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 龙的文化

2009-11-15 光明网   

 

在老百姓中经常流行着“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说法,而且人们还说我们是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那么,照此说来那中华民族就是龙的民族,那中华文化应该是龙文化了。

自古以来龙的传说和想象。在那古老而遥远的时代,不同的部落崇拜不同动物的神力,并将
此动物作为本部落的标志,成为本部落的图腾。不论在天上飞的,或是在地上跑的,或是在水中游的动物,都有被作为图腾的,还有植物、气象、日月星辰、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湖泊等也有的被作为图腾。龙,是我国古代至今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身体长,有麟,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泳,能兴云布雨,神灵莫测。龙,在几千年的传说中,起初形状各异,我们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的从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非常精美的玉雕上雕刻的就有猪龙、鱼龙、蛇龙等;还有一块玉石上雕有两人,人面蛇身,发长清晰,下身盘绕在一起,朝天而卧。这种人面蛇身,可能是当时想象的人形龙,不少专家认为这是古人对我们的人文始祖女娲、伏羲的想象中的形象。巨天中在《巨天中说易经》(《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中说是伏羲首先创立了龙的图案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又作为和联盟中“各部落共同的图腾”,伏羲被称为“龙师人皇”,去世后葬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其地称为“龙都”;传说黄帝在与炎帝言和建立联盟,统一中国后,统一法典,也统一了图腾,即也像伏羲那样把龙作为国家图腾(类似现在的国徽、国旗),尤其是战败蚩尤,建立了更大范围的部落联盟,实现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大融合;从另一个角度看,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团聚在龙的旗帜之下。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还把龙作为星宿名,即东方苍龙七宿的总称,所以龙又代表东方,就连住宅的两边也习惯地称为左青龙、右白虎。还有,中国古代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在十二地支中有辰和巳,当用来表述人的年龄属相时,辰为大龙,巳为蛇为小龙;在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好事的象征。因为农历的二月初二的前后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之后由于龙抬头起来,飞天兴云布雨,并响有雷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埋在土里的种子也要开始萌发了。还有有关四海龙王和龙宫的传说等等,可以说龙的形象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由来非常久远。据有关的考证说,一开始想象中的龙,其形象有猪龙、鹿龙、牛龙、象龙、马龙、鱼龙、蛇龙等,后统一为比较简单的蛇龙,因为它是我们神圣庄严的图腾,民族和国家形象的象征,伟大精神的象征和寄托,所以不断地加以美化,逐步增加了须,增加了腿,增加了爪,改变了头形等等,一直到明朝时,才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爪飞龙这种想象而设计的形状。

龙及龙文化的历史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驾崩,乘龙升天。从上个世纪末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塬》及其附近北阳平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看,这里是黄帝鼎盛时期频繁活动的地方,在此地采铜铸鼎基本可以定论。《荆山黄帝铸鼎塬》现在所珍藏的唐朝虢州刺史王彦所立之碑和所撰之碑文,证明这里原名就叫《荆山黄帝陵》,历史上在这里祭祀黄帝的活动非常兴盛,民国初期毁于战火,1990年前后逐步恢复。因严肃和慎重起见,不能有多个《黄帝陵》,又基于黄帝在这里采铜铸鼎的史实,由国家的有关专家建议于上个世纪末改名为《荊山黄帝铸鼎塬》。关于黄帝是否乘龙升天,虽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那是人民群众对黄帝伟大功绩的颂扬,对黄帝的崇敬心理的一种美好表达。这一点很重要,由此可以从民族心理和文化的深处看出,在崇拜上把黄帝与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统一起来。史东编著的《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三次印刷)在解释“龙”字时,引例:《周易》中说“云从龙,风从虎”(出自《周易》的《系辞传》)。《荊山黄帝铸鼎塬》上的黄帝陵,前面建有高大的“云门”,一方面表示黄帝升天了,在天上,另一方面表示这里葬的是黄帝,“云从龙”,云从黄帝,黄帝就是龙,所以“云门”也是“龙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把中华文明史推到六千年以前,在这个遗址中发掘出一条玉龙,猪嘴、鹿眼、蛇身,叫“碧玉C型龙”,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华第一龙”。从河南省濮阳市颛顼帝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有一条贝壳摆成的龙,似蛇形状,也曾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用贝壳龙来陪葬,又和龙连在一起,也可以称为龙墓,即颛顼陵。从河南三门峡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于上村岭古虢国贵族(西周晚期)墓地出土的文物看,用玉龙(可能是周天子封赏)给虢国国君陪葬,也是和龙连在一起。自封建社会开始以后,历代皇帝都称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的都要带龙字,皇帝的身体为“龙体”,其恩典或惩罚均称为“龙恩”,办公桌为“龙书案”,坐的椅子为“龙椅”,穿的衣裳为“龙袍”,脸色为“龙颜”,孩子为“龙子龙孙”;与皇帝有关的实物上要绘画上、雕刻上或镶嵌上和绣上龙的图案,这在历史文献中和大量的历史文物上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到处都以龙来“主宰”,如1871年中国发行的第一枚邮票就是“大龙邮票”。清朝的北洋水师之旗开始做的就是三角形龙旗,后来被清政府采用改成长方形龙旗,作为大清帝国的国旗。对于“中国龙”,不仅中国,就连外国也认可。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现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清末中国船政文化展览博物馆”里,就收集了那时法国报纸刊登的法国发行的一种邮票的复制放大件,图案是一条拼命挣扎的龙,被西方列强人们正在上面恶狠狠地践踏,并手持凶器任意宰割,这个被西方认为是毫无回力的垂死挣扎的龙,指的就是当时悲惨而呻吟的母亲——中国。尽管这是不堪回首、不堪目睹的,但却从反面证明,世界都承认“中国龙”。后来,……,中国龙还是挣脱了,腾飞起来了。翻开中国历史,关于龙的传说,关于龙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是中华民族总是挥之不去,忘却不了的,深深地打上了龙的烙印。

