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原型新探

郭兆祥 2006年9月14日  

 

龙在上古神话中,是最为神秘的动物之一。它是一种图腾,是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动物。这种虚拟动物的图腾,是由许多不同的动物,其中又是以一种动物为主揉合而成。这种图腾原型,有许多专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在这里,我们提出新的观点,即它主要由鲨鱼充当其模特儿。下面,不揣浅陋,试作论述,请大家批评。

一、从蛟入手考察鲨鱼

“蛟”,又叫鲨鱼。古人认为它是龙族中的一大支系。由于龙与蛟很多特点相似、相同,因此龙图腾造型的主要模特儿,便选择了蛟。
(一)蛟与龙的关系密不可分
蛟,由于是龙族中一大系,古人便常常以蛟代替了龙。蛟与龙的关系密切,有材料为证。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屈原《离骚》)。
有鳞曰蛟龙。(《离骚》洪补引《广雅》)。
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大戴礼·易本命》)。
水大则有蛟龙鼋鼍 鲔。(《吕氏春秋·有始览》)。
蛟龙水居。(《淮南子·原道训》)。
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管子·形势》)。
(粤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下)。
蛟与龙常在渊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间明矣……蛟则龙之类也。(《论衡·龙虚篇》)。
入山则使猛虎不犯,涉水则令蛟龙不害。(《抱朴子·内篇》)。
古籍中诸如比类蛟龙的记载,不胜枚举。时或称“蛟龙”,时或将“蛟”与“龙”拆开并称。可见,蛟与龙的关系异常密切。龙为古人想象中的动物,蛟却是实际存在着的。

(二)蛟就是鲨鱼
蛟就是鲨鱼。
首先,我们可以从蛟的习性与用途上看。
《说文解字》:“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从虫交声。”
《博物志·异鱼》:“东海蛟错鱼,生子,子惊还母肠,寻复出。”宋朝周日用案:“‘蛟错’当作‘鲛错’,罗愿《尔雅翼》卷三十释鱼之辨甚详,云:‘鲛,一名 ,谓之鲛 鱼。’惟《吴都赋》既有鲛,又有 ……然则鲛是白沙, 是胡沙也。”
“一说鱼二千斤鲛。是以二物为一物也……满二千斤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
《山海经·中次八经》:“漳水出焉……其中多黄金,多鲛鱼。”郝懿行注云“鲛鱼即今沙鱼。”又云:“蛟即鲛字古通用。”
《子虚赋》张揖注云:“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也。”
《西阳杂俎·广动植之一·总叙》:“鱼二千斤为蛟。”
《骈字类编·虫鱼门二》引《俾雅》:“古有蛟 ,又有龙醢。”
《拾遗记·前汉下》:“帝……钓于台下,以香金为钩,霜丝为纶,丹鲤为饵,钓得白蛟长三丈,若大蛇,无鳞甲。帝曰:‘非祥也。’命太官为 ,肉紫骨青,味甚香美,班赐群臣。”
根据生物知识,我们知道:鲨鱼,生活在江湖河海中。它种类繁多,性凶猛,主要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目前,全世界有250——300种鲨鱼,中国拥有70余种。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主要有扁头哈那鲨、灰星鲨、锯鲨与虎鲨,江河中还有噬人鲨等。中国沿海的扁头哈那鲨,一般在五百斤以上。世界上最大的鲨鱼是鲸鲨,重达三十四吨。它虽体重且长,但非常敏捷、强悍,属白鲨类。
鲨鱼全身是宝。他的鳍可以干制成鱼翅,唇可以干制成鱼唇,肝可以制成鱼肝油,骨头可以制成胶,颈部软骨可以干制成明骨,肉可以供人们食用。同时,还可以从鱼身上提炼出胆固醇的药品。这些食品与药品,都是极其贵重的。
从蛟的习性与用途到鲨鱼的习性与用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蛟,即鲛,又名鲛鱼或鲛 鱼,也就是沙鱼或鲨鱼,它们是生活在河海中,上二千斤便为鱼之长,能率鱼飞,还可以作食用。鲨鱼也是生活在河海中,它们轻者上百斤,重者为数吨,因其性凶猛,又以捕食鱼类为生,当然为鱼之长,并且也能供人食用。
因此,我们说:蛟与鲨鱼是相通的。
其次,从蛟的外形特点看:
《山海经·中次十一经》:“贶水出焉,东流注于汉,其中多蛟。”郭璞注云:“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婴,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
裴渊《广州记》:“蛟长丈余,似蛇而有四足。小头细颈有白婴。胸前赤色,背上有斑,胁边若锦尾,有肉环,大者数围,其卵亦大,能率鱼飞,得鳖可免。王子年《拾遗录》云:汉昭帝钓于渭水,得白蛟若蛇。无鳞甲,头有软角,牙出唇外。食甚美。骨青而肉紫,据此则蛟亦可食也。”
生物知识告诉我们:鲨鱼体呈流线型,它为加快在水中运行速度,减小阻力,因而头部呈尖细状。白斑鲨的体侧与颈部外有白色的斑点,还时常吞噬人。鲨鱼分雄雌两大类,雄性鲨鱼在两腹鳍之间,有一对棒状的交接器——鳍脚,这两只“鳍脚”,与腹下的一对胸鳍合起来,恰好如同四只脚,不过,腹鳍由于没有鳍脚那长,人们只见其鳍脚而不见其腹鳍了。
由蛟的外形到鲨鱼的外形,我们可知:蛟的小头细颈与鲨鱼的流线型体形是相同的,蛟的十数围的身躯与鲨鱼长数丈的身躯的比例大致是相当的,蛟“颈有白婴”,与鲨鱼体侧颈部有白斑点的特征同样是相似的,蛟“能吞人”,便就是属于“噬人鲨”类。故蛟与鲨鱼的外形上也是相通的。
由于蛟与鲨鱼的特征内外诸因素相同、相似,我们可知,蛟就是鲨鱼,当为不误。

