未见黄帝与龙有血缘关系的说法,但黄帝族有可能以龙为徽号标志和保护神,所以,可以说龙是黄帝族团的广义图腾。
[4]此处所引的民俗资料,采引自黄镇《巫术流传与民俗信仰初探》,此文发表于2003年10月在湖南省隆回县召开的“中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
[5] [6]引自《梅山文化之淳朴风情》一文,新化政府公众信息网(www.xinhua.gov.cn),2006年9月8日下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邮箱:loongfeng@163.com

相关链接——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陕西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安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影响广远。著作有散文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专著《龙的习俗》、《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创造论》、《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等18种,在国际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cdragon.com.cn)”网站。
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电话:029–81017295   电子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