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舞稻草龙”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8-05-13  

 

“舞稻草龙”作为惠城区汝湖镇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本报曾于2006年对此进行过报道。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舞稻草龙”非常重视,组织人力研究探讨“舞稻草龙”的发展,并计划申报惠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稻草龙长短不一,长者百人共舞

为了通过《惠州日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舞稻草龙”,上围村的老艺人在记者前往采访的头一天晚上就扎好了龙头,待记者赶到时,活灵活现的龙头正躺在地上。

编织稻草龙的材料主要是稻草和竹子,龙尾、龙角用细竹制成,龙舌使用竹壳片。大的稻草龙龙眼使用手电筒,小的用灯泡(过去因为条件的限制,龙眼用蜡烛充当)。稻草龙扎成后,龙身用粗壮的竹竿支撑、舞动。稻草龙可长可短。人多,则龙身长;人少,则龙身短。大的稻草龙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配合舞动。

 满身香火的稻草龙仿佛一条飞舞的火龙

汝湖镇的“舞稻草龙”活动主要集中在该镇上围村和下围村。据当地老人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是由福建迁移来的;“舞稻草龙”也是从福建带来的,很受当地村民喜爱。

汝湖镇文化站副站长陈小慧说,每年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村里都会组织“舞稻草龙”活动。舞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时,主人都会焚香叩拜,并将燃烧的香把插到草龙身上。如果是晚上舞,满身香火的稻草龙格外漂亮,仿佛一条上下飞舞的火龙,场面热闹异常。每次舞完后,便将龙身弃入江河。

多少年来,上围村和下围村等村的村民通过“舞稻草龙”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舞稻草龙”曾经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舞到草龙”又重新回到村民的生活中来,并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

年轻人开始学习“舞稻草龙”

如今,上围村和下围村只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会编织稻草龙,这门古老的技艺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舞稻草龙”,当地政府将老艺人有序地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培养徒弟,肩负“舞稻草龙”的传承重任。今年77岁的老艺人陈公良是上围村人。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年轻人跟着他学习,他的小孙子有时候也会跟着他一起学编织稻草龙,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来源:惠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