二、鲨鱼为龙图腾造型主体

龙图腾是由许多动物构成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罗愿《尔雅翼·释龙》),尽管历史上有认为是以马为主,以蛇为主,以蜥蜴为主,以鳄鱼为主等的不同看法,但是我们认为鲨鱼始终占主导地位。
(一)图腾与图腾原型所具有的雄姿
1、龙伴随着雷电雨水
龙主宰天宇、人间与水域,另兼司雨之神。
在昊瀚无垠的天宇中,充塞着阴阳之气。阳气主事,勃然激荡,化作声响,变为雷声,一道道耀眼的光带横亘长空,便成了电闪,它蜿然曲折的身躯,人们便视之为飞龙。雷电过后,常常是大雨倾盆。因而龙与雷电雨水时常相伴而紧随着。
初民时代,人们以为雷具有超生命的灵性,因而构想出天上有位雷师。并根据雷声,形象地将它命名为“丰隆”。丰隆即轰隆。丰与轰为一声之转,隆又与龙相通:“齐伐鲁取隆。”注云:“隆,即龙也。”①
龙的形象既神奇又崇高,故而被人们崇拜着,祈求神龙降水,时或有之。其龙也借助于风雨雷电的烘托,而一展其雄风。
2、鲨鱼摇翘奋羽的风采
鲨鱼在水域中是独具风采的。
《拾遗记·虞舜》:“昔北极之外有潼海之水,勃 高隐日中。有巨鱼大蛟萦天,萦天则三河俱溢……及帝亡商均,暴乱天下,则巨鱼吸日,蛟绕于天,爰及鸟兽昆虫,以应阴阳,至亿万之年,山一轮,海一竭,鱼蛟陆居,有赤鸟如鹏,以翼覆蛟鱼之上。蛟以尾吼天求雨,鱼吸日之光,冥然则暗如薄蚀矣,众星与雨俱坠。”
《楚辞·九叹·远游》:“(蛟龙)乘云浮兮;泛淫 溶,纷若雾兮;潺 ,雷动电发 高举兮;升虚凌冥,沛浊浮清入帝宫兮;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②
这里,大蛟与巨鱼使三河俱溢,众星与雨俱坠,可见力量神奇。蛟龙在雷动电发后,则摇翘奋羽,驰风骋雨。它伴着雷公电母,在空中升虚凌冥,耕播云雨,可谓惊心动魄。同时,它与西晋 挚虞《观鱼赋》的描写,有异曲同工文妙:“观鳞族于彪池兮,睨羽于濑涯…… 涌跃,没浪赴远,集于曲涯之隈,逐乎澹淡之深,攒聚辐蹙,或跃或沉, 烁攸驿。暄目惊心……撼木激波,奔突转薄,流不及澜,鱼末惊而失行,忽浪达于急湍,谅形胜之得势,实有往而无反。”由此可见,鲨鱼,这龙图腾的原型,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其特点,正是图腾龙所具备的。
由此可知:龙图腾与图腾原型具有相同的风采,勃发的雄姿,充满阳刚之美。鲨鱼成为龙图腾的模特儿,当自在情理中。

