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中处处龙

王扉  2012年2月17日

 

(一)话说在杭州西湖栖霞岭北麓,有西湖十景之一的黄龙洞。在保留着古代道观景象的山门入口处,两侧门柱上挂着一副蓝底金字楹联,联文仅八个字:“黄泽不竭,老子其犹”。不少海内外游客到此,就直犯嘀咕:这个对联8 个汉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说的是啥意思?而对中国儒道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往往心领神会,感慨其妙不可言。

这背后深藏的密码,就是每个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神兽:龙。

这副奇联的下联“老子其犹”,源自《史记》里“老子其犹龙”的典故。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当年跟老子请教过古礼。老子告诫他抛弃掉满身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以及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要知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至于上联“黄泽不竭”,则是“黄帝泽不竭”的缩写。说的是中国道教渊远流长,可以上溯到轩辕黄帝。而在道教典籍《列仙传》以及多个民间神话里,黄帝是一条黄龙,“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能够呼风唤雨。

(二)在儒家十三经之首的《易经》里,关于龙的记载出现在多处,比较集中的是在乾坤二卦中。其中的乾卦更被学者视为龙卦。我们知道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个爻。每一爻都有一句爻辞。当我们把乾卦六爻的爻辞连起来看,就会发现它描述的就是龙由潜伏到飞腾的一个全记录: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而在易经的坤卦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描述。

而在同为儒家十三经的《左传》里,对于易经里保存的关于龙的这些爻辞,有一段逼近真相的爆料。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秋,龙出现在晋国绛都(今山西侯马)近郊,引起了人们的惊奇和恐慌。于是贵族魏献子去请教史官蔡墨。他问道,“传说龙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所以很难捕捉,是不是如此?”蔡墨说,“不是龙太狡猾,而是现在的人太无能。在古代,不但有人能活捉龙,而且还设有养龙官和屠龙官。”接着蔡墨向魏献子详细地介绍了自舜以来直到夏朝,古人养龙、驯龙、食龙的事例。最后蔡才指出,“只是后来大陆上的水泽少了,龙才成为稀见之物。你看《易经》里有那么多条关于龙的爻辞,如果那时龙不是经常能见到的动物,谁能把它描述得那样细致呢?”

《左传》的这一记载,至少破解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三个疑团:1、“龙”在上古时确实是一种实在的生物,因为,直到春秋时代,山西黄河沿岸还依稀可见“龙”的踪迹;2、据蔡墨之言,在先夏及夏代,曾有专门豢龙、御龙及屠龙的世家守官,其后裔则一直存续到了春秋;3、先秦古书中多记上古帝王乘龙、骑龙之事,看来也是有所本,并非子虚乌有。

笔者由此联想到《庄子·列御寇》里讲的一个小故事。古代有个叫朱泙漫的人,跟一个叫支离益的人学屠龙术。耗尽千金的家业,三年技成,结果悲催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到那里都找不到龙来杀? 这个故事我曾以为是庄子虚构的一个寓言,现在看来应该也是有所本的。

有专家从动物学的角度,根据考古和古生物发现以及古文献记载,得出在秦汉以下传得神乎其神的“龙”,其生物学原型,就是古人眼中的鳄鱼、鲵鱼以及蜥蜴等动物。先秦文献记载中的“龙”,应该就是这一票形体相似,大小各异的动物的共名。

这也就比较好解释《说文解字》所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看似很神秘,实则是对一个包括鳄鱼、鲵鱼以及蜥蜴等在内庞大动物家族的集合式描述,也就不神秘了。

(三)跟龙有关的宗教事物,对中国人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随处可见的龙王庙。据宗教学者考证,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土有龙神但没有龙王。中国最早的龙王可以说是从佛经里走出来的。然后受到道教和儒教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一大批中国式龙王,司职风调雨顺,造福众生。

佛经记载,佛曾经到龙王的海底龙宫宣讲佛法。佛经中的龙王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护持佛法,导佑众生;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后一条与中国龙呼风唤雨的神话传说不谋而合。其实,龙王在佛教中的地位并不高,一般是在天神之列,位于佛、菩萨、罗汉之后。

而在佛教传入之前,道家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只有龙崇拜,而无龙王崇拜。道教在行程之初就与龙有不解之缘。我们前面已经提及“老子犹龙”,形成于汉代的道教奉老子为祖师爷,而这个祖师爷就是龙的化身。另外,龙在道教里还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的“三轿”之一。道教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

当佛教传入中原时,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崇龙、崇王的民族心理,与佛教的龙王观念形成了激情交叉:人间有帝王,阴间有阎王,水里怎能没有龙王呢?于是乎龙王信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而且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了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义礼智信,有夫妇、兄弟、父女之情。这都是迥异于印度的中国特色。

由于佛教龙王概念的成功输入,道教也不甘示弱地推出了自己的龙王系列:四海有龙王,五方有龙王,三十八方有龙王,二十四向有龙王,渐至凡有水之处,无论湖泊河川,还是渊潭池井,莫不驻有龙王。这样一来,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了中国龙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四)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中唐僧的坐骑小龙马,就是道教中的西海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的化身。小玉龙在蛇盘山的鹰愁涧,吞食了西行取经的唐僧的白马,然后被南海观音菩萨点化,“龙子归真化马形”,给唐僧做了脚力。通观《西游记》全书,写到长安时有读书儒流、状元及第,写唐僧西行取经,一路上有妖,有魔,有菩萨,有神仙,有太上老君,有佛祖如来……是个典型的三教合一故事。中国的老百姓其实哪里分得清哪个是儒教的圣,哪个是佛教的神,哪个是道教的仙,往往将这些脱凡不俗的非池中之物混在一起崇拜。于是,儒释道中寻常见,中华大地处处龙。

见刊于《游遍天下》201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