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英文译名及文化意义的争鸣(四)

发布时间:2008-03-03 来源: www.ccdy.cn  

 

编者的话:自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提议更正现有中华龙译名后,该提议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从去年12月起,华夏纽带工程、本报和人民网文化频道就如何正确在海内外弘扬中华龙文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已发表的3期专题中,《一条有文化洁癖的“龙”》、《把龙译成dragon无伤国家形象》等10篇讨论文章备受关注。本期特发表李赣骝和顾祚华的文章,作为“龙,英文译名及文化意义的争鸣”的结束篇。尽管本报不再集中刊发讨论文章,但讨论还在继续,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我国龙文化的现状及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做出分析,进一步扩大龙文化的影响力。

正确理解中华龙的内涵

李赣骝

2007年9月,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委托,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就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项目,面向全球征集创意和设计方案。在征集启动仪式上明确提出,团结合力与和谐共生是中华龙的本义和内涵。

会后我明确向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靖提出,要使海内外能够正确理解中华龙的本义和内涵,应当研究和提出对中华龙的英译名做出更改的问题,因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图腾,其他民族与国家是没有的,因此给其起一个专有译名也是可以的。前一阶段看到,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发表宣言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同时引发争论。我认为,争论双方都是本着弘扬中华龙文化这一大前提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只要大家都本着平和说理的态度,是能够求同存异的。为此,我也参加讨论,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中华龙文化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断代的危险

我认为,在正确认识中华龙文化内涵方面,目前存在着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每年都委托《科技智囊》杂志社和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在国内对中华龙文化内涵的认知度做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国人都承认是龙的传人,但不知道也说不出龙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反映什么样的民族精神。这个调查结果和我日常看到的现象和感觉是一致的。国人尚且如此,我想,大多数外国人,特别是外国的大众层,就更是这样。他们只能凭着译名所给予的感觉来认识中华龙。现在有些媒体说,一些国外的调查报告说,他们的抽样调查反映外国人能够正确认识中华龙。我认为,任何调查都是局部的,因此是有局限性的。尽管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已大大提高,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包括龙文化不了解、不理解的外国人不在少数。如果丧失了这个判断,那我们就是在“报喜不报忧”,这是非常危险的。我认为,提出在龙文化方面存在着危机,不是要否定我们弘扬龙文化的必要性,相反,这是要强调弘扬龙文化的紧迫性。

龙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趋势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海内外华人都承认自己是龙的传人,说明对龙是有认同感的,这种认同感就代表着一定的凝聚力。但我们同时要看到,海内外华人对中华龙文化内涵的认识不清晰,认同感还是不彻底。因而,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凝聚力还需要加强。面对这种情况,龙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我们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趋势和选择是,听任大家对龙文化的内涵不理解,从此对龙的认同感日益淡化,最终有一天抛弃龙文化。这同样不是危言耸听。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一本书里写到,在前苏联解体前夕,许多苏联人已经对代表前苏联的国旗、国徽等文化象征物采取厌弃态度,直到最终抛弃了这些文化象征物。中华民族如果也淡化和抛弃自己的文化象征物,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抛弃自己的文化凝聚力,这就会影响我们的强大,影响我们的复兴。另一种趋势和选择是我们要深刻开掘龙文化的内涵,正确解释和理解龙文化,使海内外华人越来越认识到龙文化的深刻性,这样大家就不会对龙文化采取淡化和厌弃态度,凝聚力也越来越强。有人说,只要我们国家强大了,自然就会做到这一点。国家强大,当然是文化正确传播的前提,但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果我们的文化凝聚力不强,就会影响国家的强大,这是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的。在两种趋势和两种选择中,我们无疑应当推进后一种趋势,做出后一种选择。

对龙文化应当弘扬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任何一种事物,都存在着多面性,或者说多义性,这是正常的。我们应当根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突出其对国家和民族利益有益的方面,批判其无益乃至有害的方面,而事物的名称对理解事物有着很重大的影响。例如红色这种颜色,中国的主流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认为它象征着革命;在和平时期,则认为它象征吉祥和喜庆。而在国外,存在着把红色理解为血腥的情况。当我们说红色时,无疑就应当突出我们认为的它的主流含义。“文革”中,造反派提出了“红色恐怖”的口号,外国人一听,就真正把我们的红色理解成了血腥。这个例子应对弘扬龙文化有重要借鉴作用。龙文化首先包含有正面的意蕴,即具有团结合力、和谐共生的内涵。当然,中华龙文化中也有许多负面的因素。我认为,其中最消极的因素就是历代专治统治者将自己称为真龙天子,从而在龙文化中掺杂了皇权观念和专制文化,我们必须将其摒弃,而突出中华龙的主流方面和积极方面。我们完全不必要借用国外的Dragon一词,它在英语中是喷火和食人怪兽之意;亦有建议将和平龙译为peace
dragon。在前面冠以和平,这个名词就显得不伦不类,外国人很难理解。我们面对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任何事物的多义性,无疑应弘扬其积极方面、主流方面。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其消极方面就会占主导,从而使人们对其失去信心,丧失其文化凝聚力。对龙文化我们如果这样做,确确实实意味着龙文化的消亡和我们文化凝聚力的丧失。

