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打造中国龙文化之乡

许多林 泸县县委宣传部 2007-9-25  

 

“咣咣咣”,随着热烈而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一金一银两条彩龙盘旋翻滚:龙出洞、夺宝、拖宝、抱蛋、擦痒、跳龙门、砌塔盘柱、倒挂金钩……5月1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金土地·希望快车》编导周伟观看了泸州雨坛彩龙参演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和谐阳光,百花芬芳》晚会节目专题片后,对泸县宏大活泼、诙谐又极富情趣的龙舞表演给予高度评价。
之前5月14日,泸县成立龙文化研究会,庚即开展龙文化资源普查,着手建立龙文化资源库,开展网上征文活动。
泸县,正如火如荼打造中国龙文化之乡,正紧锣密鼓开展文化部首届评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

基础:厚重的意识形态积淀
据《泸县志》记载和考证,从唐宋时期开始,泸县境内“崇龙”习俗就十分浓郁。泸县出土的宋墓石刻特别是取材“崇龙”文化的“青龙”雕刻,数量众多、形态各异、造型别致,古代祖先对龙的崇拜之情跃然纸上。同时,民间设坛祭奠龙王、耍“草把龙”求雨祭祀活动等十分盛行。几经沧桑演变,到明清时期,“崇龙”习俗已达巅峰:龙桥遍布于全县大小河流之上;龙灯龙舞盛行民间;龙的各种艺术形象在庙宇、墓穴、村落、家具、服饰之上随处可见。两千多年来,龙及龙文化已经成为泸县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意识形态,博大精深的龙文化为泸县人民构筑了一座祈求风调雨顺、渴望主宰自然的精神家园。
载体:龙桥龙舞龙雕刻三国宝
“泸县以龙文化申报文化部首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底气来源于龙桥龙舞龙雕刻艺术三国宝。”泸县文体广电局局长游书勇对打造中国龙文化之乡充满信心。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为代表的龙桥群是泸县龙文化传承的最好历史见证。分布于全县大小河流之上的200多座龙桥,数量之多、雕刻艺术之精美、龙的形象造型之丰富,全国罕见。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140余座。建于洪武年间的龙脑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龙头造型,是泸县龙桥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桥”。此外,2002年以来,泸县境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南宋石室墓,出土的石刻主要有各种造型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其中,青龙石刻的雕刻艺术手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三种形式,美仑美奂、栩栩如生。由是,2003年6月,国家文物局将泸县宋墓石刻列为2002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龙桥龙雕刻是固态龙文化的传承,那么,龙舞则是泸县龙文化的“活化石”。耍龙灯在泸县十分普遍,每到年节,草龙、水龙、水车龙、彩龙等纷纷“出洞”,游走于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为人们送去祝福、吉祥和希望。雨坛彩龙便是泸县人民积淀下来的活的文化传承方式的代表作。起源于唐宋时期设坛求雨的“草把龙”,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成为布衣新龙、金银彩龙,从当年求雨耍龙到现在龙舞民间艺术的自觉追求,凝聚了泸县深厚的龙文化历史,已经从民俗、宗教活动升华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实质的历史文化象征!2006年,雨坛彩龙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1月13日,雨坛彩龙受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为彩龙“点睛”!

弘扬:探索发掘龙文化精神内涵
泸县县委、县府历来重视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全县的特色文化建设定位为龙文化。将县城驻地福集命名为龙城,2006年投资约两百万元,启动了旨在打造县城龙文化、桥文化、石雕文化的石雕石刻龙文化工程,在“城市客厅”花园路安放了20个石雕龙头、74米长百龙图浮雕、石雕风调雨顺浮雕、雨坛彩龙浮雕,在电信广场安装龙腾柱等。近期即将启动的龙城图浮雕石刻,已邀请著名词赋作家何开四作了赋;“龙文化石刻博物馆”正在规划选址过程中。
全县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县现有龙舞表演队伍20余支,演员800余人。雨坛中小学还在学生中开展业余龙舞训练。各镇继年初开展了元宵节龙腾狮跃大赛,目前正积极训练准备参加端午节龙舟赛。
“泸县要以创建‘龙文化之乡’为契机,深入发掘龙文化底蕴,系统开发龙文化资源,打造龙文化品牌,提炼泸县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精神,以凝人心鼓士气,推进和谐泸县建设进程。”泸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荣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