(二)鲨鱼为龙图腾原型

1、“龙鱼”沟通图腾原型的桥梁。
《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 ,一曰 ,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郝懿行注云:“龙鱼,郭氏《江赋》作龙鲤。张衡《思幺赋》仍作龙鱼。《淮南子·坠形训》作 鱼。高诱注云: 鱼如鲤鱼也,有神圣者,乘行九野,在无继民之南。”郭璞注云:“龙鱼似鲤,一角。毕沅注云:状如鲵鱼,有四脚也。”
龙鱼,或称龙鲤,或像鲤鱼,或似鲵鱼,后来衍变为名副其实的鲤鱼了。
《无能子·鱼说》(第四):“雷然一舍之间,河之巨鱼,春则连群集其下,力而上溯,越其门者则为龙,于是孥云拽雨。”
这里保留着鲤鱼跳龙门传说的雏型。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曾较详细地论及,然而那是定型了的鲤鱼跳龙门。
陶弘景《本草》:“鲤鱼为鱼中之主,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③这为“有神圣者,乘行九野”的注脚,留下了龙鱼衍变为鲤鱼的一丝历史迹痕。
尔后,鲤鱼又化变成了龙。
藏人认为:鱼是龙的化身。汉人亦认为:龙是由鱼演而变成的。在民间众多的龙舞中,至今还保留着“鱼龙曼衍“之戏。鲤鱼退还成一般的鱼,因而演变为龙了。④
图腾是初民崇拜自己先祖的标志,图腾原型是其标志的模特儿。因此,龙鱼起到了沟通其图腾与其图腾原型——龙与鲨鱼的桥梁作用。

2、甲骨文时代,龙与鲨鱼的形状不分。
龙在甲骨文中,有几十种写法,其中,有三种最常见的书写形式: 前两个字,不少学者认为是蜥蜴、马或蛇,第三个字尚末得出公认的结论。其实,它当为双髻鲨的形状。
双髻鲨,头部两侧各有一突结,均呈锤状,身躯与一般鲨鱼相同。它长约两丈,重约四百斤,杀伤攻击性极强,是一种凶猛的鲨鱼。它有一条强有力的大歪尾,分别有一对胸鳍与腹鳍,均呈“人”字状。
因此,在古代初民的心目中,龙与鲨鱼时常同一,因而,鲨鱼便有意、无意地成了龙图腾的原型。
3、古代诸儒猜到了龙与鲨鱼的差异。
根据古典文献我们知道,人们一般认为:鲨鱼(蛟)就是龙。然而,也有不少猜到了龙与鲨鱼(蛟)是两个概念,即龙为神物,鲨鱼(蛟)为实际存在着的动物。因此,他们在编纂《太平御览》、《骈字类编》、《太平广记》、《艺文类聚》与《初学记》等书时,在把龙与蛟列入鳞介部或虫鱼部的同时,又把它们分为两个小类,以示区别: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⑤而蛟即鲨鱼,却是不能变化的。
综合以上论述,其结论为:蛟就是鲨鱼,龙的造型与神威,很多部分是从鲨鱼身上搬来的。所以我们说,龙图腾原型,主要由鲨鱼充当。
——————————
注:
1、 见《史记·晋世家》《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2、 转引自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龙显神异》 1988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一版
3、 见《初学记·鱼第十》(卷三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影印本
4、 见《汉族民间舞蹈介绍·龙舞》人民音乐出版社刘恩伯等编写 1983年2月第二次印刷。
5、 见《说苑·辨物》《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影印本

2006、2二稿
附:
郭兆祥,男,汉族。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湘潭市民协主席,市民俗学会理事长,湖南省民协、民俗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个人著作有《中国神话与人体生命科学》、《中国梅山文化》、主编《湘潭人物风物掌故》等。主要论文有《莲旨三味》、《<离骚>篇名新解》、《梅山黑巫术解惑》、《湘潭东岳庙会正一道教的调查与思考》等。
电话:13873260107 0732—558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