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重庆·铜梁中华龙文化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潜龙飞腾舞寰宇

2003年重庆·铜梁中华龙文化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罗雄岩 2005年12月4日  

 

铜梁龙舞道具精美,表演技艺超群,在全国各种竞赛中博得多次大奖,被誉为“中华龙”、“国家舞龙队”的光荣称号,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进入21世纪新时代的今天,怎样提高龙舞的文化内涵与技艺水平,在开发龙文化产业中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既是铜梁人民关切的问题,也是我们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者面临的时代挑战。为此,试从舞蹈文化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潜龙飞腾

《周易·上经·乾》是《周易》的第一卦,乾卦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句,[1] 《象传》解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龙在田’,德施普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2]。对此,周振甫先生的译文是:“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所以自强不息”;“见龙在田”(喻大人在民间)恩德普遍推行;“飞龙在天”,喻大人(居君位)有所作为。[3]从译文可知,古人把“龙”可比作君子、大人,寓意他们自强不息,关心民间,有所作为的高尚品德,“龙”已具有“人物”与精神的象征。

《周易》卦辞中的“龙”,按汉代儒家马融(公元79~166年)的注释:“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 [4]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5]从引文中可知,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龙与天时地力、四季更迭密切相关,是“播云布雨”、保佑丰收的神物。周、秦以来,龙逐渐成为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象征。

中国农耕文化发展到周代,已有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周易》中的《系辞》、《彖传》、《象传》等对卦辞的释文,都是周代以后儒家农耕文化思想的发挥。自古以来,由于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的龙舞,一直为历代宫廷与民间所关注,舞龙的技艺得到不断提高,龙舞的造型愈加精美,表演形式更为多种多样,遂成为今日原始舞蹈文化遗存中最具特色的道具舞蹈,又是当代农耕文化型的民间舞蹈形式。近年,有的学者把龙的精神归纳为:“团结兼容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开拓奋的进精神、与天和谐的精神。”;又概括为“兼容、奋进、福生、谐天” [6]。有助我们对龙的精神的理解,在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发扬龙的精神。

进入21世纪,在中国社会已从农业化向工业化、信息化过度与发展过程中,寓意农耕文化的“潜龙”已向 “飞龙在天”升华,龙已成为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腾飞的象征。在龙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向新时代迈进中,我们怎样体现龙的精神建设现代化社会;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者在龙舞的艺术升华中,怎样使龙的精神形象化,是一项需要我们共同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千百年来,铜梁人民共同创造了本地区优秀的农耕文化,在向工业化、信息化过渡中,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设现代城市、接受物质文明、使用新科技,相对来说比现代文化思想方面的过渡要容易一些。因此,我们就需要建立“福生、谐天”与 “天人和一” 的理念,发扬“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在开发龙文化产业时,注意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考虑群众的理解与接受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们现代思想文化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革开发以来,铜梁人民在经济与文化建设方面的显著成绩是腾飞的开端;铜梁龙舞在继承与发展民间舞蹈中的艺术成果,说明农耕文化的“潜龙” 已在铜梁腾飞,还有待向更高层次发展,把中国的龙舞文化与龙的精神传向世界。

二、龙艺升华

艺术是创造与个性升华,龙舞的艺术效果在于龙的造型与舞龙的技艺,在于是否能适合于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铜梁龙舞的艺术升华,不仅是面向本区、国内,而且是面向国外的广大观众,因此,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观赏者的审美心理。例如:年长者与国外的华侨多喜欢传统的“大龙舞”,以满足怀旧或思乡的心理;年轻人风华正茂,更希望看到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龙舞;少年儿童富于幻想,喜欢玲珑、巧小、多种变换的龙舞;国际友人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龙舞呢,应有考察研究与设想,创制新型龙的形象与表演技艺。因此,我们既要保存传统的龙舞,又要设计新型的、适于不同观众的龙舞,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采用现代科技制作精美、灵巧的道具,以便舞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让表演者充分展示舞龙的技艺。龙舞表演中,可以利用灯光制造五光十色的氛围;利用声、光的变幻,制造大海波涛汹涌、神奇莫测的意境,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全国各地的龙舞表演有百种之多,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的龙舞有:铜梁大龙、小金龙、雨坛彩龙、墨龙、水龙、火龙、桃子龙、板凳龙、肉龙、扁担龙、柑子龙等十数种。其中铜梁龙舞能够技冠群龙,其原因在于铜梁民间艺人经验丰富,在道具的制作与表演技艺上富有创新精神,所以他们能够在传统龙舞的基础上,吸收综合《火龙》、《正龙》以及《彩龙》造型、舞姿上的特点,不断改进创造而成为名冠中外大龙舞。[7] 因此,可以发挥他们的潜在技能,展演全省区的各种龙舞。但这种表演不是模仿照搬,而是汲取其龙舞的特征与技艺之长,改编为不同风格的新形式。

