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中华文化源头圣物

张亚武  2011年4月9日

 

洛阳,地上、地下文物灿若群星。目前,我市有馆藏文物40余万件,这些文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珍贵记忆和重要物证。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布展工作基本结束,并进入试运行阶段。新馆展示我市出土各类文物1.1万件(组),集中了洛阳馆藏文物的精华,向世人展示了洛阳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为让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文物珍品,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设“走进新馆读洛阳”栏目,挖掘洛阳博物馆新馆展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201144220359545

文物档案:

名称:绿松石龙形器

出土时间:2002年

出土地点:偃师二里头遗址

文物年代:夏

规格:长65厘米,由2000余片细小绿松石片组成

价值: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对龙顶礼膜拜、青眼有加,国内出土的与龙相关的历史遗迹、遗物也因此数不胜数。在这些形态各异的“龙”中,有一条“龙”被国内外专家冠以“中国龙”的称号,它就是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走进洛阳博物馆新馆,在近距离欣赏这件龙形器的同时,聆听它的前生今世,您或许就能理解,它缘何成为内行人眼中的“龙中之龙”。

2002年春,二里头的平静被一件出土器物打破

此前出土于这里的3件绿松石器物曾引发考古界震动,而这件绿松石器物的长度足足是那3件的4倍,且形状“见所未见”

洛阳城东18公里,伊、洛二水之间,有村名曰二里头。

涵盖该村及周边部分地区的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的夏代都城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自20世纪50年代末该遗址被发现至今,我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在这里陆续发现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冶铸作坊、最早的车辙痕迹等。几乎可以这么说,二里头遗址的每一次发掘,都能改变学术界对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认知。因此,每当考古人员踏上这片土地时,心中总是充满期许。

正是在这种期许中,200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决定对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基址进行发掘。翌年春天,现场的平静突然被打破:考古人员在发掘3号宫殿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在其中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件65厘米长、由绿松石片组成的大型器物。

与今人喜金好玉不同的是,夏商时期,绿松石一直被视为宝石,多为贵族阶层所使用。凡出土绿松石饰物的墓葬,都是等级很高的墓葬。此前,二里头遗址曾出土3件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饰,因其色彩绚丽、制作精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这些铜牌饰的长度仅有十五六厘米,仅是这件绿松石器物长度的1/4。更重要的是,这种形状的绿松石器物,过去在二里头遗址从未被发现过。

这件器物的发现非同寻常!考古人员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个个待解的疑问:它究竟是什么器物,寓意如何,价值几许?

哎呀,这是一条“有鼻子有眼”的“龙”!

它的“大名”叫做“绿松石龙形器”,光是龙身就由2000余片米粒大小的绿松石片组成

出土这件绿松石器物的墓葬的时代为二里头二期,距今约3700年。它底长2.2米,底宽1.06米至1.28米,在二里头已经发掘的墓葬中只能算是中型墓葬。墓中埋葬的是一名年龄30岁至35岁的男子,绿松石器物被斜放于墓主人肩部至髋骨处的骨架上,呈拥揽状。

为确保其不受损坏,在获取墓葬的基本资料后,考古人员将其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室内,进行清理研究。

经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术人员仔细清理,直到2004年夏秋之际,这件被泥土尘封了3000多年的器物才被清理出来。当这件器物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不少人大吃一惊:哎呀,这分明是一条色泽艳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的绿松石“龙”啊!

这件绿松石“龙”巨头、细身、蜷尾,龙身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成,每片绿松石的长度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仅在0.1厘米左右,不过大米粒大小。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整条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仿佛随时会摆尾而去。

考古人员还在其旁边发现多处红色漆痕和白色木板灰痕。由此,专家推测该器物原来可能镶嵌在木板上,然后在木板上髹(音xiū,专指在器物上涂漆)红漆或用红漆描画图案。因为年代久远,木板早已朽腐成灰。

最后,专家为其取名“绿松石龙形器”。

并非最早,缘何被冠以“中国龙”的称号?

它“为华夏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还被日本学者推测为象征权威的“龙杖”,是“毋庸置疑的顶级国宝”

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比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年代更为久远的与龙相关的历史遗迹、遗物过去屡有发现,仅中原地区就出土过距今6000多年的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襄汾陶寺彩绘龙盘等。

即便如此,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消息公布后,仍然引起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是何故?

负责这次考古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认为,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工作室主任杜金鹏将新出土的大新绿松石龙形器命名为“中国龙”。他说,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指的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因此,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龙形器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中国龙”。

杜金鹏认为,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的夏代都城遗址,这件龙形器可以视为华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龙图腾。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在夏代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贵族墓中发现这样完整和高规格的龙形象遗存,起码说明夏王朝已经把龙作为了自己的图腾。由夏及商及周……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断,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因此,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为华夏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日本学者则认为,这可能是一条象征权威的“龙杖”,是毋庸置疑的顶级国宝!

伴“龙”而眠,墓主人难道是赫赫夏代国君?

墓葬形制属中型,且居于宗庙之中,埋葬的人可能是主持夏王朝图腾神物祭祀的“御龙氏”,或“乘龙驾雾”作法的“国师”

专家介绍,全国有250处二里头类型文化遗址,集中出土龙文物者,唯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在这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发现前,考古人员已经从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过一些带有龙形象的文物,如此前提到的镶有绿松石的铜牌饰,其纹饰正是龙头的正面形象。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所有龙文物中,此次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规格最高。这件器物的主人,会不会是当时的夏代国君?

杜金鹏认为,这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绝非普通人可以享用的普通器物,但出土这件器物的墓葬属中型墓葬,且位于宗庙建筑中,因此,墓主人不是当时的“王”或王室成员,应属于宗庙管理者、祭祖活动参与者。他死后葬于宗庙,是表示死后忠于职守,永远服侍先王。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应是当时祭祀场合的仪仗器具。

与杜金鹏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龙文化研究专家朱乃诚研究员和洛阳市文物二队的蔡运章研究员。

蔡运章认为,夏部族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的都城遗址,在这里发现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与夏祖先崇拜龙图腾的习俗相符合。因此,这件龙形器应是夏部族图腾神物的象征。他推测,墓主生前的身份可能就是“御龙氏”。在夏代,有“御龙氏”的官职,主要负责主持夏王朝图腾神物祭祀。而且夏代的宫殿多具有宗庙性质,也只有地位很高的神职人员去世后才能被埋在宫殿基址内。

除绿松石龙形器外,考古人员还从这座墓葬中出土了上百件其他铜器、玉器、陶器和海贝等陪葬品,其中包括一枚铜铃。这引起了这次发掘的负责人许宏的注意。他说,在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或绿松石铜牌饰一般都与铜铃一起出土,随葬这两种重要器物的贵族,他们的身份很可能与其他贵族有异。那么,他们又是些什么人呢?是主持图腾神物祭祀的“御龙氏”?还是“奉御旨沟通天地”而“乘龙驾雾”作法的“国师”?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虽然有种种看法,但也仅是猜测而已,这还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待解之谜。(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