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石龙与龙图腾的渊源关系

翟智高 常瑞龙  2008年2月14日

 

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龙是炎黄子孙割不断的情结,作为一图腾、崇拜之物,再没有一种形象能如龙那样给华夏民族以精神寄托和希冀。某种程度上,华夏民族的血脉也正是龙脉的贯穿与延续。在古人的思想上,龙,能潜能飞、能大能小、与时消息,造福黎民,它是一种十分吉庆、祥瑞的圣物。过去多少年来,关于龙的来源,莫衷一是,众说纷纭。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自然历史文化、文物的开掘,人们先前有关龙的臆说,以及易经中关于龙的解释,受到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现有的史料、公开发表的学说,结合自己的推测,试图对龙的起源、龙文化、龙与易经的联系进行一些阐释,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希望抛砖引玉,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一、天然石龙的发现
1993年11月,伊川盆地石油勘探时,文史和易学研究者翟智高先生在伊川县平等乡西岭龙头沟见到了龙鸟,追踪拍摄过程中,在常元村南龙头沟北沟沿上有十几只龙鸟,当用相机聚集拍照时,从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龙头形象。由于相距太近,又加上尘土杂草掩盖,龙形不易辨清,但借助于相机的微缩作用,巨型石龙清晰的呈现在眼前。龙头沟全长约4.5公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天然石龙恰在龙头沟中段,龙体为石质,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龙尾向东,尾巴隐于黄土之中。龙腹部有一条小石龙,是已知所有凭空想像、塑造的龙所无法相比的。
据有关专家现场考察认定,天然石龙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是地下水中碳酸盐自然聚集,又经地壳变动形成。现出露部分长90多米,高9.5米,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龙形最逼真的天然石龙景观。天然石龙所在的沟,当地一直叫龙头沟,石龙所在位置上面的地在民间就叫石龙地,附近的村庄有“龙王屯”(疑为龙望屯或望龙屯)、常元(或常阳)村。在天然石龙附近还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出土的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石铲、精细的磨制骨针等文物,还出土有西汉时期空心砖(如下图)。在空心汉砖上有模印之龙形,其龙头特征与天然石龙大体一致

