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研究的新收获

庞进 2005年12月4日  

 

[内容提要]如果说上一个龙年曾出现过一个研究龙文化的高潮的话,那么,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中国的龙文化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世纪之交的中国龙特别引人注目,表面看,似乎是因为公历的2000年和农历的庚辰龙年相重叠,算起来3000年才有此一遇;其实,更重要的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是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其然。如果说,上一个龙年,也就是和1988年相重叠的戊辰龙年,龙文化研究曾出现过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的话,那么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今天,中国的龙文化研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其标志是去年7月,”中华龙文化(http://www.cdragon.com.cn)”网站在国际互联网创建开通;8月,”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今年4月上旬,中国龙文化研讨会在海南省东方市召开;4月中旬,”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在河南省濮阳市召开,以及诸多重要著述的发表且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广泛注意。笔者出席了两次研讨会,并有幸拜读了学者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现不揣浅陋,作如下概述。

中华龙的精神底蕴

近年来龙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成果,莫过于对中华龙的精神底蕴的挖掘和揭示。

李培栋通过对《易经·乾卦》的研究,提出龙的基本精神就是《易大传》所概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如龙的人应当遵循壮健运行的天道,发奋图强,永不满足。

刘志琴认为,中国龙从外形到内涵都贯穿着兼容与综合的精神,其论据: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追溯始祖和共祖的传说,在各种传说中以龙的传说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阔;2、龙在中国兼有贵族性和平民性,是全民共赏的文化象征;3、复合龙的创生,体现了兼容和综合是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

王东提出,龙的最深层文化内涵,乃是多元文化综合创新精神。他认为,在龙的形象后面隐含着中国人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龙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追求普遍和谐的四大主体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矛盾关系和多元文化关系;认为继承和发展龙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文明的四大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危机、人际关系危机和文明冲突危机。

何星亮认为龙的精神包括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1、创新性;2、综合性;3、兼容性;4、进取性;5、灵活性;6、独立性。

庞进在分析研究龙的基本神性(总结为八种:喜水、好飞、通天、善变、征瑞、兆祸、示威),及其同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是畏惧、飞离、悖逆、合和、彰力、求吉六种文化心理的对应、外化、体现和释放)的基础上,将龙的精神简洁地概括为团结兼容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开拓奋进的精神和与天和谐的精神。

2000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其琛副总理撰写的重要文章《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文中指出:”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舞龙和赛龙舟都需要运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而无法运用单个人的力量去运作。在这种集体的合作中,如果单个人的力量不能融入整个集体的节奏中去,所有人都会招致失败”;”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

龙文化的纽带作用

“纽带”一词,最早由江泽民主席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提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钱其琛副总理在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撰写的《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的文章(载1999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指出: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首先表现在中华民族认同共有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区域,有着共同的奋斗经历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就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烈的认同感。””海内外华人都会认同中华文化中龙与凤的文化标志。这些形象很容易唤起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感情。”

对龙文化纽带作用,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论述。

庞进指出,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还有夏禹,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纪英雄。这些神话英雄,大都有作为历史人物的实在依据,但更重要的是人文方面的意义:他们使一个民族有了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精神母题。在神话传说中,伏羲为龙种,女娲具龙性,黄帝黄龙体,炎帝乃龙子,夏禹是虬龙:这便构成了普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的”根据”。这样的根据,使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象征,共同的图章徽记:哪里有华人辛勤的足迹,哪里就有中华龙矫健的身影;说汉语的人走到哪里,中华龙就飞翔到哪里。

许顺湛指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中国自华夏族形成到汉族、到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文明史连绵不断是世界上的孤例,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汉文字和龙文化在民族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从远古到今天,龙文化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贯穿始终,它渗透在各个民族中,从帝王阶层到广大民间,从天文到地理,从正史到野史,从雕刻绘画到诗词歌赋,从各类建筑到器皿衣着,从语言词汇到传说故事,从祭祀到节庆,无不打着龙的烙印。可以说古往今来,龙文化覆盖了神州大地,形成了民族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龙的传人”不可能是现代科学概念,它与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一样,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认同。定型的龙形象是多元的巧妙组合,它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

王海根指出,龙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保持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随着历史的演进,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团结在龙的旗帜下,融合在同祖共宗、亲如兄弟般的大家庭中。中华龙文化的这种凝聚力,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无法排除的,它将在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大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龙的起源与本质
龙的起源与本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观点多种多样,归纳一下,有二十多种,它们是:

蛇(蟒蛇、毒蛇禁忌转化)说;鳄说;蜥蜴说;鱼说;马(河马)说;猪说;牛(水牛)说;蚕说;恐龙遗记说;物候参照动物说;人文动物说;生命符号说;树神说。(以上是以自然界中有的或曾有的”生物原型”为基础考察龙。)雷电说;云神说;虹霓说;龙卷风说。(以上是以”天象原型”为基础考察龙)。

另外,还有已被学界否定的外邦传入说;早年由闻一多提出的,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的图腾合并说;近年由冯时提出的星象说(认为”最早的龙是作为星象存在的”,东宫苍龙星宿”真正体现了龙的原始涵义和原始形象”,龙的形象来源”是对东宫星宿所呈现的自然图象的复制和艺术化”;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壳龙虎造型是中国最早的星象图。);由何根海提出的河川说(认为”龙滥觞期的初始原型为蜿蜒变曲的河川,河川是龙最原始的基形”,”龙是河川活物化表达者”。文见2000·1《百科知识》);由王小盾提出的胚胎说(认为”龙的原型不是某种具体动物,而是隐藏在各种哺乳动物母体内的胚胎”;”所谓龙,不过是’生命的胚胎状态或孕育状态’这一观念的代名词”。文见2000·1《寻根》),等。

