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百问之五:“龙的传人”说有何根据?

庞进  2016年4月3日

 

海内外华人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那么,“龙的传人”的说法由何而来、有何根据呢?
“龙的传人”作为概念,是由中国台湾籍音乐家侯德健于1978年12月18日作为歌曲名首唱出来的。其歌词为:“遥远的地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这首歌创作于1978年12月18日。20世纪80年代初,侯德健将其带到了大陆,歌中浓郁的中国情怀和鲜明的民族意识立刻引起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的共鸣:不管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以及生活在地球各处的海外华人,大家同祖同宗,都是“龙的传人”!
后来,祖籍浙江义乌、197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生肖属龙的华语流行歌手王力宏,对上述歌词做了改动,曰:“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多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我们全家人到纽约。野火呀烧不尽在心间,每夜每天对家的思念。别人士地上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曾有人质疑“龙的传人”的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不曾有,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的概念。是的,作为“概念”,“龙的传人”的确是1978年才由侯德健首先“唱”出来、后被海内外华人普遍接受、认同的。但作为“观念”(观念和概念不是一回事),“龙的传人”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理由是有来自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两个方面的证据证明,汉代的时候,龙就以象征物的面目融入了华夏人的祖先崇拜,即将伏羲、炎帝、黄帝、夏禹等人文先祖比龙称龙。祖先是龙,子孙后代自然是“龙的传人”。
我们先来看看伏羲。
伏羲位列三皇,是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世称其为“百王之先”。传说伏羲有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业绩,如结网罟、养牺牲、作甲历、造琴瑟、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和女娲成婚繁衍了人类,成了中华民族的“人祖”。
《帝王世纪》、《诗含神雾》等典籍将伏羲说成是雷神的儿子,是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大迹”而孕生的。(《帝王世纪》的原文为:“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庖牺。”《诗含神雾》的原文为:“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于是可以这样推理: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态,雷声为龙之发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也就是龙神的儿子,龙神的儿子当然是龙。
《拾遗记》是另一种说法:神母在华胥之洲漫游,忽然天降青虹,将神母缠绕,久久才散,于是神母“即觉有娠”,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拾遗记》的原文为:“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 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由于虹也是龙的取材对象之一,其形状如龙,且两端常垂江河,民间谓之“龙吸水”。据此可断虹的后人即是龙的后人,龙的后人是龙无疑。
伏羲还生就一副“龙相”。《拾遗记》称其“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春秋元命苞》称其“龙颜”;《春秋合诚图》言其“龙身牛首”、“龙唇龟齿”;《白虎通》说伏羲“鼻龙状”;《玄中记》直言“伏羲龙身”。
另有说伏羲为“蛇身”的,如《列子·黄帝篇》:“庖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帝王世纪》:“庖羲氏……蛇身人首。”蛇是龙的主要容合对象,龙的身躯多取材于蛇。因而,蛇身也就是龙身。
始作八卦是伏羲的重要功绩,这一功绩也被认为与龙有关。所谓伏羲“受龙图,画八卦”(《宋书符瑞志》);“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河”,伏羲参照此图,“以画八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关于“龙马”,一说是具有龙性之马;一说是马头龙身,即既像龙又像马,龙马合体:不管怎么说,都与龙发生了关系。
