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百问之三:龙与中华文明是怎样的关系?

庞进  2016年4月1日

 

文明,通常指的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种综合性状态。
文明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有一个不断累积、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
文明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当代文明。
古代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即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是铜器、城市、文字、原始国家四大要素的出现。其中,铜器是造物技术,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标志;城市是人物关系、人际关系、人神关系、公共事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标志;文字是符号系统,即信息保存、识别、传接方式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标志;原始国家是社会制度,即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要素的总体协调、管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标志。
中华文明,指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中华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种综合性状态。
中华文明可分为古代中华文明、近代中华文明、现当代中华文明。
关于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有四种观点:东周文明说;殷商文明说;夏代文明说;黄帝时代文明说。
笔者认同黄帝时代文明说。此说由苏秉琦等考古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其基本观点为:(1)中华文化有超百万年的根系;(2)距今约一万年至距今约六千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3)距今约六千年至距今四千年,是中华文明的初步生成期。这个时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以黄帝、颛顼、尧帝、舜帝等远古帝王为领袖的时代。
所谓黄帝时代文明说,即认为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黄帝时代,铜器、城市、文字、原始国家四大文明要素已经在中华大地出现,中华社会已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用了“中华文明”,没有用“华夏文明”。从含义上讲,这两个词汇,有重合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按通行的解释,“中华”是因为我国古时的华夏族多在黄河流域建国、建都,故称其为“中华”。其“中”的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的意思是系华胥氏后裔、崇尚植物之华、发祥于华山一带,且服饰华美。据此,可认为“中华”与“华夏”是同义词,两词中的“华”是同义,均指“系华胥氏后裔、崇尚植物之华、发祥于华山一带,且服饰华美”;“夏”取自夏朝,而夏朝是在黄河流域的“四方之中”建都立国的,这便使“夏”隐含有“中”的意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从疆域层面讲,“中华”包括着属于中国的所有领土。从民族层面讲,“中华”包括着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从“文化”层面上讲,“中华”包括着古往今来中国境内的五十六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切。
而“华夏”:从疆域层面讲,用其指中国的所有领土有些勉强,尽管也有人这样用。从民族层面讲,“华夏”前承炎黄部落联盟,后接汉族。一些少数民族,尤其是信伊斯兰教的若干个民族,他们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但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华夏族的后裔。从“文化”层面上讲,“华夏”不能将古往今来中国境内的五十六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切都统然包括。
所以,笔者认为,用“中华文明”比用“华夏文明”更妥当、更全面。
龙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概括起来是六个词十二个字:参与,见证,标志,整合,助推,引领。

1. 参与
参与的同义词是参加、融入、在场。
中华文明起源的上限可以追溯至距今一万年到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从那时候开始,直到今天,龙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参与者。龙参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强盛,也参与了中华文明的转折和再兴。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中,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距今一万年的山西吉县杮子滩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龙;距今八千年的辽宁兴隆洼文化遗址有龙;距今七千年的陕西仰韶文化遗址有龙;距今六千多年的辽宁赵宝沟文化遗址、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湖北大溪文化遗址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辽宁、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陕西、河南、甘肃仰韶文化遗址,安徽良渚文化遗址有龙;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山西陶寺文化遗址、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有龙……

2. 见证
见证的同义词是证明、证据、作证。
铜器、城市、文字、原始国家,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要素。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即人们通常说的黄帝时代,文明的四大要素已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表明中华文明已经在地球东方初步生成。而龙,不但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相伴共生,也与四大文明要素相伴共生。中华龙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生成。
陕西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铜制器——黄铜片和黄铜管,同时也出土了鱼龙纹彩陶壶;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同时也出土了鲵龙纹彩陶瓶。湖南澧县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古城遗址,相距不远且基本上处于同一纬度的湖北黄梅,出土了一条也属于大溪文化的河卵石摆砌龙……

3. 标志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图符、记号。
属于山东龙山文化覆盖的区域的山东省昌乐县,发现了两件距今四千多年的与商周甲骨文、金文中的“龙”字很接近,其中一件“更是酷似”的骨刻“龙”字,相关专家判定其为“中国第一‘龙’字”。
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龙纹彩陶盘。该龙呈环状蟠于盘中,图案端庄,造型厚重,美丽而富于张力。陶寺遗址有“尧都”之称,此盘遂有由唐尧主政的中国早期国家的“国徽”之称。
仅举以上数例,就足以说明,龙是中华文明初成的标志。

4. 整合
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更优秀更有价值的整体、体系。
龙文化产生于中华本土,本来就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广渗于与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与中华文明的根根枝枝血脉相连,又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和标志者,故龙文化有能力,也有责任,将中华文明的诸多要素及世界文明的优秀成分整合起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的文明。
笔者提出的龙道文明、龙道信仰,就是对中华文明的道学、儒学、佛学、墨学、兵学等诸多要素及世界文明的优秀成分整合的结果。

5. 助推
助推的意思是帮助、推动,用当代流行的话说就是给力、提供正能量。
如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龙文化就能发挥其助推作用。之所以这样讲——
首先,龙的核心精神是造福众生,简称福生;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说得简要些,也是福生。龙的核心精神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具有同一性。
其次,龙的显明特征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简称容合,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必须走兼容、包容、综合、化合之路。龙的显明特征与中国梦的实现之路相吻合。
再次,龙的基本姿态是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简称奋进;中国梦的打造者,若不迎难而上、努力拼搏、顽强奋斗,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中华龙的基本姿态与中国梦打造者、实现者的应当具备的精神状态具有一致性。

6. 引领
引领的同义词是导引。
文化的高层位是精神,精神的至高点是信仰。思想决定行为,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解决行为问题,而信仰则是思想的本原性、根基性、主导性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龙文化看作是民俗文化,一些人甚至认为龙文化不过是舞舞龙灯、划划龙船、喝喝龙茶、打打龙拳而已,现在我们把龙文化升华为龙道文明,而且进一步地提出了龙道信仰,这样,我们就站在了精神的至高点、理论的制高点上,龙文化就具备了引领的能力,也有了引领的使命和责任。

2016年4月1日于龙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