龙的传人,自有来头。古时候,不仅以龙为作部落的图腾,还把龙比作智慧高超的人。《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记载孔子去周拜老子问礼,回去以后对他的弟子赞颂老子时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我都见过,也知道怎么去扑捉他们,至于龙,我不知道是不是乘驾风云而飞天的,我见了老子,他大概就是龙吧!古代人们把最有智慧、最聪明、最能干的人比作为龙,更何况像伏羲、炎帝、黄帝及后来的五帝等人呢?他们是由天下举贤荐能所得,八方臣服的领袖,把他们比作龙,当然是应该的,很正常的事。自周朝以后,龙逐步为皇帝皇权所霸有。武王灭商建周以后,分封诸侯甚多,简直是百里为王,但最重要的诸侯封国莫过于虢国,就是文王的两个弟弟即武王的两个叔叔的诸侯封国为虢国,一处在现在的陕西的宝鸡大撒关一带,故称西虢,西周晚期迁往现在的河南三门峡一带后,存在200多年,约公元前655年被当时的晋国所灭,史称“假途灭虢”,留下“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另一处在现在的河南的荥阳虎牢关一带,故称东虢,存在250年左右,约公元前800年前后被当时的郑国所灭。虢即虎,以老虎为诸侯国的图腾,后人以国为姓,即虢姓,演变成现在的郭。在周朝的众多诸侯国中,虢国与周王室的至亲至重屈指可数,居于首位,为西周王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其他诸侯国无与伦比的功勋,享有高于其他任何诸侯国的殊荣,但它不能用龙作为图腾,而只能用老虎作诸侯封国的图腾,其他诸侯国更不在话下,更不能以龙为图腾了。龙只能属周天子独家“所拥有”。从此以后,在许许多多的史料记载和古代小说中,中国的历代皇帝为龙(真龙天子),保卫国家、捍卫皇权最得力的武将为虎(五虎上将)。但一些重臣可以得到皇帝的以龙作标记的封赏物,还可以穿上类似于龙袍的莽袍。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到濮阳出土的“贝壳龙图案”和赤峰、三门峡出土的龙形玉器,还有193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发掘出土的约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中的“龙首玉镯”,1978年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发掘出土的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陶寺文化》遗址中的“蟠龙陶盘”等实物来看,从历代皇帝以龙相传的史实来看,虽然不能断定,但可以看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端倪。我们是“龙的传人”的说法,作为历史文化,起码得到部分的证实,事出有因,亦查有实据,有史可考。

乾卦取象天,而六爻取象龙。《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是乾卦,取象天。它是由八经卦的乾卦重卦而得,上乾下乾,而不是上天下天,卦名更不叫天卦,而叫乾卦。卦名是表达卦之性、卦之义,不表达卦之象,取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乾卦的取象主要是天,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天,而指的只是天之“健”象,也不是健本身,天之健永存,乾卦的健性不变。乾卦之乾就是健,健是乾卦的性质和意义所在,整个乾卦讲的是健。金景芳、吕绍纲所著《周易全解》中说:“乾卦取天象,天能反映出健的特点来。如果六爻还取天象,那就等于六爻只有健的共性,没有各自的个性。爻而没有个性,便失去了爻存在的意义。所以乾卦取象天而六爻以龙为象。乾卦六爻是讲天地之气和君子之道的。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是人们想象中能潜能飞的动物,故乾六爻取龙为象。龙是阳物,而且是变化多端,神灵不测的阳物,用龙之动来表现乾六爻之动,再恰当不过。天能表现健,龙不但能表现健,还能表现变化中的健。”乾卦取象天,天之象健,乾之六爻取象龙,龙载健而行健,则健动;天、龙之象在健,乾即健,乾象天、象龙,乾为父,所生子孙称之为“天之骄子,龙的传人”,其根其源都有了,顺理成章,名副其实。