根据以上我的体会,我赞成对中华龙英译名作出变更。我的这些意见不一定正确,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为全国政协原常委、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

英语世界不能接受龙的英译名变更吗

—-兼公布一个基本的事实
发布时间:2008-03-03 10:12 来源: www.ccdy.cn 作者:顾祚华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英语世界极具权威性的典籍,它在其他语种国家中的翻译出版,是要由所在国与其编辑者共同组成编审委员会予以审定的。1986年,我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中文出版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至10卷,为此组成了权威性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在这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367页上,对龙的英译名和说明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龙
dragon
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象成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第二种为“龙
long(dragon) 中国神话中的神异动物”。

本文所公布的事实说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英语世界的学术领域就初步做出了把中国龙的英译名与英语中对龙的译名有所区分的选择。我这里用“初步”和“有所”这种词句,是因为在第二种说明中,他们把
long 后还加了用括弧括起来的 dragon ,以示两者具有同义性。但无论如何,把中国龙的英译名及说明单独列出,标志着他们认为中国龙,包括其名称,需要有新的注释和说明。

在龙的英译名变更问题的讨论中,笔者看到,蔡方华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为龙“正名”无助于民族形象提升》一文中说:“让英语世界接受一个新的中式译名,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郭之纯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条有文化洁癖的“龙”》一文中说:“dragon已经约定俗成沿用了这么多年,突然全面废止这一用法是不是有些太想当然了呢?要知道,我们的母语并非英语。”我想,可以断定的是,这两位先生在代表英语世界说话前,一定没有看到上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龙的词条。

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在公布了上述事实后,我想对当前出现的关于龙的英译名变更问题的讨论发表如下意见:

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以实定名,根据内容决定名称,是一条铁的法则、铁的逻辑。这不能因为任何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改变,因为这涉及到对事实的科学表述,更涉及到对客观事实的尊重。而现在在对龙的英译名变更问题上,许多人不是把尊重事实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权宜”或“策略”的考虑放在第一位,如外国人能否接受;我们国力再强大一些,外国人自然会改变看法等等。严格说来,这不是学术研究中尊重事实、服从真理的态度。而从本文公布的事实可以看到,持严肃态度的英语世界学者,也是以客观事实作为其学术抉择的基本出发点的。

二、我感到,实际上龙的英译名变更问题并不是太重要,从内容决定形式,包括决定名称的基本法则出发,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华龙文化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然后再来研究龙的其他译名是否与这种内涵相称,这样才会更有利于我们向海外阐释、说明并传播中华龙文化。现在的问题是,在大多数国人对龙文化的内涵或内容都还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却一窝蜂掀起了是否变更龙英译名问题的讨论。由于对内容了解的不清楚,对龙英译名的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十分想当然。例如有人说,龙具有多义性,就不必去变更译名。可见对龙本身的文化定位不清晰,就无法去确定名称的科学性。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心态十分浮躁。

三、建议大家都能多做一些从学术角度深入探讨龙文化内涵的工作,然后从此出发,再来确定龙的英语和其他外语译名。这就需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态度,而不是凭着想当然就说话。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中国文化报》和人民网文化频道共同展开中华龙文化讨论后,人民网上投票对龙的英译名是否需要变更的人数最初几天增加很多,现在已十分冷清;在理论讨论方面做出留言的网友起初有二三十位,后来再没增加过;而投稿到人民网进行学术讨论的几乎没有。这说明,在这场讨论社会上,人们多是在凭一时的感觉进行发泄,而缺少深入研讨的意愿。我还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平素号称研究龙文化的学者,在社会思潮面前,却不能从学术角度作出阐发。实际上,一旦涉及到龙文化内涵这样深层次问题,就需要通过学术研究来进行思索和求证,而不能通过人数多少来决定真理的归属。

在本文结束时,我想发出呼吁,希望我国的大众,特别是我国的学人、媒体,在中华龙文化的大讨论中,少一点浮躁,多一点严谨;少一点即兴,多一点深入钻研。一个不求深思的民族肯定是不会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我们当对此深刻引以为戒!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