二、“龙”字字音的由来
关于“龙”字字音来历的说法,在天然石龙发现以前,有许多种,自天然石龙被发现发后,“龙”字字音由来有了新的解释。经研究发现:在远古文明初始时期,石龙即被先民发现,其形体肯定要比现在逼真、形象的多。经过几千年乃至数万年的风剥雨蚀,如今的石龙尚如此生动形象,更别说当时的情景了。天然石龙地区,处十三朝古都洛阳南35公里,古“中国”所在之地就包括这里。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前期,先民们经过无数的生产实践发现,每年春分前后,只要石龙所在地区响起了新年第一声“隆隆”的雷声,那么夏秋乃至一年的农业收成就可确定。因为,在先民的经验中,只要春分左右或刚好是春分这一天,石龙地区响起了新年第一声雷声,则这一年肯定风调雨顺;如果不到春分时节,提早响起了新年第一声春雷,夏秋季一定有涝灾;如果春分以后才听到这雷声,那么夏秋季乃至这一年要发生旱灾。在以农耕为主的先民的生活中,农时和气候对农业收成,以至先民的生存有极大的关系,所以,经过无数次真切而准确的应验,先民从积累的天象知识中,把打雷这种现象与在当时当地形象逼真、生动的有石质体形的天地造化之物—石龙原形,当作上天意志的化身加以崇敬,并把这“隆隆”之声的谐音Long,给这似有灵性的神物,命名为“龙”。
三、“龙”文字字型的由来
我国汉字多为象形字,也就是说大多汉字是依动物或自然界中其他物质的形状进行造字。“龙”字的原始写法是先人对天然石龙形体的描绘,我们现在把石龙形状与古“龙”字进行比较,还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渊源关系。在《甲骨文字典》中对龙字是这样解释的:龙“象龙形,其字多异体,以作 者最典型,从 、从 ,象巨口长身之形, 其吻, 其身”。后来演变成金文“ 、 、 、 ”(见《轲尊》、《多友鼎》、《龙母尊》),再后来演变成篆体“ ”,进而演变成繁体字“龍 ”。
在天然石龙所在地,研究人员发现了汉代的画象砖,砖上有清晰的“龙”,且石砖上的“龙”与天然石龙惊人相似。
根据古汉字形成的规律,我们可以从已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龙字字形“龙”说起,过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龙字的“辛”字头代表权力和杀伐,有的说“辛”字头表示龙的角,是开天的工具。我们认为,这“辛”字头是石龙所在位置——河南省伊川县平等乡大辛店(也作莘店)村的“辛”字的省略用法,表示龙的地理位置。其它的字形是石龙龙体的形态,如“ ”就是石龙龙吻的形状,“ ”标准就是石龙的龙体。在天然石龙被发现之前,人们出现对龙字字形的各种设想也不足为奇。可是天然石龙被发现以后,人们惊奇地看到,甲骨文龙字字形来之于天然石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除此外,其他各种说法都显得苍白无力。
四、《易经》八卦中震卦取象为龙是“龙”与“雷”关系的又一佐证
天然石龙与“龙”字发音和“龙”字成形有紧密的联系,而且“龙”来自惊天之“雷”,如果证据尚嫌不足的话,那么易经震卦的比象就是又一有力的佐证。我们知道在《易经》八经卦中,震卦属阳性卦,后天八卦方位上居于东方,五行属木,数理是三,取象为雷,性质是震动,在万物类象上其代表是龙等。震——雷——震动性质——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联系和比类呢?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尔或是随意的安排?当前,易学界对此并无很有力的解释。人们只是按万物类象把震卦与龙联系起来就行了,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
震卦以雷来表征其性质,具有震动的功能,万物取象中为龙。不然按卦辞安排,只会用龙来比象乾卦,也不会用龙来比象震卦。因为在整部《易经》中,只有乾卦卦辞中是用龙来表征的。说明先民很早就认识到雷电具有强大的震动功能,中原地区的先民根据经验的积累,把“雷”与“石龙”联系在了一起,并把“雷”的响声命名给“天然石龙”,随着文明的传播,“龙”字形和其强大的能力为其他地区的先民接受和认可,从而“龙”的形象和威力深远的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后人。这一点也清楚说明了龙文字发音为“隆”Long来之于先民敬畏的惊天之雷,同时也说明,在易经成书年代,龙早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把震卦从取象为雷到比类为龙进行联系。
五、天然石龙与炎帝出生和龙的传人的关系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神物,中华儿女以龙的传人自居,并引以为豪。可是,历来对“龙的传人”的来历没有确切的说法。为什么我们会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与炎帝有什么关系?
关于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纬》,该书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另:《易、疏》载:“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安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有娇氏女安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另外其他一些史籍也有类似的记载,石龙名字的出现是伴随炎帝神农的出生而作的,史籍并无石龙这一自然造化的单独记述。中华民族都认同是先祖炎黄的子孙,由此也把自己作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的由来从此而起并流传到如今。
历史文献中,有关炎帝母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在天然石龙被发现之前,一直是人们倍感困惑的神秘之事,可是当天然石龙发现以后,给此说以科学的注解。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不是空穴来风的随便臆造,而有了真凭实据。
六、天然石龙与四时节气、历法的关系
天然石龙地区,是古“中国”一词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文明发祥地之一。它处在秦岭余脉熊耳山的东部浅山丘陵地区,是黄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四时节令十分明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由于地球围黄道公转,太阳直射角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随季节变化来回移动,观赏石龙的效果,就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每年农历二月二,刚好在春分前后,按古语的说法,这时是龙登天之时。而观赏石龙以春分后至清明前这段时间的辰、巳时(每天早上八点至十二点)为最佳时间。这时的石龙,如刚睡醒,精神饱满,蓄势待发,尤其那双眼睛逼真异常,令人过目难忘。石龙在经过冬天的潜伏期,此时应时而出,振翅欲飞,呈现“见龙在田”之象。及至到了夏至前后,石龙周围被绿草、荆棘掩盖,石龙显示“或跃在渊”之象