天行健,龙在六爻发动。《周易》中的乾卦,卦名为乾,原始卦辞:元亨利贞。古人有一种解释,“元亨利贞”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年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永不停息地变化。要把乾之健的特点充分表达出来,全在龙于六爻的发动。乾卦共六横,即六阳爻,若“○”以代表阳爻“—”,即乾卦为○○○○○○,从下(左)往上(右)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六爻的原始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可以看出乾卦之六爻和“用九”全部取象为龙,天行健,全凭龙在六爻的发动。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实际上见不到,因而是高贵无比的动物,用它也只有用它做乾六爻的取象,才这样把乾健的有升有降,有上有下,有大有小,有潜有见,有跃有飞,灵活多变的特点,从初九爻到上九爻的六爻和“用九”中充分展现出来,完全满足乾健的刚正尚德、千变万化、威力无比、泽福天下,永不停息的性质的需要。这就彻底解决了乾卦取象天,在于天之象健,中间有个过渡的问题,龙是想象中的高贵动物,能通天地连人间,乾卦六爻皆取象龙,天之健则具体显现出来。天之灵(健),为乾之魂魄,载于龙体,龙赋健予六爻,乾卦才有一个活的“灵魂”。这样,天之健把天、地、龙、人在乾卦中结合在一起,而且生生不息,“天之骄子,龙的传人”,枝叶繁茂,源远流长!

“天之骄子,龙的传人”。《周易》八卦(即后天八卦)中,乾卦与坤卦结合,生出的第一个男孩在东方,叫震,为长男,震为雷,也为龙,即龙子;生出第一个女孩在东南方,叫巽,为长女;生出的第二个男孩在北方,叫坎,为中男;生出的第二个女孩在南方,叫离,为中女;生出的第三个男孩在东北方,叫艮,为少男;生出的第三个女孩在西方,叫兑,为少女。乾坤生六子,共同占据了四面八方。八卦的乾坤不仅生出六子女,而且乾乾、坤坤相重,生得别卦的乾和坤,再由这六划卦的乾坤生出其它六十二别卦,共六十四别卦,可以认为是乾坤的儿孙;或者由八卦直接进行重卦也可生得六十四卦,可以认为是八卦的六十四儿女。在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的六爻中都对应着六亲,都有父母爻、妻妾爻、兄弟姊妹爻、子孙爻,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我克者为妻妾,比肩者为兄弟姊妹。例如乾卦,一共六爻,从下往上,第一爻(初爻)是子孙爻,第二爻是妻妾爻,第三爻是父母爻,第五爻是兄弟姊妹爻,第六爻(上爻)又是父母爻。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象征着新阶段、新生代或新事物的开始,六十四卦循环往复,无穷地延续下去,……。六十四卦是由乾卦和坤卦所生,即天地生万物,所以这些都是天之健的作用,龙载天之健磅礴而动的结果。这样,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延绵不断,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流淌的是天之健的浩荡脉气和龙的鲜活的“血”,数千年来,一直在涌动,汹涌澎湃,奔流不息。中国人引以自豪:天之骄子,龙的传人!

延绵不断的龙文化的血脉。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华民族的龙文化自《易经》始,别无可觅,旁无可代。传说中和有记载的三皇五帝被比作龙,是当时各部落、邦国和天下百姓自觉的拥戴,封建时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除被天下衷心拥护者外,不少是自封的或鼓动炒作的,例如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帝时,“天降龙袍”,就是这样,篡权自封。还有的是事后追封的,像关公老家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就是在明朝关云长被封为“关帝”,才用龙的图案雕梁画栋来建造祭奠“关帝”的庙,是现在全国保留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而在民间不敢随便拿龙与人相联系,否则,具有称帝野心,会被杀头。但人们可以把一些自然物与龙联系起来,如乌龙山,玉龙雪山,黑龙江,黑龙潭,白龙潭,龙江,龙湾,苍龙岭,黄河上的龙门,龙羊峡,青龙涧河,龙脖水库,龙须草,乌龙茶等;有的把一些活动与龙联系起来,划龙船,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元宵节的舞龙耍狮舞,龙灯会等。这样,上下结合的结果,与龙相联系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性风俗习惯,形成一系列的龙文化。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以后,龙不再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没有改变,工厂用的机械有的称龙门吊、龙门刨、龙门铣,还有中国的南极科考船叫雪龙号,打捞“南海一号”沉船的起吊船叫“南天龙”;民间普遍以龙作为吉祥物,象征生气勃勃蒸蒸日上的民族精神,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等……尤其是现在与龙有关的活动在公共场所及民间都已经普及,数不清有多少种,真正成了我国人民群众的龙文化生活,有时还出现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文化活动中,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龙的称号属皇家专有专用,也有愚弄百姓的消极的一面,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自传说伏羲作八卦和统一龙图腾起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的文明血脉相传,龙的精神(健性)不断增强,龙文化的意识不断加深,影响和感染、震撼和激励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心灵,成为一条红线,把五千年或者更长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把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紧密地荟萃在一起,过去推动、现在推动、将来永远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韦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