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乘龙游世界

2008-2-20 四川新闻网-经营管理者报  

 

古老的中国是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铜梁。
铜梁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辖于重庆,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人口81万。
铜梁是著名的龙乡。目前有12个专业的龙文化演出公司,常年在外进行商业演出的舞龙队有20多支,舞龙队员近千名,每年的演出收入在3000万元左右。
2008年元旦期间,一台总投资达700余万元、排练近半年、参与演员达310人的《龙乡放歌》大型歌舞剧在重庆铜梁正式公演——此举旨在于寄情龙之舞,提升铜梁形象,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掀起了铜梁做大做强“龙产业”的又一次高潮。□本刊记者文天
龙舞传说
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登。
除了祈雨祈福之外,舞龙还有娱神娱己的作用。人们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秉赋龙性。同时,还可以对龙“调侃”一番。由于龙一直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常常以张牙舞爪、狰狞蹈厉、耀武扬威、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现,使芸芸众生不得不敬而畏之。现在机会来了,老百姓可以借助舞龙出出气了,可以按龙头、折龙身、揭龙尾,尽情地把这个帝王之象折腾、戏耍、嘲弄一番。有点现代阿Q的味道。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
铜梁流行的“烧龙”也很有意思。铜梁人认为,烧龙是为了送龙上天,龙上天后才能负起责任,及时地兴云布雨。于是,在龙灯会达到高潮时,狂欢的人们,或点燃鞭炮朝龙身上扔,或释放焰火喷龙,或把熔炉里滚烫的铁水倒出来,让四溅的火花烧龙,直到龙体烧尽为止。
“烧龙”源于一则传说:很早以前,一条火龙来到广东丰顺地面,此龙浑身喷火,致使禾苗焦枯,田地干裂。一对年轻夫妇领着大伙凿山引水,渠成水到之时,火龙赶来破坏,烧死了年轻夫妇,也烧干了水源。年轻夫妇的儿子继承父母遗志,外出学法三年,归来后和火龙苦战三天三夜,终于以毒攻毒,用神火将火龙烧死,自己也力尽而亡。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再也没有闹过旱灾。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当地老百姓便年年举办烧龙活动。
巨龙腾飞
铜梁人民历来爱龙、扎龙和舞龙。“铜梁龙”源远流长。据传,在县内1400年前的著名古刹侣俸寺和稍后的波仑寺,就有各种龙的装饰和图案,人们亦以耍龙为乐。早在隋唐时期,铜梁龙灯已趋于成熟。明清时代,四川盆地就流行着“大足的菩萨(石刻)铜梁的龙(灯)”的民间谚语。遍及城乡的各种欢庆或祭祀活动中,都有相应的龙灯表演。
铜梁人对龙灯扎制技艺的称谓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建国前长期称作“藻扎”,意指扎制中突出彩绘、藻饰(藻有华丽、多彩之意);建国后至50年代中后期,因其制品皆以棉纸裱皮,故多称为“纸扎”;“文革”后,生产发展,龙灯改用丝绸或涤良布裱皮,并十分讲究彩绘与彩饰,又逐渐由纸扎演变为如今的“彩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万众欢欣,铜梁龙灯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乡乡扎,年年舞,非常兴盛。但好景不长,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自1958年“大跃进”后,民间纸扎业渐渐衰落,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铜梁龙灯几乎销声匿迹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铜梁龙再一次获得了新生。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华民族以龙为象征,35周年国庆大典上要有龙舞。那年夏天,铜梁县为北京制作了一条大型样品龙,经与各省送去的样品相比较,在造型、着色、气势等方面都压倒群芳,被评为最佳而中选。接着,县文化部门组织民间纸扎艺人到重庆艺术馆为北京制作了九条大龙。1984年10月1日,铜梁龙第一次向国内外展示了自已的风采,引起了广泛的瞩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赞誉为“铜梁人民的奇特想象力和高超技艺的杰作”。由此,铜梁大龙被外界直呼为“铜梁龙”。
