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步吊龙舞

红网  2013年7月13日

 

1123473209

(城步吊龙舞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124362859

(志愿者专访吊龙传人——蓝立校)

1125167187

(志愿者专访吊龙传人——蓝立校)

  相关专题:2013年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

红网邵阳7月12日讯(通讯员 谢绮 田文全 邹今球)7月11日,邵阳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员在城步县丹口镇下团村专访了有名的吊龙传承人蓝立校,蓝师傅今年60岁,二十多岁时便开始舞龙,三代皆精通舞龙技艺。

2013年9月城步吊龙舞被列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舞龙文化从唐朝便开始流行,苗族人民崇拜舞龙文化,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山海经。海内经》曾载有:“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像人首蛇身。”苗族的先氏把“龙神”尊崇为有呼风唤雨、主宰水陆生灵的神圣,他们认为有“龙神”保佑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和其他舞龙一样,吊龙的整个龙体包括龙头、龙身、龙宝、龙杆,全长30多米,表演需要30多人,加上鼓手等乐队成员总共38人。但舞动时却轻巧灵动、舞龙如在云霄中穿梭,这关乎舞者卓越的技艺,但也与龙神的制作工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全龙共有12节象征每年的12个月,如果遇上闰年则加长为13节,全长38米上下,每条吊龙需要用4至6根楠竹,其扎制过程汇集了手工艺术、绘画、布艺、剪纸、贴画、光学等艺术形式。

吊龙的传承人师傅向我们介绍圣龙制作的选料很有讲究,选用的竹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四年中熟,表皮泛光、中节较长的楠竹是较为合适的主要用料。按当地的习俗,在舞龙前,先要摆香安祭龙神,摆上供品,点燃香烛,杀鸡取血,放炮烧纸迎接龙神归位,主祭人将鸡血、雄黄、朱砂抛向龙头、龙身、龙尾,称之为点睛、画鳞、开光。舞龙仪式结束后还要通过烧龙的仪式,将龙神归海,但为了流传此种文化在政府部门的要求下,现在的龙舞完后一般会留存下来,用以文化教育与传播。

舞龙的整个过程有着一套完整的舞龙文化程序,渗透了苗族先民的巫教、梅山等文化,因此城步吊龙被称为苗傩文化的综合艺术,吊龙独特的扎制方法、特殊的选材、娴熟的舞动技巧、优美的动作设计、浑厚闹台的音乐和深刻的寓意,在该地区是绝无仅有,独树一帜的。每年正月开始时农民欢天喜地的引龙王进房,但每次舞龙前彩龙进房之前需在当地的龙王庙里转上几圈进行祈福,且要在四方桌上摆满祈福的食物。苗民们用长达4米的长杆把龙高高托起,吊起来舞龙的艺术形式,为了表示对龙神的尊敬,也蕴含着对美好年成的更大追求,这里的苗民独创了这种古老而智慧的舞龙方式,用长短不一的的撑杆撑吊起彩龙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塑造巨龙不同的姿态和动势,宛如龙飞在天,亦称“飞龙”。

时至今日,在舞龙文化中,苗家人似乎还能触及先人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