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明清皇权联系研究

2008-5-23 法律博客网 陈旭堂 李华权 刘东依 刘一君 苏畅 赵延京  

 

摘要:皇帝自命为龙,则意味着其具有龙性。龙有征瑞的神性,表面看来皇帝之意是天下安稳,四方和谐,这自然可以骗走天下人的崇敬之心、拥护之意,但其真正的意图是巩固皇权,独揽江山。龙有威慑的神性,原始古人崇拜图腾有七分是出于畏惧之意,皇帝在皇宫布置不计其数的龙纹,收大量的龙树、龙山集于皇宫内外皆籍龙威以壮皇权之威,太和殿台阶上的大龙纹和殿内龙椅顶上的大龙及龙珠皆为震怖朝臣进而震怖天下人之用。龙还具有统一、聚合的神性,,龙本身是由多种动物形态特征聚合而成,它体现着兼容并包、统一自然的涵义,皇权借助它使天下人归顺,使外族皈依。龙还具有善变的神性,庞进认为“专制主义喜欢以神秘而售其恶以多变而掩其奸,以乖谬而显其力,以加祸而宣其威”。

重要术语:龙 皇权 神性 专制

引言

走进太和殿,驻足于高大宏伟的故宫第一大殿前,看到台阶上凹凸不平的刻纹组成的一幅双龙图,此图共有四部分,最底层为水水上有山,山上有云,云上有龙。为何要在这么大的一块石头上刻这幅图并将其置于太和殿——皇权的象征——的台阶上呢?为何此石刻的不是青山绿水美人呢?太和殿始建于明成祖时期并在清朝时重建,但是,虽然经过改朝换代,历经天灾人祸,龙,依然昂首于太和殿的台阶上,屋檐上,地板上乃至故宫的每一个角落。改了朝代,换了主人,几百年间改变了的是服饰、器械、这些物质的、形式的、表层的存在,但是改变不了制度上,精神层面的东西。龙,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决定、引导着那带着稳定的中华精神文化和政治制度,并在明清两代被捧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者之目的何在,它之于皇权又有何联系呢?

龙的源流及其涵义

关于龙的产生,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庞进认为“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现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图腾也好,是神物也好,总之它是非客观存在的一个存在,它只是人们将抽象自客观事物的属性综合起来并使之在人们的头脑中组合而成的存在。现今学者研究龙所用的材料除典故传说之外无非是纸描壁画,山形水状而文字、绘画、雕塑、传说等表达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图象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图象,因此龙只是“观念的集合”,不是现实动物。这个集合衍生出来的几乎是整个中华文化(至少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由于龙不能由一个客观实物来确定,因而它是变动着的,同时具有了多样性和时代性,它的多样性体现在其种类、形态及神性涵义之多。它的时代性表现为每一个朝代的龙的形态不一。它还有延承性,即每一时代龙的形态皆是发展自前一朝代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至明清时,龙的形态已相当完整,黄龙从各种龙中脱颖而出备受皇帝们的青睐,龙的神性也被赋予更多涵义:龙喜水,为雨司,雨水作为农业的命根,龙直接控制着人们的生存基础,因而受百姓敬拜。龙好飞,御龙者皆神也。龙通天,作为天地交流的信使。龙善变,以显示其智慧和动力。龙征瑞,龙兆祸,也就是说龙能预知祸福,而且总是带来祥瑞的。龙示威,龙代表着权威。既然龙是“观念的集合”,它就可以按人的意愿被赋予更多的涵义,只要人们服从、认可它即可。明清帝王藉龙以显皇权自有道理。

明清皇权制度

中国皇权制度由来已久,一般认为,自嬴政合三皇五帝为皇帝以作为自己的号以来,中国皇帝制度就开始了,皇权统治开始了。《史记·始皇本纪》载“赢政称始皇帝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命为制,令为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封建皇权统治确定下来以后两千年间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主旋律。谭嗣同在《仁学》里面说过“故当以为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然而两千年来皇权历经帝王将相殚精竭虑的发展,至明清时达到专制的顶峰。它表现为以皇帝为核心的绝对的中央集权——地方权集于中央,中央权集于皇帝一身,政府所有权力几乎都源于皇权,它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凌驾于社会之上。朱诚如认为“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前提下,其他诸如道德、伦常、宗法、礼仪等都变成了它的婢女。显得那么单薄和脆弱。”庞进说“中国的帝王皇权,历来都是专制的、独裁的、血淋淋的、把人不当人的。”明清时皇权的集中达到了顶点,皇帝的喜怒哀乐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朱元璋确立“廷杖”之刑,大臣如猪狗牛马,毫无人格可言,天下人的嘴都不敢在他面前开了,万事皆独断。还有他动不动就对臣下诛九族,胡惟庸还被诸了十族。方孝孺说“(朱元璋)视诛杀人如灭蝼蚁”。“春夏榜案”中,他见录取的进士全为南方人,起了疑心,以“莫须有”之罪诛杀主考官并重考,然后安排录取的全是北方人,皇帝可对任何制度随意修改随意践踏,天下之政,一人之政也。清时兴起文字狱,皇帝看哪个字不顺眼就来个“诛九族”,“胡中藻案”中的“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致诛九族就是一例。皇权过于集中,没有皇帝出头什么事也办不成,没有英明君主社稷危矣!明朝宦官专政,清朝妇孺掌权皆致天下陷于水火之中皆由此也。

