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龙周”

中国证券报 记者:刘丽娜 华盛顿报道  2011年1月22日

 

毫无疑问,过去的一周,美国主流媒体的一大关键词是“中国”。围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美国舆论关于中国以及中美关系的报道铺天盖地。

18日,在胡锦涛主席抵达华盛顿当天,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当天的主题文章,把这一星期标为“龙周”(Dragon Week)。纽约时报广场上,关于中国的宣传片反复播放,CNN上也滚动热播以中国名人代表的中国印象短片。这家被认为有巨大影响力的电视台是这样介绍中国的: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世界最大出口国,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全球人口最大的国家……

中国人爱面子,美国人重实惠。最高级别的盛大礼遇,使中国人感到了必要的尊重。巨大规模的经贸合同,使亟盼从经济衰退中加快复苏的美国人体会到中国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

仅从经贸角度看,这次访问创下不少历史纪录。连日来,由400多名中国企业家组成的庞大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团在美国东部、西部和南部等12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活动,21日汇集芝加哥。双方签署一系列贸易和投资协议。包括飞机在内,中国从美国采购的商品金额高达450亿美元,美国从中国进口合同金额达120亿美元,两国双向投资达到51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说,新年伊始,中美之间就能达成如此大规模的经贸投资合作,表明了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性。除了金额空前的合同,双方还同意继续向对方开放市场,修改有关限制政策。而且,不难发现,美国政府有意给中国人不愿意听的汇率问题降温,把扩展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作为首要经济诉求。美国财长盖特纳提醒美国民众,美国经济前景的决定权在于华盛顿,而不是北京。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没有人会否认,中美这两个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大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双方都清醒认识到,接触与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必由之路。

不过,聚会过后,人们仍会冷静看待中美两国的经济现实。一个星期以来,美国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不约而同,都在关于胡锦涛访美的报道中,把中国称为美国最大的经济竞争对手。这反映了美国人心中对美中经贸关系的真正定位。

中美之间的分歧不会因领导人的一次聚会而消散,政治互信也难以一朝达成。正如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对记者说,中美关系至关重要,而又非常复杂,双方将长期充满猜疑,这是“微妙的舞蹈。”

世界银行发展前景局局长汉斯·蒂莫对记者说,后危机时期,主要经济体面临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这对中美双方都是更严峻的挑战,也意味着双方可能面临新的冲突。

不过,正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所说,媒体喜欢聚焦于分歧,中美关系中存在分歧和摩擦是非常正常的,而分歧正是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