《三皇本纪》说伏羲降生的时候,有“龙瑞”出现,故“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此说来自《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的话:“太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及杜预注:“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伏羲怎样“以龙纪官”呢?孔颖达为郯子的话作疏曰:“太昊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三坟》则称伏羲任命“飞龙氏造六书”、“潜龙氏做甲历”、“水龙氏平治水土”、“火龙氏炮治器用”、“降龙氏倡率万民”。
后世称伏羲首创龙图腾,主要根据便是这“以龙命官”、“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了著名的“图腾兼并说”,但还没有明确指出伏羲以龙为图腾。明确指出伏羲“以龙为图腾”者,是1991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史年表》。随后,在2004年10月18日宣读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公祭太昊伏羲氏文》中,有“龙之图腾,从兹肇始”之语。(据齐玉珍主编《太昊陵庙》第83页,海天出版社2005年版。)到了2006年,有人就将伏羲创立龙图腾之事讲得更明白了。穆仁先在《序·周口——中国“神话之都”》中说:“相传伏羲建都于宛丘后,先后征服了九大部落。伏羲的图腾是蟒蛇,其他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图腾。伏羲每征服一个部落,便在自己的蟒蛇图腾上添加这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征服,伏羲在蟒蛇图腾上加上了老虎的眼,长鲸的须,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红鲤的鳞,白鲨的尾。于是,一个新的图腾形象产生了。新的图腾叫什么名字呢?是年九月初五,伏羲在召集九大部落首领商讨结盟大事时,忽然乌云四合,天空划过一道闪电,那耀眼的闪光极像新的图腾,紧接着传来‘轰隆隆’一阵巨响。伏羲顿有所悟,他就把新图腾定名为‘龙’。……龙图腾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从此,‘龙’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儿女便开始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据《周口神话故事》编辑委员会编《周口神话故事·序》,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周宜兴先生在2007年3月11日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大会上,作了《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并研究龙文化的根》的发言,建议国家在完成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断代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他认为,2006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有力地证实,在8000―5000年前,甘肃大地湾一带存在着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个相当丰厚、相当进步的文明,即大地湾文化。“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肇始中华文明的第一人是太昊伏羲氏。伏羲早于炎帝、黄帝约2000年,大约在8000―7000年前,伏羲(或者说是若干代伏羲)正是母系社会结束,父系社会形成过程中,一个欣欣向荣的始创文明的伟大时代的历史代表人物,他诞生并成业在今天的大地湾一带。许多古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形成了丰厚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重叠的。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双重,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它预示着‘伏羲文明’与‘大地湾文明’可能是同一个远古文明的两种不同的表象与形态。它的显现可能会把我国的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础上,再往前推3000年左右。这两个文明中,都有着极其丰富的龙的形态与传说。大地湾出土的大量彩陶中,有着早期龙的形象。伏羲则‘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他在初创社会管理形态时,‘立九部,设六佐’就以龙师命名九部,每个龙师都有独特的龙师图腾。显然,龙文化是由伏羲开创的。龙文化的深远与奥秘,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根。”(周宜兴《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5日)
