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蒙古族与龙文化

www.loongfeng.org  2008年2月21日

 

位于通海县风景秀丽的杞麓湖畔的兴蒙蒙古族乡,居住着5000余蒙古族同胞,是云南省蒙古族的一个主要聚居地,保留着特征较多的民族文化,其中的龙文化与兴蒙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兴蒙蒙古族的祖先是于公元1252年随忽必烈所率大军进入云南的。元朝灭亡后的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30万大军征云南。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留在云南的蒙古人政治、经济上失去了依靠,为了生存,一部分原驻军,屯田于滇中通海、河西及曲陀关一带的蒙古族将士,逐渐向凤山脚下、杞麓湖畔聚集。面对湖水,他们学会了划船捕鱼,常年漂泊于湖上。在杞麓湖边海东村附近留有“渔夫堆”,镇海附近有“渔夫坟”,就是很好的证明,那时,为了下湖捕鱼保人船平安有所收获,人们在吃饭时抓把冷饭撒到湖中祭龙,村中每年定期在龙王庙“做龙会”、“祭海会”,还要划船至湖中将买来的鳝鱼及鱼放生,在渔船上摆香案上供品及念经以取悦于“龙王”。
明代中后期,湖水逐渐退落,渔业已不可能提供足够的供给,蒙古族人民就在浅滩沼泽处艰难地围湖造田。至20世纪50年代,几个蒙古族村的主业基本转为农耕了。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杞麓湖水患灾害不断,冲毁庄稼,毁坏房屋,给本来生存已经很艰难的蒙古族人民带来了无数次灾难,蒙古族人民一直生活于涝灾的阴影中。在水患面前,蒙古族人民希望水能为己所用,不再加害于人。久而久之,人们的理想境界中出现一位本民族的英雄人物阿扎拉,她是一个勤劳勇敢,能制服恶龙及水患灾害的好姑娘,而且,威力无比的龙在有些传说中变成了阿扎拉背箩中的小泥鳅似的东西,哪儿需要水,就把它放在哪儿,让龙帮人们搞好生产,不让它淹田地庄稼毁坏房屋。
明清以来,村民还为阿扎拉建了庙宇,后坍塌。现在,村中虽无专门的阿扎拉庙,但在村中如中村观音寺仍供有阿扎拉神像、桃家嘴村的北海观音寺中亦供有龙王、阿扎拉。村中一些水井旁供有石雕龙王爷塑像、建有小庙和石神龛供人们祭拜。
新中国建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兴蒙乡对水利排灌设施多次进行修建整改,已逐步减轻涝灾的影响。由于受生产方式及周围汉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兴蒙蒙古族的龙文化也延伸到一些文艺活动中,如过民族节日及“做庙会”时,兴蒙姑娘要耍龙、中老年妇女表演板凳龙、划旱船、虾灯、渔夫与海蚌等节目。兴蒙蒙古族的龙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水文化,它与蒙古族所从事的渔业和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