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从神圣体验到重返世俗

北京日报 记者:路艳霞  2008年03月05日

 

“二月二,龙抬头”几乎人人皆知,但在许多人眼里,二月二更多是一句口头语,并不清楚二月二还是传统节日,至于二月二的起源是怎样的?二月二的习俗还有保留吗?二月二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等问题,我们更是知之甚少,今天我们请来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民俗学博士张士闪为大家说个明白。

“二月二”为何总和“龙抬头”不分家

记者:从小到大总听见“二月二,龙抬头”,但并不知道二月二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和“龙抬头”为什么总是不分家?

张士闪: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节期在农历二月二日而得名。时在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的前后,“惊蛰地气通”,自此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也开始出土,而俗以龙为万物之长,故二月二又被称作“龙抬头日”、“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等。民间以为龙王司雨,恰好二月二以后雨水增多,故又有称其为“雨节”的。另外,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二月二还被认为是土地神之生辰,故又称作“土地公生日”或“伯公生日”等。

“二月二,龙抬头”一说,和我国古代天文学大有关系。最晚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已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以此星宿的轮回把握季节的变迁,不误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已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这天,大约夜晚9时30分,“天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自此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进入春播的关键时刻,所以古人把它定为节日,以便互相告知,赶趁农时。今天人们大多熟知“二月二,龙抬头”,但很少人知道这句谚语还有下文,“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一语道破了人们在二月二节日中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二月二,龙抬头”一说,其实还与人们对于雨水的期盼心理有关。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此时阳气上升,草木萌动,农民要春耕播种,土壤干枯急需甘霖滋润。俗谚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之说,因此,农人企盼传说中的龙此时能升天抬头,抖动龙身降下一场透雨,以滋润缺水的土壤。

传达民众生活期望与生命理想

记者:每一个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内涵,我想二月二也不例外。

张士闪:是的,从二月二的时间标志来看,它主要是一种农事活动的标志,既传达了民众长期观察的经验,又积淀着他们的生活期望与生命理想。

二月二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相当重要的岁时民俗,岁时民俗除了调剂日常生活、构成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节日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迎合了人们对于精神表达的需求。旧时民间,一进腊月就要“忙年”,人们的年节意识往往就是在腊月里的忙碌中逐渐被唤醒的。此后种种信仰活动不断地将人们从正常的生活中“分隔”开来,进入到神圣世界之中,在从春节到正月十五的香烟缭绕中,恍兮惚兮,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时,人们才重又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上来,其中体现出了世俗与神圣之二元世界的两度转换。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的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因为作为现实世界之人其内在精神世界总是复杂的:在长时期的循规蹈矩之后寻求从世俗向神圣的升华,而在经历了神圣升华的体验之后又总是眼光向下地渴望着曾经有过的现实世界的世俗的快乐。“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民俗就其深层意义来说,可以看作是现实个体从神圣体验重返世俗世界的渴望吧。

具有农业文明特色鲜明

记者:现在时兴说关键词,如果要您为二月二找几个关键词,你的解答会是什么?

张士闪:不管是关于“龙抬头”的天文解释还是丰富的饮食民俗抑或是皇家仪式,总是绕不开“雨”、“年景”、“收成”等等关键词,其实这些关键词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关键词。自然常识结合人们对自身生活生产状态的认识,慢慢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时间意识,再加上民众的信仰、愿望和情感等,就造就了二月二传统节俗的一个特点——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色。围绕“龙抬头”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从农业文明中来,反过来又不断强化农业文明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仪式在民众中已经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