铜梁大龙的造型与我国南、北方的龙迥然不同:龙头取型雄狮大张口,面阔嘴短,再加上曲唇翘颚,鼓目扬腮,长髯飞鬃,神态威严;龙身躯体庞大,丰满圆润,伸缩自如而不改其形。大者长百米以上,胸径80厘米左右,外加精心彩绘,给人以气势宏大、富丽堂皇之感。如今,“舞龙”不再带有谜信色彩,它已经作为一种健身和国内竞技体育项目,不断创新发展。
国庆50周年大典上,盛大的阅兵式后,九条铜梁巨龙代表九州华夏,235个小伙子组成强大的舞龙方阵,以排山倒海、气贯长虹之势通过天安门进入长安街。生动活泼、富丽堂皇的造型,精湛神奇、巧夺天工的制作,气势恢弘、刚劲威武的龙舞,令世人叹赏,被《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等誉为“国庆游行中一个特别精彩的节目”。从此,铜梁龙灯就成为中华龙的象征,在全国屡展雄姿。
近几年,铜梁龙不仅舞遍了国内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市,还相继到过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俄罗斯、印尼、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铜梁龙”以其精湛的造型技艺和磅礴的舞蹈语言,征服了世人,成为重庆著名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国文化的旅游精品。
2006年,铜梁龙舞正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的传人
铜梁龙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是与县内一批民间纸扎艺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建国初,县城四大门有纸扎匠设铺经营。当时艺人很多,他们他们平时以干农活或纸扎冥具用品为主,到年关才忙于制作龙灯,因此一年四季不停业,纸扎业较兴旺。建国后,大破迷信,逐渐抛弃过去的灵房、金银锭、纸人纸马等佛事用品,纸扎艺人平时无事可干。“文革”十年,舞龙活动被一度废止,纸扎业濒临后继无人,即将断代消亡。直到1980年群众舞龙活动开始恢复,才到处寻找已被遗忘的民间艺人。
在铜梁龙开始腾飞的当代,铜梁众多的扎龙艺人中,最著名的老艺人有三位,被称为“铜梁龙灯三大传人”。
一是蒋玉霖,1924年生,二坪镇人,为龙灯多面手,会扎、会玩、会龙灯打击乐,现为铜梁扎龙厂厂长。他12岁学艺,拜藻扎名师刘连山为师,尽得真传,技艺精湛,授徒众多,声望颇高,曾赴重庆、昆明等地扎龙。1988年获“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获“重庆市民间艺术家”称号。
二是傅全泰,1934年生,中师毕业,安居镇人。善扎善彩绘,技艺全面,尤重工艺创新,影响面大,曾赴浙江余杭,内蒙呼和浩特,新疆乌鲁木齐,四川成都、乐山、自贡、隆昌及重庆涪陵等地成批制作和展售铜梁龙,极有名气。现为安居扎龙厂厂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先后获“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
三是周均安,太平镇人,祖孙三代均为扎龙高手,被誉为“扎龙世家”。其技艺纯熟,功底深厚。产品长于继承,重在古色古香。1993年以85岁高龄去世。其子周生超、周生全,其孙周健、周和平,继承祖业,均为铜梁民间工艺美术家。周和平自1998年以来先后三次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扎龙展出,广受欢迎。
此外,还有一批对铜梁彩扎业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技术骨干,如叶永良、罗锡高、梁银山、李开福、张启仁、董光福、胡天模等共五十多人。
正是他们,传承着铜梁龙的文化,支撑起铜梁龙的脊梁。
铜梁龙1984年第一次北京亮相后,傅全泰于1986年1月成立了“铜梁县安居纸扎工艺厂”;7月,蒋玉霖成立了“铜梁县扎龙厂”;11月,周均安成立了“铜梁县凉井民间纸扎工艺厂。1992年3月,艺人李开福开办了”铜梁县侣俸龙灯厂“。至此,铜梁全县常年有6个彩扎厂,各厂有一大批技术骨干。龙灯系列产品有数十种,有省市级民间艺术大师4名、县级民间艺术家10名、扎龙技师200多人及众多学徒,龙产品年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县文化局于1993年成立了“铜梁龙灯文化发展公司”,负责龙灯产品的研制、经销和对外的玩舞与教习;1996年成立了铜梁龙灯艺术研究会,在铜梁巴川、安居、二坪、太平和蒲吕等乡镇建立了5个彩扎基地,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力量与比较雄厚的生产实力,为培养新生力量,开发龙灯产品,繁荣龙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铜梁共有12个龙文化演出公司,常年在外进行商业演出的舞龙队共有20多支,舞龙队员近千名,每年的演出收入在3000万元左右。在铜梁高楼镇,去年初,该镇文化站还专门成立了高楼火龙文化传播公司,他们的火龙不断出现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舞龙队每年可挣回劳务收入600多万元。