关于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上的“早期龙的形象”,还有待公布。不过,考古工作者在大地湾房基遗址发现的动物“地画”,却使人很容易将其与“早期龙的形象”联系起来。据报道,绘制地画的颜料为炭黑,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地画正中横列的影像式人物下方,绘有一略斜向右上方的黑线长方框,“方框内用粗线画两个横列的兽类动物,图像模糊,但能约略辨出动物有竖耳(或角)和四肢,尾上翘”。(据张朋川《中国原始绘画》)这两个动物,有人认为“可能为虎、犬之类的动物”,笔者认为将其视为“原龙”也说得过去。
再来看炎帝。
炎帝是远古炎黄部落联盟的一位首领,五帝之一。炎帝与龙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条记载告诉我们以下信息:第一,炎帝的母亲叫有蟜氏,或炎帝的母亲出自有蟜氏族。蟜,音jiao,《说文》释为“虫”,《玉篇》释为“毒虫”;“虫”在古代首先指的是蛇,尤其是毒蛇,而蛇、毒蛇,是龙的主要容合对象。之外,蟜还有释为“虹霓”、“蚕”、“蜂”,蜂似乎远一些,而虹霓和蚕,也都是龙的容合对象。第二,炎帝和黄帝具有同祖同宗的血缘关系。那么,如果说黄帝是龙,也就等于说炎帝也是龙,反之亦然。说黄帝是龙的载述已有不少,如“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黄帝“日角龙颜”(《路史》)等。第三,炎帝和黄帝都是以“水成”,而喜水,正是龙的基本神性之一;龙的主要容合对象,如蛇、鳄、鱼、雷电、虹霓、龙卷风等,都与水关系密切。
《潜夫论·五德志》:“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wei)。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路史·后记》“炎帝……龙颜而大唇”。这三条记述,告诉我们三条信息:第一,炎帝是其母亲感应了神龙首后生下的,据此,可以判断炎帝是一个“龙种”,或“准龙种”。第二,炎帝的形象是人身牛首,而牛也是龙的容合对象之一,一些龙的角,就多取材于牛头。苗族同胞就绘制并崇拜牛龙、牛角龙——相传炎帝被黄帝打败后,退守南方,跟随他的苗民也跋山涉水最后落脚于西南山区;或说是炎帝这位中华民族的“农神”、“谷神”,最后成了管辖南方的天帝,被本是当地土著的苗民认做了自己的始祖。第三,炎帝长着一副龙的容颜。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祝融被认为是炎帝的后裔。后代与龙的关系如此密切,可溯见其祖先与龙的关系亦非同寻常。
再看民间传说的描绘。
一类是直接说炎帝是龙子、龙。
1、炎帝的母亲女登在宝鸡天台山游玩时,一条巨龙腾飞而下,直向女登扑来。于是有孕,生下一个人体龙颜、头上长龙角的男孩,于是取名“神龙”。
2、炎帝的母亲安登(女登的别名),在山上牧羊,困睡在一个龙洞口。七龙子归来后发现,将其抱入洞中,放在龙床上,与其亲热。第二年生下一个肉球,从中蹦出一个男孩,是为炎帝。
3、炎帝误尝断肠草去世后,人们先是把他放入九龙泉让大家瞻仰,然后堆起柴草将其火化。熊熊火焰中炎帝作一条赤龙飞上天空,接着,还将自己的胡须拔下,落地而成龙须草。
一类是说炎帝与龙有密切关系。
1、炎帝快降生的时候,其住地附近的九口井自动相互流通,从一口井中汲水,另外八口井中的水也会随着波动;天上也出现了九条龙,一直在他家屋顶上空盘旋着不走。炎帝出生后,其母亲女登曾在陕西宝鸡姜水东岸的九龙泉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其泉也因炎帝的出生和光临而显现出九条小龙。或言,炎帝生下来牛头人身或蛇身,十分丑陋,被弃于草丛之中。这时草丛中出现九条小龙,口喷温泉,形成一潭清水,为炎帝进行沐浴。
2、炎帝三岁时就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龙王们也都听他的话。到他老死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的龙如愿以偿,并在炎陵山下洣水河边留下了龙脑石、龙爪石等遗迹。
3、炎帝的妻子是龙女。两说,一说是炎帝驾驭六螭悬车,监视着太阳赶路。途中休息,在一棵蟠桃树下发现一位弹着玉琴的美女,于是一见钟情,结为百年之好,而这位女子的真实身份是龙女。另说龙女主动来到炎帝家,为其做饭洗衣,炎帝发现后藏其龙壳,使其不能回去,遂成为炎帝之妻。后来,龙女还向其父老龙托梦,给炎帝送来了由龙吐之气凝结成的宝药——冰片,让炎帝为百姓疗疾。
4、炎帝的母亲女登带着炎帝上山找东西吃,为了行动方便,她常将睡着了的炎帝放在一块能晒到太阳的草地上。炎帝醒后不见母亲,哇哇大哭。其声有时像小鹿叫,有时像小鹰啼。于是,就有白鹿跑来,以其奶水饲喂炎帝;就有山鹰飞来,展开翅膀为炎帝搭凉遮阴。——这则传说,意在说明炎帝的神异不凡。而鹿和鹰,也都是龙的容合对象。
5、在虫灾为患的时节,炎帝将自己的龙头拐杖化为一条火龙,或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龙身上也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点燃后沿田埂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焰火飞腾,繁星点点。其他人则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炎陵一带有舞“火星龙”的习俗,即源于此。——这则传说,意在说明炎帝有司龙之职、用龙之能,而且说明龙高于虫,且有显灵、征瑞、示威的神性