尽管一些学者一直坚持蛇原型说、鳄原型说、雷电原型说等,但趋于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使更多的学者趋同于多元综合说。这些考古发现是(只列距今5000年以上者):

一、辽宁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达8000年的石块堆塑龙,及两块陶片上的龙纹,均为蛇形;

二、辽宁葫芦岛杨家洼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的黄土堆塑龙,蛇形;

三、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出土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陶器龙纹,其头似猪首,其身如盘蛇或卷云;

四、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距今达7000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鱼形;

五、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纹,鳄形、鹿形;

六、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6000年前的黄土夯筑龙,鱼形;

七、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6000年的河卵石摆塑龙,蛇形;

八、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约5500年的彩陶瓶龙纹,像鲵;

九、甘肃武山傅家门出土的距今5200年的彩陶瓶龙纹,亦像鲵;

十、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以上的玉龙,马首蛇身;

十一、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彩陶盘龙纹,似蛇;十二、辽宁凌源牛河梁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的玉龙,猪首;

十二、内蒙古赤峰羊场乡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的玉雕龙,猪首蛇身;

十三、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白玉龙,其头部(尤其是角)像牛;

十四、浙江余瑶山、反山出土的距今近5000年的玉器龙首纹,是牛、鹿、猪等动物的部分形象的综合。

“多元综合说”的表述也有多种。

庞进从考察先民们的思维特征入手,借用模糊数学的概念,提出了”模糊集合说”。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不固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龙便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这样的神物,渗透、灌注、体现着古人对身外世界的疑惑、理解、敬畏和审美。

王东分析了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存在着的”六大经济文化区系,萌生九种原龙”(东北红山文化:马型原龙和猪型原龙;西北仰韶、马家窑文化:鱼型原龙与鲵型原龙;中原仰韶、龙山文化:鳄型原龙与蛇型原龙;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鹰型原龙与虎型原龙;东南河姆渡、良渚文化:鹰型原龙与虎型原龙;中南大溪、屈家岭文化:猪型原龙与鹿型原龙)的格局,提出”马、猪、鱼、鲵、鳄、蛇、鹰、虎、鹿,这九种动物的综合,构成了中国龙的多元综合原型”。认为,龙源于图腾,更超越图腾,本质上已不是原始图腾的实物崇拜,而是综合创新的文化创造。

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探索,使人们对龙的认识不断深入且百花齐放。重要的观点还有:万洪瑞指出,龙既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又是传统文化中”看得见的哲学”,还是中国历史的信息载体。张克认为,龙在历史上已实现了几个飞跃,由图腾崇拜而帝王符瑞以至成为民族象征,可谓”三级跳”。楚庄提出,龙是一与多的结合、一与多的协调、一与多的统一。因明认为”龙式思维”是一种”多物合一、多元归一”的创造性思维,其特色是”拚合并包”和”追求至善全能”。张岱年认为,龙在海陆空中都有巨大的伟力,而又有不伤害其他物类的品德,是一个”善良而又万能”的典型。艾定增指出,龙具有至高的神灵品性,是道德与权威的象征,聪明智慧的化身。赵馥洁认为龙体现了一种”自由意志”。王春瑜强调,龙曾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是专制的代名词,不能忽视对龙文化中的糟粕和迷信的批判,走出宫廷龙的阴影,是新千年的历史使命。艾丰认为中国经济的现状就是一条龙(正在向上腾飞、各个部位不在一条水平线上),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两个不平衡”,必须采取”多层推进、重视龙头、整体互动”的 “龙形经济战略”。

绿龙:当代龙学的新课题

龙文化如何关照现实人生?应当给传统的吉祥符号,注入那些新的内容?鉴于”纵览九州方圆,人均资源的匮乏已不容许任何数量型、高耗型发展模式的继续,人均空间的狭小决不容再经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丰裕”, 黎明提出了”绿龙战略”,指出”绿龙”是一个经济与文化、现实与历史、实体与理念的集成概念,是”绿文化与龙文化的融合”。认为”黑龙(资源型传统经济)日衰,绿龙当立”。

庞进指出,世纪水患和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已向我们敲响了轰鸣不息的警钟,”绿龙”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强烈的。它至少有两个层面可讲。一是认知层面,”绿”作形容词,即”绿的龙”,也就是”绿色中国”。龙是自然力的代表,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它反映着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与天和谐”是龙给予我们的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应当是一个”绿色理念”很深刻、很强盛的”龙族”。二是行动层面,”绿”作动词,即全社会都来”绿化龙”。”绿龙”,不应当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个概念、发表在讲坛上的一种声音,它应当成为每一个华夏”龙人”都参与、都身体力行的”行动”。这个”行动”,大到山川秀美、河流治理、荒漠造林,小到爱护一棵树、一片草,珍视一张纸、一滴水。

 

主要参考书目:
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鲁谆、王才、冯广裕主编:《龙文化与民族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人民政府编:《中华第一龙–95濮阳”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王东著:《中国龙的新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庞进著:《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