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英人的“滚龙技艺”

2011-09-15 贵阳新闻网-贵阳晚报 杨林国/文 赵俊霞/图   

 

核心提示:
寨英是一座富拥600余年历史的古镇,滚龙是流行寨英民间的舞龙艺术。寨英滚龙全长三十六米,共分十七节(又称洞),用三十四人轮番舞动。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近五百个直径二尺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连接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绘好龙头模样的布料。
更为别致的是,龙头龙身装满彩灯,夜晚舞动时,晶莹剔透,五光十色,有如彩虹飞舞,尉为壮观。

寨英滚龙
寨英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地处松桃苗族自治县城西南部,距县城58公里。 我们一路驾驶着莲花L3汽车,来到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
莲花汽车L3,正面是一张年轻、时尚的“脸孔”,整体前脸造型比较饱满,蜂窝式进气格栅和微微上扬的前大灯,使L3显得朝气蓬勃。尾部的掀背式设计强调了定位,较为宽大的后窗玻璃和三点式组合设计尾灯使L3的尾部看起来很“张扬”。尤其是侧面,造型比较经典,就像一位身材匀称、充满活力的青年。
8月19日中午,当我们来到这里,古镇寨英已是锣鼓喧天。寨英滚龙队员们,正紧张地为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做训练。
36个滚龙艺人,分两组轮换舞着36米长的龙身,穿梭在寨英的青石古长巷。这一舞,被寨英滚龙艺人们延续了600年历史。
这些年,寨英滚龙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在造龙工艺上,艺人大胆地引进了电子科技等新技术,让龙身发光更为雄奇威猛、栩栩如生。

滚龙探源
相传,明朝政权建立之初,明太子朱桢遂领父命到武陵山区开疆拓土,并看中寨英这块风水宝地,遂令将士安营扎寨,筑城堡,修工事。
此后,驻军家属、商客纷纷寻来,寨英很快发展成梵净山区最大的军事、经济重镇,以及黔东地区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客商带来了辰河戏、阳戏、川剧,与当地人自编自跳的茶灯相互融合,演变成如今绚丽多彩的寨英花灯;中原的龙文化与当地龙文化完美地结合,逐步形成了集纺织、刺绣、舞蹈、特技等诸多艺术为一身的滚龙文化。
也有人说,滚龙源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地理先生在寨英的磨龙洞前为一大户人家点了一处阴宅宝地,并嘱咐这家人须躲在家中七日不出门方为灵验。
不料,这家人呆在家里闷得慌,熬到第六天便出门探询究竟。
不久后,阴宅宝地就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被雷劈为废墟。传说雷电太猛,震动了地脉龙神,龙神出走另觅新居,那条弯弯曲曲的磨龙河,便是龙出走时留下的痕迹。
龙是吉祥万能的象征,它能祛除各种魔障,确保一方安宁,能行云布雨,赢得五谷丰收。此后的岁月里,寨英人总想要留住那条龙。于是每年新春佳节,人们就以滚龙的方式欢庆着,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古镇龙魂
8月19日中午,寨英古镇街头的老树下,58岁的滕树安和一群朋友正在编扎“滚龙”。
在寨英,人们呼滕树安为老滕,像他这样有编扎“滚龙”技艺的人,全镇屈指可数。
这次为确保在盛会上“滚龙”的质量,老滕亲自选材,小到连接竹篾圈的双面胶,他也要仔细选择。
老滕揉了揉手中的篾条,放在龙头上校了一下位置,娴熟地将篾条编扎好。除了龙头,龙身也需要几百个篾圈。编扎几十米长的一条滚龙,要好几天的功夫。但只要是寨英人,都会舞几手。
一座古镇围绕“龙”的形象隆重过节,这是贵州高原上难得一见的民族奇景。
于此,2002年6月,寨英被贵州省政府评为“中国滚龙艺术之乡”。2008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现今,古镇寨英每年滚龙踏青(每年农历二三月)的日子,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海内外游客。
寨英滚龙将在第九届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这是寨英人特别欣喜和自豪的大事。
老滕说,寨英人喜欢滚龙,但老滕自称舞龙技艺一般,会编扎龙的人,不一定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