6、湖北随州有神农架山,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此搭架采药,故名。而此山自古又有“神龙架”、“神龙山”之称。由此可见,在老百姓心目中,“神农”与“神龙”具有同一性。又相传,炎帝曾在神农架黑龙洞斩杀了一条毒妖化成的孽龙。神农氏把龙骨肉碾碎化为鱼子,冬天放在地下河养育,春荒时节,成千上万的鱼籽已长成成千上万尾小鱼,小鱼游出洞来为百姓解荒。至于鱼虱,那是毒龙心肝碎片所化,神农氏让其以毒攻毒,为百姓治病。——这则传说,意在说明炎帝以净化龙族为己任,并能够化恶为善、变害为利。
其他相关的传说还有:炎帝养了一条龙犬,这条龙犬帮助炎帝盗来了谷种;炎帝常年奔波,破烂的衣片落地变成了地衣,人称“老龙衣”;炎帝帮助善良的黑蛇打败凶恶的白蛇、修炼成真龙;炎帝死后葬入水底龙宫,等等。(以上传说分别据唐群《炎帝与炎帝陵》(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炎陵故地传奇》(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等书。)
另据何光岳先生考证:炎帝和黄帝都是华胥氏及伏羲氏的后代。(何光岳《炎黄源流史》第3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伏羲氏是“龙种”;生就一副“龙相”,又“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祖先是龙,一脉相承,其后代自然也是龙。而据葛文华先生考证:炎帝之炎不是两火相叠,而是两鱼相随的形象,反映的是一种原始的“鱼从”观念。(葛文华《再论炎帝名号的原始意义》,收入宝鸡市社科联《姜炎文化论》第82页,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而喜水的鱼,正是龙的比较重要的容合对象。
再来看黄帝。
黄帝是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与龙的关系史籍中有如下载述: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管子·五行》);黄帝“乘龙”(《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淮南子·冥览训》;“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史记·孝武本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史记·封禅书》);“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论衡·纪妖》);黄帝“驾八翼之龙”(《孙绰子》);黄帝“作龙衮之服”(《轩辕黄帝传》);“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今本竹书纪年》)等。
如果说在以上载述中,龙还是以为黄帝服务的身份出现的话,更进一步的说法便是黄帝是雷神(也就是龙神)的儿子,具有龙形龙貌。如,“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邱”(《河图稽命征》),“黄帝以雷精起”(《河图帝纪通》),“轩辕,主雷雨之神也”(《春秋合诚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大象列星图》);再如,“黄帝龙颜”(《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黄帝“日角龙颜”(《路史》)等。
上述说法,至少说明,在黄帝时期,龙已成为民族容合的象征。而龙之所以能成为黄帝族喜爱、崇拜、运用、比附、象征的对象,是因其在容合过程中所体现、所形成的精神底蕴与黄帝的精神品格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显然,龙以象征物的面目融入了华夏人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娲位列三皇,是炎帝、黄帝的直系祖先。出现在汉代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生着长长的龙尾,而且亲密地交缠在一起。这说明,至晚在汉代,龙崇拜就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了。之后,炎帝、黄帝,以及唐尧、夏禹等人文先祖,也都有龙之名、龙之功、龙之誉。人文先祖是民族的缔造者,缔造者们称龙、比龙,这个民族自然可以称龙、比龙;而作为民族的成员、祖先的后代,也自然就是“龙的传人”了。歌曲《龙的传人》、“龙的传人”的概念,之所以能获得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认同,其原因就在这里。
伏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为什么被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即造福众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龙的传人”的说法,只能从人文的意义上来理解,而不能从血缘遗传的意义上来理解。

2016年4月3日龙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