品味龙经济
龙离不开水,水因龙而灵!
2001年,铜梁县在县城边钻出了一股日涌量5000立方米、常年恒温在摄氏42度以上的硫酸钙镁型优质医疗热矿泉水。这股“灵水”给铜梁发展以龙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带来了契机,为做大“龙文化经济”找到了激发点。
对“龙”了如指掌的铜梁人当然知道该咋做:把“龙”放进水里,让“龙”能够在自己的天地里腾跃;温泉水也因有了“龙”而灵气腾升,“龙文化经济”在这“龙”与水的融合中迸发出活力。
于是,“中华龙温泉”的品牌亮了出来,规划为5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最大的温泉旅游度假区,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表演广场早已建成。最近,记者在铜梁见到,400亩的温泉开发区里,1.8万平方米的宾馆、别墅早已建好,数十个室外温泉泡池里挤满了游客。
观龙舞艺术,泡中国龙温泉,品中国龙文化,这是铜梁做大“龙文化经济”的内涵。温泉水与“龙”的有机融合,使龙文化不断地挖掘出了经济开发项目,带动起龙乡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龙文化为品牌的餐饮、食品业被带动起来。
铜龙牌挂面已占领了重庆40%左右的挂面市场,一批体现龙乡特色的茶叶等旅游产品开发出来,数十家体现龙乡特色的名小吃吸引了游客和周边的食客……
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以前,铜梁的数家宾馆入住率只有20%左右,现在每到周末,宾馆都爆满,铜梁城的人气逐渐旺起来。
随着2002年4月首届中华龙温泉旅游节的序幕拉开,温泉与“龙”融合的“龙文化经济”正在走出铜梁,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传承龙文化
据铜梁县文化馆馆长宗和云介绍,目前,铜梁人扎龙灯除自己表演需要外,还对外销售。一条一般的龙可卖3000~5000元,一条大龙可卖到7000~8000元。在灯饰市场上,扎一个节日装饰型灯组基本在3~5万元间,多的能高达一二十万元。但在这块市场的竞争中,铜梁至今还无法与四川自贡匹敌。虽然铜梁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第一龙”的品牌价值提升,但四川自贡的“天下第一龙灯会”显然抢占了先机。
相关专家分析,虽然铜梁龙灯文化底蕴深厚胜于自贡,但市场营销意识的缺乏,加上创意包装设计能力的薄弱,使得名震全国的“铜梁龙舞”的附加值并不高。即使铜梁龙名满海内外,但它的产业结构单一,所以一直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铜梁龙商业化表演,已成为铜梁龙经济的主要构件。铜梁火龙常年在外演出,为各地佳节庆典助兴。特别是荣获“国家舞龙队”称号的铜梁舞龙队,演出活动频繁,但这些演出活动几乎由铜梁县分散的上百支龙舞表演队瓜分。
而这个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双重危机,一是由于分散的表演队伍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铜梁龙的外界形象;二是随着铜梁龙品牌的不断叫响,铜梁龙舞的演出订单越接越多,使这个市场一度出现过“演员荒”。
铜梁县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2007年下半年出台了一份“龙产业”远景规划中提出,“扎实推进龙灯舞展演,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创新展演形式和内容,占领重庆市内市场、做大市外市场、拓展境外市场,打造和提升‘铜梁龙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如今,一个细节的变化在铜梁12万中小学生的书包里开始悄然产生——一本名为《铜梁龙舞》的乡土教材也装进了学子们的书囊。这些孩子们,无疑将成为未来铜梁龙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接力手。