龙与明清皇权的联系

至高无上的皇权不仅依靠那些“政治硬件”——官制、宗法制、礼乐制、军制、法制等——支撑,巩固着,还需要文化、精神方面说服力的支撑,它不仅要天下人口服还要心服,死心塌地地服从于它。在文化上,政治统一,皇权集中必然导致的思想的统一,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被推为正统而其他各家皆受打击,例如李贽的学说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抨击。仅仅如此,人们在精神上还是不认同它的,所以皇帝要借用人们精神上认可的东西来证明皇权的合理性。它只要创造一个逻辑,将皇权与人们共同认可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可。龙作为华夏人民崇拜的图腾,智慧的结晶,自然吸引皇帝老爷们的目光。而龙是怎样被利用来神化皇权的呢?首先,从黄龙中择以体现皇权的尊贵。“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淮南子》记载黄龙与皇帝之间的联系,“其帝皇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兽黄龙。”还有在其他传说和记载中证明黄龙与皇帝之间联系紧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皆为龙身人首。据《汉书》记载,刘邦母——刘媪——由蛟龙盘于其身上怀孕而生刘邦的,皇帝、炎帝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皆为龙。还有历史上留下的“帝王龙相的故事不胜枚举。明清帝王们将龙用于自己的象征性东西上——名号、服饰、器具、国旗等——以进一步接近龙,如清朝国旗是中间绣着大大的黄龙的龙旗,黄袍(又称龙袍)上的龙纹一般不少于一百个,据记载,明世宗龙袍上的龙纹多达二百零一个,可谓满身都是龙了。有人作了一番统计,仅太和殿就有龙一万二千六百五十四条龙纹。皇帝自“真龙天子”皇帝与皇后和称“龙凤”等都体现了皇帝与龙的亲近。皇帝更为绝妙的一招是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它的始作俑者是董仲舒。为替汉武帝的进一步中央集权找理由,董仲舒将中国人的古老的“天命观”哲学思想应用于政治上,将皇权神圣化,之后历经发展,到明清时,渐至成熟。祭天礼仪皆备,而龙横飞天地,充当天地间的使者,传天地旨意于皇帝,皇帝自命为天子,代天帝管理人间,显然,龙通天的神性和帝王们代天牧民的帝王性在这儿何在儿合在一起。皇帝自命为龙,则其具有龙性,龙有征瑞之神性,表面看来皇帝之意是天下安稳,四方和谐,此自然可骗走天下人的崇敬,但其真正意图是皇权永固,江山独揽。龙有威慑的神性,故人崇拜图腾有七分是出于畏惧之心。皇帝在皇宫内外布置不计其数的龙纹,收大量的龙树、龙山集于皇宫皆为藉龙威以壮皇权之威。太和殿台阶上的大龙,殿内顶部大龙和龙珠以及高高在上的龙椅等皆有震怖朝臣之用,使大臣于议政时不得不“惶恐”。龙还具有统一、聚合的神性,龙本身是由多种动物聚合而成,形态上体现着聚合性,内容上表现为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性质,皇权借助这种聚合力使百姓归顺,使外族皈依。龙还有善变的神性,庞进认为“专制主义喜欢以神秘而受其恶,以多变掩其奸,以乖谬而显其力,以加祸而助其威。”专制的皇权就是这样,喜欢用“善”的东西包装自己,皇帝祭天以示其爱民如子,实行科举以示其平等公正,假龙以号令天下。然美丽的装饰背后是一张丑陋、狰狞的面孔,明清帝王用“龙”将百姓骗得晕头转向,是为巩固其皇权,美化其统治,别无其他。
龙只是皇权借以巩固自身的一种精神方面的手段,明清帝王驾驭天下的功夫变化多端,深不可测,高不可及,这也体现了龙通变及强大威猛之性。不过归结起来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有:驯之之术,之之术,役之之术,监之之术。民受此四术所驭,不为奴则合为?皇权集中的巅峰是百姓灾难之至时。“古今帝王皆贼也”,唐甄、梁启超如是说。

参考书目:① 闻一多:《伏羲考》
② 庞进:《呼风唤雨八千年》 1998年7月第1版
③ 王大有:《中华龙种文化》 2006年1月第1版
④ 朱诚如:《中国皇帝制度》 1997年2月第1版
⑤ 王大有:《龙文化与中华民族》
⑥ 黄进华:《皇权悲剧》
⑦ 白钢:《中国皇帝》
⑧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

作者:陈旭堂 李华权 刘东依 刘一君 苏畅 赵延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