例如:“墨龙”原是站在板凳上表演、难度极大的形式,我们可以站板凳发挥武术之长,也可以不站板凳,发挥道具轻便、易于腾跳的特点,表演“草书”的潇洒与流畅的意境。“火龙”要显示龙灯的特点,制造有惊无险的效果;“扁担龙 ” 的道具造型要美观,并保持原有的生活气息;“小金龙”、“板凳龙”既可以用于展示高超技艺,还可以改编为各式少年龙舞,增添儿童情趣。在创编新型龙舞的同时,还应编写新的乐曲,四川龙舞伴奏的打击乐,名堂多样,演奏技法丰富,应使传统的演奏与现代器乐相结合,编写新的乐曲,敢于标新立异,让人耳目一新。

铜梁大龙是以气势磅礴著称的,此形式作为品牌还需进行科学研究,确定最适于展示技艺的“龙身”长度,不一定为创记录而求其长,过长就不便于表演。龙头造型在保持一定威严的基础上,可以增添一些喜悦的成分,使观众感到更为亲切。(尤其是对外国的观众)创立品牌龙舞,在制作、表演人数、套路、场面等,都要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使龙舞的道具制作更具科学性,以保证表演的艺术水平与文化传承。在指定某村为某个品牌的龙舞村时,应及时培养与训练新一代舞龙能手,做到薪传有人,技艺不断更新。

三、多元开发

文字资料开发

首先是对龙、龙舞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尤其是铜梁龙舞有关资料的发掘,然后通过文字资料的宣传,让人们从中领会中华民族的睿智,感受龙文化的悠久、深邃;让人们了解铜梁文化历史之悠久,理解铜梁龙舞所展示的时代精神。

2000 年10月在铜梁举办了“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同时出版了《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书;[8 ]2002年2月《中国龙舞》一书[9]相继出版,两书从不同角度对龙的起源、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精神;龙舞的形成、演变、流传以及龙舞的各种表演技艺,都有详细的论述。由于两书的理论性、专业性比较强,可以在两书的基础上,重新撰写(或编写)一部深入浅出,文字隽永,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书稿。此书可从真实的“龙”谈起,概述图腾的龙、神话的龙、权威的龙;概述汉代 “鱼龙曼延”龙舞形式的出现,直至当前全国的、四川的龙舞,重点则放在铜梁龙舞历史源流简明论述上,而且摘选历史性的、时代特征的以及绘制图片附于文后。让不同层次的读者读后,进一步领会中华龙文化精神,了解“铜梁人”在龙舞的制作与表演上所做的贡献;了解今日“铜梁人”在开发龙文化资源的豪情壮志。此书还可作为铜梁地区中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让他们了解龙文化的含义,熟知铜梁龙舞的源流沿革,明确开发龙文化对于本区、重庆市的重要意义。启发他们对龙与龙舞的热爱,鼓励他们敢于按照年龄特征与少儿情趣,投入新型龙舞的创作。

文字资料的开发中,应包括印制有关龙文化、铜梁龙舞的精美图片简介;包括销售各种有关龙文化、龙舞的书刊资料。

民俗、民艺开发

发展龙舞技艺,创编新型的表演形式,可以运用与龙、龙舞有关民俗的传说,成语,作为龙舞表演的内容,或作为龙舞的名称,以适应观众对龙的崇敬、希冀的心理。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内涵,应赋予新的释义,创造新型的演出环境与氛围,增添观赏者的情趣,给他们带来美好的联想。龙舞可以和“鱼舞”、“凤舞”、“狮舞”等其他民间舞蹈相配合,形成新的表演形式。例如:“鲤鱼跃龙门”,运用科技当场展示鱼龙变化;“龙跃凤鸣”、 “龙驹凤雏”,穿插“幼龙”、“雏凤”同舞,不用道具,在服饰造型上创新。 “龙生九子”要独出心裁,先是一条金龙穿云破雾,回环飞腾中,突然变为九条各种造型的龙飞舞于五色彩云。总之,发掘铜梁特有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增强地区的文化色彩,既保持高水平的大型龙舞的表演,还要创编新型的单人、双人、多人的各式龙舞;创编使用道具的、徒手的、适于在不同场地与舞台上表演小型多样的龙舞。