谋划龙产业
“铜梁龙”出名了,“铜梁龙”也赚钱了,但精明的铜梁人没有把眼光只停留在扎龙、舞龙上,他们开始大做“龙”文章,高举龙文化品牌,大手笔打造龙文化产业。

2007年6月,铜梁县委十二届二次全委会上提出,要把打造“龙文化旅游之都”作为铜梁未来的发展定位。在铜梁县出台的《关于加快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确立了“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影响全国、十年闻名世界”的建设“龙文化旅游之都”的发展思路,到2012年和2020年将分别实现龙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和15亿元的远大目标。

铜梁县决定,首先要做的是申报注册商标,提供给相关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使用,提高其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他们还将申办中外龙文化专家论坛、国际舞龙锦标赛、国际龙文化遗产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铜梁龙的世界影响力。

其次是营造“龙乡”气氛。在城市建筑外观、公共场所的灯饰、雕塑、门面招牌以及道路命名等方面充分展现龙文化特色,让一街一巷、一园一景都体现龙之形、龙之韵、龙之味。目前,该县正在建设的淮远河商业步行街,便在建筑、装饰上大量运用了龙文化元素。

第三做大龙文化。除了摄制《龙乡放歌》歌舞剧外,还将对龙文化艺术表演团队和龙灯公司的力量加以整合,组建铜梁龙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打造重庆文化产业50强企业。

按照新出台的规划,将成立具有法人属性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中心”,抢注“铜梁龙”、“铜梁龙舞”等系列艺术品的商标,并开展“华夏龙都”的商标注册工作。正如重庆铜梁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颜显全所说,“如果商标一旦抢注成功,铜梁龙演出市场将形成大一统,得到进一步规范,零散的作坊式舞龙表演队伍再也不能打出正规军的旗号。”
同时,据相关人士介绍,为让铜梁龙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改进龙灯制品的彩扎方式和制作工艺,引进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创意产业,注入龙文化产品的时代元素。“期望借此提高龙灯工艺品在龙灯制品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将注重精品龙、有龙特征的小纪念品的开发,以增强龙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扩张市场占有率。”该人士称。
而另一个构想也随之出炉——铜梁将每两年定期举办“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开展中外龙文化专家论坛、国际舞龙锦标赛、龙舞狂欢等系列活动,打造铜梁龙文化节会品牌。

同时,一剂“强心针”更使铜梁人迈出了铜梁龙产业实质性升级的第一步:
2007年5月底,浙商与铜梁温泉管理委员会签订整体开发中华龙温泉度假区的协议,总投资13亿元建设全国唯一的“中华龙文化博览园”,双方将在未来6年内对玄天湖、巴岳山风景区进行整体开发,打造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和龙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
该规划占地7100亩,包括巴岳山风景名胜区、玄天湖游乐区、温泉度假区、生态观光区、城市建设区5个功能区。按照铜梁县的构思,荟萃国内外的龙文化资源之后建成的“中华龙文化博览园”,将成为世界“中华龙文化百科全书”,彰显龙文化魅力。

这部“重头戏”主要由“龙之源”、“龙之脉”、“龙之韵”及“龙文化产业博览苑”组成,是一个集龙文化研究、艺术博览、会务会展、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和龙文化中心。当地官员称,此举将打造铜梁县浓厚的龙文化氛围,营造“龙的根在铜梁”的社会效应。
投资贴士
铜梁政府是保姆
重庆市铜梁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西北部。春秋、战国时期,为古巴国属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建县,距今已1300余年,因境内“小铜梁山”而得名,是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故乡和蜚声中外的铜梁龙的发祥地。全县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1万。
一、区位突出、优势明显。铜梁距重庆内环高速仅41公里,距成都200公里,距合川火车站15公里,距陈家桥火车货运编组站20公里,距长江集装箱码头60公里,距江北机场65公里。铜梁处在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中心位置和腹心地带;是成渝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正形成四条铁路、三纵一环高速公路的纵横交通网络。
二、要素丰富、成本低廉。铜梁水、电、气资源充足,电力供应与主城同网同价,价格比“珠三角”地区低40%左右,比“长三角”地区低20%左右;天然气价格仅为上海的50%,广州的40%;劳动力成本比东部沿海地区低30%以上。
三、政策优惠、环境宽松。一是用地政策,铜梁的工业用地按最低成本价出让,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出让价格最低的区县之一。二是财税优惠政策“二免三减半”,具体为:企业自投产纳税之日起前二年内,企业上缴税收(指所有税收)的县级分成部分全部奖励给企业;后三年,企业上缴税收(指所有税收)的县级分成部分按50%奖励给企业。三是行政规费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期间的县级行政规费全免(人防费减半)。
四、意识到位、服务高效。铜梁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国内近百个地区前来考察学习,被中纪委、国家监察部确定为政务公开联系点。全县上下形成了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你投资、我铺路;你经营、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你赚钱、我服务”已成为铜梁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对落户企业实施“秘书式”、“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
五、环境优越,人文荟萃。一是生态环境较好,是西部生态宜居名城。铜梁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首批国家级园林县城、市级卫生县城,是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西部最具亲和力的城市之一,被评为“2007浙商(中国)最佳投资城区(县)”。二是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国龙文化旅游之都。“华夏龙都”品牌已通过工商注册,入驻企业可免费共享。三是人力资源优势明显。铜梁毗邻重庆大学城,共享大学城高素质人才资源。规划的教育科技园区,重点培训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电子电器等专业的产业工人,每年可定点为企业输送中高级人才近万人。铜梁是中国西部教育名县,有巴渝名校–铜梁中学、有市级重点高中——铜梁一中、有初中教育专家-巴川中学,入驻企业业主及职工子女可共享该县优质基础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