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龙

庞进   2005年12月1日  

 

在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里,龙的形象频频出现:起义的旗帜上有,王侯们的服饰上有,龙椅、龙床、龙柱、龙帐、龙冠、龙袍、龙车、龙轿、龙壶、龙碗等等,把个南京天王殿,装饰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龙之宫。那么,太平天国与龙是怎样的关系呢?

作为先民对自然界多种动物和天象的多元集合,龙这个神物,从一开始就具备着丰富的,多方面、多角度的象征意义。进入阶级社会后,君主帝王们看中了龙的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示威等神性,纷纷以龙自比,所谓”龙颜龙准”、”龙形龙态”、”真龙天子”云云。这样的比附,发展到明清两朝,可谓登峰造极,别处不说了,光北京一座太和殿,就雕龙、绘龙、藏龙一万二千多条,整个故宫的龙之多可想而知。如此众多的龙构成一种森凛凛的无与伦比的气势,象征和体现着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和不可一世的威严。

有这样的龙文化背景,张牙舞爪的帝王大黄龙,盘盘绕绕在太平天国首领们的心目中,就不奇怪了。”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坤乾。”这首题为《龙潜》的诗,是洪秀全应试不第,由广州乘船返回花县的途中作的,时在1843年,即创立”拜上帝会”的前一年。诗中,洪某人将自己比作暂且”在渊”的”潜龙”,一旦时机成熟,风聚云会,就要”飞腾六合”,做主宰乾坤的”真龙天子”了。

有意思的是,在起义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曾斥龙为”妖”,将截获的服饰、器物上的龙称为”妖龙”,规定对其必须做”射眼”(即用双箭插其双目)的处置后,才能使用。而在称王、封王后,尤其是打下南京后,领袖们对龙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不再斥龙为”妖”了,变成赞龙颂龙了,言”金龙之龙是大宝,非妖也”。同时,开始大量地用龙。攻克武汉后,洪、杨等王即”戴绣龙黄风帽于内,上戴龙凤金冠”,丞相、军帅等也”龙袍角带在天朝”。占领南京后,又对诸王朝服做了具体规定:天王九龙,东王八龙,北王七龙,翼王六龙,燕、豫王皆五龙。还大修金龙殿,其梁栋栏阶门楹,皆刻龙绘龙;铸龙头金玺、铸纪念币性质的二龙抢珠纹大铜钱……

上述情况,反映了洪秀全等人的复杂心理:一开始便做着”龙梦”,帝王龙之梦;又因对立面–满清帝王为龙而贬龙斥龙;后来又觉得龙自古以来都是帝王和尊贵的象征,不是”清妖”的专利,–弟兄们现在成王的成王,成帝的成帝,”天朝”建立了,把个锦绣河山拥有半壁了,为何不可称龙用龙呢?

对假”上帝”之名,行中国式的农民起义之实的太平天国而言,称龙用龙固然没有什么不可。但是,可悲的是,他们或许压根就没有认识到,历史的文化的局限,也使他们不可能更多地吸取中国龙所具备的团结凝聚、造福众生、开拓奋进等积极的精神要素,他们看重的仅仅是龙象征帝王的尊贵威严、豪华富丽、张牙舞爪、耀武扬威。龙的象征是全方位、全时态、多层面、多色调的,它像一座蕴含丰赡、取之不尽的宝山,就看你从中挖掘取用些什么。骄浮之龙在天国领袖们的宫殿、冠服、器具上盘旋飞舞,使我们依稀看到了他们后期的内讧、分裂、腐化、败亡竟是一种必然。

2000年8月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电话:029-81017295   电子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