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龙”舞吉祥

2011年12月13日 怀化日报  

 

舞龙之人手把竹杆,运神而舞,一招一式衬得小龙傲气凌云、腾跃戏珠、百般威风;舞宝之人左右玲珑,时而藏宝,时而戏龙,时而前引,时而后躲,惹得蛟龙胡须乱飞,百态顿显……好一个独龙戏双珠,这就是芷江现今保存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民间艺术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舞龙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孽龙舞”。

名为“孽龙”实为吉祥舞 “孽龙舞”是我国“龙”系列中的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又称“独龙”。舞动时其奇妙的技艺以及独特的鼓乐伴奏将“龙”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

“”孽龙”虽小,却可保一方平安。”富家团村的支书、“孽龙舞”的传人田可元道,“孽龙舞”起源于清末年间,最初舞“孽龙”的本意是驱灾辟邪、祈福求丰年。

舞“孽龙”最少时只需两个人,一人舞龙一人舞宝。“听老辈的人说,以前要是哪里闹灾,就会有人挥舞”孽龙”震邪去灾。”富家团村的村长田海青也是“孽龙舞”的传人,他说,在他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村里人都要舞孽龙,祭拜它,祈求平安和丰收。

“”孽龙舞”看起来简单,但是从制作到舞龙都很讲究。”做龙骨必须找水竹,取龙不离水之意,而且要选择适当的季节伐竹,以免龙骨生虫腐坏。水竹砍回来后,还需在族长堂屋神龛前烧香祭祀,然后再开竹破篾,正式制作。在龙和宝都完工后,再将孽龙供上神坛,进行最重要的仪式开喉。祭祀者烧香、叩首,唱起祝词,然后点燃三根香,对着孽龙的喉咙烧开三个小洞,让孽龙灵性顿开。至此,孽龙的制作才算全部完成。

“”孽龙舞”有4个基本套路,孽龙摆尾、雪花盖顶、古树盘根和鹞子翻身。”田可元告诉记者,这4个基本套路里面鹞子翻身最难,全身要360度旋转,想要做得漂亮很不容易。

一村人的精彩光耀全国富家团村第一个会“孽龙舞”的,

据说是王桑冲组一个叫田宗林的老人。解放前,大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杨公庙乡一位岩匠来到富家团村。富家团村住的是田姓家族,杨公庙和土桥是邻乡,也有不少田姓人氏。岩匠姓田,大概是同族亲戚请来帮工的。

岩匠平日在田宗林家附近打岩,住得近,渐渐就和他熟悉起来。一天,岩匠工闲,叫住旁边忙农活的田宗林:“你喜欢舞龙吗?”

“什么龙?”田宗林随口问道。

“只要两个人舞的龙,耐烦学吧?”岩匠神秘地笑了笑,看着对方一脸疑惑,继续道:“我看你个子小,刚好适合学这个舞,不难,个把星期就学会了。”

听得岩匠如此说来,田宗林就答应了,果然不出两个星期,从扎龙、舞宝到舞龙,他一口气全学会了。田宗林待熟练掌握了“孽龙舞”的所有技巧后,就叫来自家的一个哥哥、两个侄儿,将这灯艺活耐心地传给了他们。并在逢年过节,一家四人整装出发,一人敲锣、一人打鼓、一个舞宝、一人舞龙,挨家挨户地给乡邻们表演,拜年。

田宗林一家精彩的舞技很快便引发了村民的兴趣,前来拜师的人也越来越多,舞“孽龙”也就慢慢成为村子里的一道独特风景。2005年,县里各乡的农家乐汇演,富家团村的“孽龙舞”代表土桥乡参演,一举获得二等奖,许多从未见过“孽龙”的人对侗家山寨还有这样的古老习俗感到惊奇和赞叹。

之后,县文化馆派人来村找到村支书:“”孽龙舞”很独特,要好好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快, “孽龙”保护小组在县城成立了, 2006年6月,富家团村业余剧团挂牌成立,老艺人亲自指导年轻人学习,教小孩舞龙技巧,将“孽龙”舞搬上了民族文化课堂。2007年的国际和平节上,“孽龙舞”还被请上了国际舞台。今年,这一祖传的技艺被正式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围全国扩展项目。

传承之路再难也要坚持

“”孽龙舞”的传承现在面临危机。”田可元和田海青作为孽龙舞目前的主要推进者,有着诸多的无奈。“虽然现在会舞“孽龙”的还有四五十人,但比起以前少了很多。”田可元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舞龙好玩,但是毕竟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村民们根本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训练。而且制作道具和培训都需要经费,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村部来说,确实让人困扰。

“严格来说,组建一支舞龙队最少需要固定12个人,2人舞龙,2人舞宝,2人敲锣,2人打鼓,4人后备。”田可元无奈地说,现实的情况却是要舞龙时只能挨家挨户地找,谁有空就谁上。而且,要维持这样一支队伍每年都需要3万元左右的经费,这笔开销他们根本承受不起。

“如何让”孽龙舞”与市场接轨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土桥乡副乡长周峰锋说道,作为政府来说,不仅仅是要对这一民俗舞蹈进行保护,更要考虑如何将其发展壮大,而这其中的关键,首先就是让传承者消除经济上的顾虑,全身心投入到舞龙表演上来。

“我们一直琢磨着要组建一支稳定的舞龙队伍。”田可元和田海青对发展“孽龙舞”有着极高的兴致,这些天来他们一直往县城跑,终于征得文化部门的同意,为他们制作“孽龙舞”的简介和宣传册。田可元和田海青说,他们知道以后要走的路肯定会很艰难,但是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

作者:资料图片来源怀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