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龙舞是龙文化精神的道具形象化,从现代化开发与向时代应战的角度看,我们既要保存原有的各种道具舞形式,还要编创新型的用道具或不用道具的龙舞,用以体现龙文化的时代精神。在少数民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舞蹈形式中,就有不用龙型道具的龙舞。例如:湖南湘西地区的苗族,他们的“接龙舞”是用花伞作为道具的,舞者为青年男女,人数不限,表演时,用“撑开伞”、或“合起伞”配合优美的舞蹈动作,集体表现“出门接龙”、“龙现爪”、“龙翻身”、“耍龙”、“龙跳门”等内容,展示龙文化精神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又如重庆荣昌县的“肉龙”,自娱性强、乡土气息浓郁,形式简便。表演时主要是用一个龙头和龙尾象征龙型,体现龙的精神与飞腾的动态。我们可否在此基础上不用道具,通过舞蹈技巧表现龙腾虎跃的时代精神,我认为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不用道具创造出神龙飞腾的意境。任何创新都是保存其核心的文化内涵,突破原有形式的局限,根据内容开发多种表演形式,只有敢于突破、善于畅想,才能取得别具一格的艺术升华。

开拓龙舞表演形式,还可以参考、选用外省的适于龙舞的形式,以增强龙舞表演的艺术效果。例如:“抬阁”,是在方桌或在车上搭起铁架,让儿童站或坐在其上扮演各种传说故事的人物。我们参照福建的“烛桥灯”、台湾的“蜈蚣阵”,制作各种龙舞的抬阁的 “长龙阵”;参照福建“九鲤灯”的形式,制作单个的九种龙型的道具,舞者每人各持其一穿插起舞,创作另一种“龙生九子”的意境。

又如“肘阁”,是将铁制的道具绑缚在成人的肩背,让扮演故事人物的儿童站在上面绑扎好,犹如用手托起,漂浮空中。我们可以发挥这种大人与儿童共同表演的特长,参照河南“肘阁”三层造型的特点,设计造型别致的新形式,内容尽可能与龙舞、龙文化相结合,以单独的形式或集体配合表演,吸引儿童及其家长一起观赏。此外,还可以制作现代创意的新型彩车,其内容既有与龙有关的传统民俗,也可以制作宣传铜梁经济文化成果、新人、新事物的彩车。

自然环境开发 铜梁山水秀丽,文化底蕴既然如此丰厚,在开发龙文化博览园中,可以把自然环境开发和龙文化紧密结合,要有别巨匠心的整体规划,设计上渲染浓郁的地方色彩,景观中既有传统文化类型的景点,又有现代文化风格特征的新区,因地制宜,设置成灯光变幻,神奇奥秘,引人入胜的景观,景点的名称应与环境的特色相呼应。龙文化博览园中并不适合设置“恐龙馆”,因“恐龙”与“中华龙”两者并不协调,会破坏龙文化的传统文化氛围。

“中华龙文化博览园”中,应建设铜梁龙舞博物馆,通过文字与实物的展览,介绍龙文化与铜梁龙舞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在设置专门表演龙舞的场地时,该场地应备有供游人舞龙的小型、简易道具,由专人管理与传授简便的舞龙技艺,让那些跃跃欲试舞龙的游人,在此一试身手,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好奇心理。

现在的博物馆中的展品,布局的目的性与分类不够清晰,缺少系统的解说词;国家级别文物与一般文物展窗应有区别,贵重文物应有安全措施。在博览园建成以前,可在博物馆中增添有关铜梁龙舞的展品,销售有关文字资料的书刊、图片。

为适应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发铜梁新型的旅游市场的需要,可以设计、制作轻便的龙舞道具供旅游者即兴表演。制作精美的龙舞的玩具、工艺品、商品;设计西方审美情趣的龙的形象的旅游商品,以吸引儿童、外宾以及爱好者们选购,在取得经济效益中弘扬“龙文化”的时代精神。产品销售的关键,在于制作成有文化内涵、有科技成分、又耐人寻味的各种工艺品;在于不断设计新的龙文化的玩具形象,让人看到后愿意购买,不仅成人喜欢,孩子们还要保存系列的玩具。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可以组织多方专家携手攻关设计多种多样的龙的、龙舞相关的工艺品与儿童玩具,共同塑造铜梁龙舞、铜梁龙文化商品的品牌。

为开发旅游业与龙文化的工艺品,能否在职业中学设置旅游与龙舞道具、工艺品制作的课程,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导游讲解员,以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者,从铜梁龙舞中得到诸多启示,我将学习铜梁人民奋进的精神,以深化龙舞文化传承与龙舞艺术实践的研究,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更期待铜梁龙文化产业开发、龙舞的发展取得优异成果,证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睿智,让龙文化精神弘扬海外。

衷心祝愿:潜龙飞腾,舞于寰宇。

注:

[1] [2] [3] [4]引自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4月版第1~3页。

[5] 引自《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2月版第245页。

[6] 引自庞进《中国的图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3页,及庞先生论述时的概括。

[7] 引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中国TSBN 中心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8] 铜梁龙灯艺术节组委会编《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9] 梁力生、葛树蓉著《中国龙舞》,重庆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