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间的龙文化

2012年01月20日 山西日报  

 

进入2012年,恰逢农历壬辰年,就是十二生肖之龙年。龙是虚构的理想神物,龙的形象,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龙”为神灵,代表祥瑞吉祥的概念。

关于龙的具体形象的描述,正如古书《尔雅翼》曰:“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以吞云布雨,腾天潜渊,最初是被视为吉祥神兽来敬祀。及至到了帝尧的邦国联盟,也就是最初型的“国家”诞生,才把龙当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把远古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识形态和美好期望都集中到了一起,变成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勇敢善良的象征。龙完整美丽的形象和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的信仰,并且把中国人看成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由最初龙的图腾崇拜到帝尧龙的精神打造,再到龙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一条红线。

正是对龙的崇拜,自古以来关于嵌有“龙”字的对联不乏佳作。“白蛇过江,头戴一顶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这是一副典型的带“龙”字的谜联。上联的谜底是油灯芯,下联的谜底是杆秤。

林则徐小时候去应童子试,因人群拥挤,他的父亲就扛着送他进考场。考官见他父子这副样子,开玩笑道:“骑父作马”,引起哄堂大笑,弄得林则徐父亲十分尴尬。谁知,林则徐脱口而出:“望子成龙”,满场为之惊叹不已。林则徐的下联既解了父亲的窘迫,又道出了父亲盼儿成才的心情,一时传为佳话。

“树大根深,不宿无名小鸟;滩干水浅,难藏有角蛟龙。”这副对联为一塾师拒绝一游士投宿时两人的对答。上联为塾师所出,下联为游士所对。“无名小鸟”与“有角蛟龙”实际上都是指游士,但这里分别借喻,既避免了重复,两人的态度又显得十分鲜明。

明代天顺年间,有个叫李东阳的神童,10岁即可赋诗作对,许多有才学的成年人也比不过他。明英宗听说后,传旨面试。英宗即兴出联:“鹏翅高飞,压风云于万里”,李东阳对道:“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英宗大悦,不得不惊服其才。

说到阖家欢聚迎龙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目是吃年夜饭。关于除夕之夜,全家围桌团坐,欢声笑语,同吃年夜饭的情景,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

在这些诗词中,最让人动情的是宋代郭应祥的一首《鹊桥仙》词: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清人陈维崧有一首 《一萼红·癸丑除夕》,为我们描绘了一家人除夕吃年夜饭时欢快动人的画面:记得当初,后堂弟妹,团围定红帘。饮尽了,屠苏千盏,挞画鼓,憨笑赌黄柑。诗人以回忆的笔墨记叙了一家人在癸丑年除夕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做击鼓传柑游戏的欢乐情景。

吃年夜饭,除了全家老少团聚,还要相互祝愿。清人周宗泰有一首《姑苏竹枝词》: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宋人杨无咎也有一首《双雁儿·除夕》词: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两首词表达的都是一家人骨肉团聚、吃年夜饭时温馨欢乐、共同祝愿的情景。

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