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龙文化源远流长

秦皇岛日报 张保学  2009年8月26日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是华夏子孙的图腾与崇拜。“龙” 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寄托,是平安吉祥的象征。龙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满族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对龙文化更是崇拜有加,且源远流长。

具有深远的中华民族象征意义的“龙”,起源于东北辽河流域。几代考古学家在东北的辽河流域发现了红山、赵宝沟和查海龙文化遗址。辽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龙的起源在辽河流域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辽河流域龙文化除早以外,还体现形成类型多,成系列等特点。具有流域面积34.5万平方公里的辽河流域发现的早期龙分8个类型是迄今“中国龙”文化发现年代最早,类型最多的地区,因此,不能不说,满族祖先在漫长的发展中与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亦可能是龙文化缔造的先驱者。

满清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极致

满清王朝自1644年建立以来,统治中国达260余年,入关定鼎北京后,语言、服饰、礼仪、习俗等沿用满人的俗成,而对前朝的“真龙天子”——皇上的称谓,以及金銮宝殿、龙椅、龙床、龙袍、龙书案等有关龙的标识,基本上全部继承,并有较大的发展,把对龙的崇拜推向高峰。

一是大清国旗。从历史资料和影视作品上看,大清的国旗是“黄龙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和向往,可以说国旗在一个国家是神圣的。大清能把龙作为国旗图案,可见龙在满族人和满清朝廷心目中的位置了。

二是大清钱币。钱币是一个国家用于商品流通、等价交换的一种标志物,是商业物流的媒介载体。晋代鲁褒《为文说钱》称:“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无翼而飞,无足而走……”流通货币,在国家,甚至全世界中,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贫民百姓,都有权持有和使用,钱币是人人离不开,流通面相当广的东西。人们都可能见过实物或印件,大清的银元、铜元部分是“龙”的图案,或蹲龙、或坐龙、或盘龙,把龙铸在前钱币上,在我国的各朝各代都是少见的。

三是大清邮票。通邮,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时间不会太长,但作为通邮的一种有价标志——邮票,可说是很重要,一封信件贴上邮票,就可以达到指定地点,也可是官府衙门,也可是寻常百姓家,是传播较广的有价证券之一。“大清龙票”可算做我国有史以来较早,或最早的邮票。那么把龙图案设计到邮票上,足以见证,满清时刻都把龙推崇到高位。

至此,且不说满清的宫廷、陵寝、寺庙等浓厚的龙文化氛围,只以上三项,足可以说明满清把龙文化、对龙的崇拜推向了巅峰。

青龙满族自治县,50余万人口中64.8是满族。县名是根据纵贯全县南北的青龙河而得名。

“龙”字地名。青龙河,该河全长223公里,流域面积6500公里。因该河水较黑,在北魏时称“玄水”,郦道元《水经注》载:“玄水出肥如东北玄溪”,之后还曾改名为“漆水”、“乌镇河”。大清康熙九年,奖励军功,分丁拨户,皇亲贵胄到冷口外跑马占圈,因满清对龙崇拜,后将此河更名为青龙河,沿用至今。沿青龙河流域,带有“龙”字的地名较多,如龙山、双龙寺、龙王庙、龙潭、龙头、龙尾、卧龙池等,从这些地名看,家乡满族对龙很崇拜。

龙文化习俗。青龙满族也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二月二这天,因为天气逐渐转暖,就要走出寒冷的冬天了,心情也特别好,人们起得特别早,准备一些好饭庆贺,吃春饼,烙煎饼。这天早晨起来,不准在室内梳头,不准照镜子,说是怕碰着龙头,都要带着梳子在室外梳妆,这一习俗仍在实行。青龙农民建住宅,最忌别人家盖房的房山子从西面对着院子或高出自家的山墙,别家山墙对着自家院子的东面则不计较,因为民间有东为青龙,西为白虎之说,青龙主吉祥,白虎为凶煞。“不怕青龙高百尺,就怕白虎露出头”。民间还有下冰雹,往外扔菜刀的习俗,这一习俗缘自县内老李洞村《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传说秃尾巴老李是一条孽龙,不行好风好雨,光行暴雨冰雹,是人们用菜刀砍断了它的尾巴,只要是下冰雹,都说是秃尾巴老李干的,扔出菜刀吓跑它。青龙满族还有正月十五耍花灯,老年人在拐杖上刻龙等习俗。

龙的传说:青龙满族民间龙的传说较多,如《青龙河的传说》、《龙哥和云妹》、《冬哥变龙的故事》、《气死龙王笑死龟》、《海龙王大战鲤鱼精》、《龙骨梁》等民间传说,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感人,使满族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