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汉矩型龙文铜镜谈中华龙文化

2009-09-17 毕洪亮  

 

在山东淄博市博物馆的国宝级馆藏文物中,有一件西汉时期的矩型龙文铜镜,它是1978年在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配合东风站扩建的工程中,淄博市博物馆发掘西汉齐王墓时出土的。考古资料表明,在封土下面北墓道西侧和南墓道的东西两侧发现5个随葬坑,依次编号为一至五号坑。从1978年11月至1980年11月止,先后对这5个殉葬坑进行了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文物和重要信息。该铜镜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件。它形体硕大,呈长方形,体大壁薄,反映其铸造工艺难度之大。其形体硕大,年代之早,被誉为世界铜镜之最。

铜镜长115.1厘米,宽57.7厘米,重56.5公斤。青铜质,长方形,正背面均带有少许绿色锈。镜背面花纹凸起1毫米,均为浅浮雕。四边境缘饰半圆形连弧文,四角及中间有5个拱形三弦钮,钮长5厘米,宽3.5厘米,高3.2厘米。镜正面平正,局部光亮可鉴,背面饰柿蒂纹座,主纹为通体龙纹图案。

研究观察该铜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此镜形体之巨大,为历来著录和考古出土的铜镜之冠,堪称奇观。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时,巡视府库“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战国秦汉铜镜中方镜十分少见,秦镜是否有如此之大更令人怀疑。西汉早期去秦未远,此面龙纹矩形镜,为秦方镜的传说增添了一条很有趣的注脚。这件精美的铜镜,被誉为迄今世界最大的铜镜,极为珍贵。

二、铜镜的外形呈长方形,这在迄今为止出土的大型铜镜中是极为少见的,在中国历代出土的铜镜中,圆形铜镜居多,出土数量较大,在这次西汉齐王墓的发掘中就同时出现了面圆型铜镜。而方形大铜镜实属罕见。

三、该镜铸造工艺难度大,令世人难以想象,此镜大而薄,又属异型铜镜,常见铜镜铸造工艺规律性较强,而异形铸件较之常见形状厚壁铸件的铸造工艺难度则更大一些,常需依赖于丰富的铸造经验。在汉代如此大型的铜器铸造,在没有现在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其铸造难度可想而知。

四、纹饰精美,镜背面的龙纹图案龙身卷曲,张嘴吐舌,栩栩如生,线条自然流畅,极为生动活泼。龙纹是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流行的纹饰,此镜背面纹样对流行图案做了改造,与长方形镜体相得益彰,可谓匠心独运,通过镜面龙纹图案,我们可以对龙文化试作探讨,以求对铜镜龙纹存在的文化环境有所了解。

关于龙的起源有许多学说:神异动物说、图腾合并说、天象树神说、恐龙遗迹说、外邦传入说、模糊集合说等。1987年,濮阳市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出距今6400年左右的蚌塑龙形图案。因图案成形时间在国内已发掘出的各个龙形文物中最久远,西水坡遗址龙形图案被中外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并写入了中小学历史教材。据说濮阳市出土的蚌塑龙形图案“中华第一龙”,源于天空中星星的图案——星象,对龙的起源提供了另一说法。

在古代我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中国人有“龙的传人”之称。在中国,龙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习俗,它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学等很多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影响到与中国地缘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龙的符号最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据考古考证,龙最初呈现鱼、扬子鳄、猪等形象,表达人类先民希求衣食丰足的朴素愿望。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逐步演化,并且越来越附加了传说和神话成分。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中国汉代,龙的形象就定型成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样子了。龙变成一种能通天的灵异的动物,它掌管风雨,赐人祸福,无所不能。

此铜镜为西汉时期产物,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强盛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统一而强大,各民族空前融合,特别是当时的皇帝把自己与龙的形象联系起来,更加夸大龙的灵异、神秘和权威,他们声称自己的诞生与龙有着神秘的联系,将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自己的后代是龙子龙孙。龙成为帝王个人的私有物,皇帝的吃、穿、用、行全部都有龙的标记。这种由上而下的绝对权威在以后1000多年的封建时代里进一步得到强化。如今,几乎你走到中国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古代龙文化的遗迹。其中最典型的体现是皇家宫殿北京的故宫。在这里,从台阶上的汉白玉石,大门上门饰,柱上的彩绘到屋内的一幅画、一个花瓶、一盏灯等等,从大到小,从外向内,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龙。此外,遍及全国的皇家行宫、皇家寺庙、皇帝到过的地方等也都有龙形象的装饰品或纪念性建筑。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龙是王权的象征,但在中国民间,龙的形象始终保留了它的原始意义,就是作为吉祥和富贵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体现在风俗和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在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差不多各民族都有舞龙的习俗。其时,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架着一条巨龙,踏着音乐锣鼓起舞,气势十分宏伟。人们藉此表达避凶趋吉、事业兴旺的美好愿望。其他的,像挂龙灯、赛龙舟等民间风俗也都寓含了祈求吉祥的意思。以至于中国人给动植物命名,给新生儿命名也要加一个龙字,就是一对年轻男女要结婚了,人们也会祝他们“龙凤呈祥”,把男子喻为“龙”,把女子喻为另一种传说中的灵异动物“凤”。

实际上,在中国,龙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习俗,它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学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影响到与中国地缘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随着华人华侨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流动,龙的概念和美学意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巨型龙纹大铜镜自1978年发掘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历史和考古专家学者的青睐,该铜镜曾在台湾、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轰动一时,更是被淄博市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

(作者系淄博市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