秋分以后,是“九月九,龙回首”的时候,龙云行雨施,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了,因而有“亢龙有悔”之象。尔后冬天来临,龙到了潜伏、休眠时期,在每年冬至前后,石龙现出瞌闭双眼的休息体态,有“潜龙”之象。
易经乾卦九五爻爻辞的“飞龙在天”之象,表现在冬天大雪时,天气放睛,当太阳升起,气温回升,石龙头部上的积雪渐渐消融,龙形初现,石龙张嘴大笑,在周围雪景的映衬下,整个石龙现出巨龙腾飞于天的景象。这个情况,实际上是时机的把握问题,并不是随便可以看到。因此,这同样说明一个道理,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与社会的昌平盛世,作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出现。它的现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飞龙在天”之象,在卦序中,虽然有这样一个阶段,但并不是必经的过程,只有一定条件具备以后,它才会现世。自然现象中的雪后初霁天气,实际上表明一个天机问题。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具备龙德的君子现身于世能够造福于天下的大治局面的出现。
观赏石龙与四时节气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天地造化的结晶。如果这条石龙什么时候你都能十分逼真地看出来,那么说明这不是一条神龙,而是人们刻意制造出来的假龙,是“叶公好龙”的那种龙。石龙的隐现切合时令,其神秘的机巧关联,唯有此解说才会令人信服。这是科学、历法、天文与易学的融合的一种解说,并非臆造。
有一个成语叫“神龙见首不见尾”,也十分切合石龙的真实景况,石龙尾部及翅部,隐于黄土之中,不知其有多长,正是“见首不见尾”的写照。
七、天然石龙与全国龙形物什的关系
石龙作为古中国地域被先民神化了的图腾崇拜之物,随着部族的迁徙声名远播,以致于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龙形景物。但所有人造的龙形景物,皆是以天然石龙的形体为范本的,虽然个别地方有差异,但大致轮廓还是十分像相的。过去关于龙的解释:一说是古先民神话中的动物;一说是先民因崇拜而借马、鹿、蛇、鸡等动物的特征,虚构的一种动物。这皆是一种臆说,说明过去文明的断层对后代的影响,当时石龙并没有被发现,所以人们只有这样来解释。今天应当为之重新审视和正名。从某种意义上说,石龙是其他龙形景物的鼻祖。
八、“龙的精神”和“龙的传人”溯源的意义
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维系了华夏文明几千年兴盛不衰,其精髓表现为龙的精神。龙的精神在易经中有精辟的论述,这也是易经的点睛之笔。我们许多易学研究者却常常给遗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际上就是龙的精神,用二句话表白就是:一曰与时偕行,一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来源于《易经》,在原书上与时俱进叫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其意思是说人的思想和行动要与时机、天时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要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而不能逆历史的潮流。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扬这种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什么时候,这种维系华夏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魄也不会过时。
与时偕行体现了一种中华先民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在中医上表现尤为突出。实际上我们的先祖早就有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们早就知道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自强不息是与时偕行的延续,只有与时代发展相随,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保持人种的延续。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坚强信念支撑下,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独特地保持住自己不灭的火种,成为世界仅有的延续不断的古文明之一。
通过天然石龙与龙文化和易经关系的研究,所以我们可以比较科学地对龙文字的起源、龙的传人的来历,以及易经进行阐释。而这种解说,远比把龙文字的起源、龙的由来归之于先民的主观臆造和诸种动物的拼合要科学的多。如果连龙的起源都弄不清楚,再怎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也不会令人信服。故此,天然石龙对于龙文化和易经的研究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工作单位:翟智高 北京大学资源学院
常瑞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伊川县支行
通讯地址:河南省伊川县农业发展银行
电话:0379—68377929 13783139361
邮编:471300
电子邮箱:ruilonga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