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遍游永嘉场

项有仁  2010年03月02日

 

自大年初一起至元宵前夕,全区先后有4个村的17条拼字龙灯带着百余个歌舞节目,巡游遍了原永嘉场境内的百来个村庄,计有7000来人参加了这一红红火火的新春活动。
盛情迎接“娘家龙”
在大年初一的“开门炮”声中,永中街道度山村的5条彩色龙灯、60来个歌舞节目计2000来人率先向各村拜年来了。虽然事先他们一再谢绝香案接待,可是“60岁女儿不忘娘家路”,嫁出去的女儿还是以村为单位纷纷摆下了迎接“娘家龙”的香案。第一站七甲的100来户女婿家,各以5个行政村为单位设下5个香案,祭品三牲福礼、山珍海味;展品各种工艺小摆设,争艳斗奇;茶点备有丰富的糕饼果品饮料……
这是当女儿的向娘家人展示夫家富有与好客,表现自己受夫家器重的难得机会。最隆重的莫过于同姓朱氏宗亲了,天河镇庄泉村、瑶溪镇朱宅、永中街道朱垟村均为朱氏聚居村,各村的迎接仪式十分隆重,如庄泉村挨家披红结彩,香案摆了100多桌,特从苍南礼品城购来150多件各式礼品小摆设,还从平阳宜山请来40人大鼓队。本村的50人迎宾礼仪女子一律穿上特制的红色旗袍,加以百面彩旗队、敲锣、对号、军乐队、吹打班、腰鼓队……迎接队伍达500多人,当天发的“执勤”袖套就有300个。
与众不同拼字龙
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一般“沿街旋绕”的有布龙、纸龙、大龙、板凳龙,它们都是首尾连贯地沿街作单调的“一条龙”滚舞,而偏居山陬海隅的永嘉场人,却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拼字龙”。
永嘉场即唐以来永嘉盐场所在地,自古农贸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丰厚,古籍载“君子尚文,小人(百姓)习于机巧妙丽”,民风崇文尚美,又好标新立异。他们所创造的拼字龙灯虽然也是竹木为骨、画布为皮,但不同的是将龙头龙尾与龙身截然分开。脱离了“一条龙”牵累的头、尾、身,成了神龙舞蹈设计的三件道具,灵活多变地进行丰富多彩的舞蹈构图。将中华民族祈盼“神龙赐福”的千秋心声,具体化解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上元大吉”“光天化日”“代天行化”等20多个字形,在龙灯的飞腾滚舞中显示出来,将中华龙文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拼字龙灯风行于永嘉场210平方公里土地上。一条龙灯从属于一个神庙,早上出发要“点香”,晚上归来要“收香”。100多个村庄村村有神庙,也就村村都有拼字龙。一个村庄隔几年举办一次,每年春节永嘉场总有十数条或数条龙灯,成为“欢欢喜喜过新年”中的一大亮点!
每条龙灯由“头站”和舞龙队两部分组成。“头站”即仪式队,严肃又隆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杆高10来米、宽0.5米、顶端挂一对灯笼、上面大书:“龙灯出巡”字样的条幅,俗名“敕令”,远远望见就教人欣喜若狂。“敕令”前有头牌灯、头牌执事、纛锣、大鼓、大锣、对号、参鼓先生、小孩背的“荫尺”“令旗”,父老捧的香炉、神位,前呼后拥,组成龙灯的前导。
龙灯除龙头龙尾外,龙身为9档(古为7档),每档长1米,圆形,直径0.4米,龙皮总长25米。每档1人,连头尾共11人,若有打龙珠,加1人,两套人员共约30人,外加乐队的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各1人。
出村巡游仪式多
龙灯活动年底开始练习,正月初一出村巡游,主要对象是本村嫁出去的女儿家与上代宗亲。兼顾其他村庄,一般均基本游遍永嘉场所有村庄。到元宵节后结束。
按照巡游路线,早一天有专人手提金漆木盒和写有地方姓氏的灯笼,向要到村庄挨户分发写有“龙灯到此”的红纸条,叫“龙灯帖”。
龙灯每到一村,都要先拜谒当地神庙,叫“投殿”。之后到本村嫁到当地的女儿家表演。受拜谒的神庙与受访问的女婿家都要摆上香案。”头站“到时,要”打火垛“(点燃两束稻草)、放鞭炮迎接。随”头站“的”铜钿柜“歇在街上,吹响号角,挨家纷纷用”龙灯帖“包钱投入柜内,作为龙灯到来的回礼。
香案上除三牲福礼等祭品外,常摆上个历史故事(即物谜),压上红包,供参鼓先生猜,叫“猜故典”。如“卧薪尝胆”“苏武牧羊”“桃园结义”“单刀赴会”“凤娇投江”“千里送京娘”“五女拜寿”等等。参鼓先生在唱过贺词后,就开始“猜故典”,观众踮足探首,静听挖空心思猜故事。所以“猜故典”是永嘉场龙灯除拼字之外的又一文化特色。
随后跟到的龙灯在门口齐吼一声“龙啊”之后,在紧锣密鼓中昂首而入的“龙头”的率领着,众演员快步小跑入场。一圈后,“龙头”面向正堂,挫身马步,左右摆动龙头,率众作巨龙游动状,成“1”字纵队形,一步步直逼堂前。接连在“上游龙”“下游龙”“龙归洞”“打盘丝”等诸多舞蹈动作中,拼示出“天下太平”等20多个字形。如显示“天”字时,中间五档搭成个“工”字,余两档在下面搭成个“人”字,龙头龙尾加为“人”字下的一点一撇,成了“笔捺”,凑成端端正正一个“天”字……
游舞中间略作休息,主家手托放着蜡烛的茶盘,给龙头龙尾各档龙灯换上蜡烛。之后龙灯摇头摆尾进入正堂,绕香案一周,叫:“净龙”,主家从龙头下颌扯下几根龙须,置于厨房灶头,俗传大吉大利。
悠悠传承数百年
拼字龙灯的起源一说是在清康熙廿二年(1683),朝廷“迁界令”废除,永嘉场人重建家园之后。拼字龙灯正是备尝离乱之苦的人们,祈盼“天下太平”心情的反映。至今已320多年。
又一说是:在明嘉靖年间,当地人给张阁老(张璁,曾任内阁首辅,永嘉场三都人)祝寿,创造了拼字龙灯。距今580年左右。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拼字龙灯活动渐呈式微。“文革”结束以来,只有14个村举办过26次。其中传承得较为出色的是宁村,自1994年以来共举办过7次。
永嘉场拼字龙灯将人们对“龙”的认同感与期望值,通过热烈奔放又婉约缠绵的舞蹈动作和逼真的拼字造型表达出来。它多姿多彩的舞蹈构图和寓教于乐的文化创意,是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在中国龙舞中独具一格,是“龙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2007年6月,“拼字龙灯”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去年夏季,龙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龙湾区历史学会设立“永嘉场拼字龙灯”专题,专门研讨拼字龙灯的源起与历史演变。同年秋,成立龙湾区拼字龙传承人联谊小组,以推进拼字龙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