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柳州:名副其实“龙城郡”

2012年02月08日 山西新闻网  

 

寻找中国龙城

一条清明澄澈的柳江,从桂西北绕山穿谷蜿蜒而来,流经广西柳州市中心,极尽了“九曲回肠”的情衷,把全市分成南北两部分。传说,南北朝时,在这条碧绿的柳江中,曾有八龙戏水,于是柳州又称“龙城”。壬辰龙年,对于有着2100多年历史文化的龙城柳州来说,有着独特的意蕴。神奇的传说故事、淳朴的民风习气、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个多民族聚集的“龙城”,有着太多太多吸引人的地方。今天,就随着柳州人梁绍凯的脚步去探寻一番柳州的年俗。

【龙城由来】

“龙城”是柳州的别称,这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南北朝时,传说有人在一个迷雾茫茫的清晨曾看见在这条碧绿的柳江中有八龙戏水,于是把柳州称作“龙城”。龙城的得名,在清代编写的《柳州府志》和《马平县志》里也有记录:“相传有八龙见于江中,故名。”唐朝中期柳州曾改名“龙城郡”,从这次郡复州称之后,州名之外又有个郡号为别称,上下相习成风。柳宗元诗句中也称柳州为“龙城郡”。到宋朝徽宗时,各州没有郡号的还要补加上去,柳州沿袭下来的郡号“龙城”也就成为定制。《宋史》中有“柳州龙城郡”的记载,其他州无此称号,县是州郡下级行政单位。虽然有些地方也曾名龙城,却不能有这个郡称。

一条宛若玉带的柳江宛转穿城而过,“江自北来,复折而北去,南环而宽,北夹而束,有壶之形焉”,这是明代徐霞客的话,极尽了柳江“九曲回肠”的情衷。柳州气候潮湿,柳江上空常有雾气飘浮,远眺柳江,宛如一条长长蜿蜒的雾龙。尤其是站在柳江大桥北头向原桥南浮桥码头望去,沿江一带的岩石蜿蜒崎岖,像极了一条卧在江边的蛟龙,头朝东,尾摆西,每日都争着眺望塔山上升起的太阳,这也是柳州被称为“龙城”的原因之一。

【城市档案】

柳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

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习俗交错杂处,形成该地区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也就出现了多姿多彩的“龙文化”。柳州市内窑埠蟠龙山下盘古庙供奉的盘古,是汉、苗、瑶、侗族各自不同传说中本民族的老祖宗。盘古的形象是龙头蛇身。把原始图腾和对祖先的崇敬汇合一体的,亦是象征尊严的吉祥的龙。

柳州梁绍凯:登高拾柴盼得好兆头

梁绍凯,今年36岁,目前是柳州儿童医院口腔科的一名医生。壬辰龙年是梁绍凯的第三个本命年。“因为属龙,又因为生长在龙城,所以,龙对于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感情,它就像我的护身符,每时每刻伴随着我。”说起柳州的年俗,梁绍凯似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柳州人的”年”,从农历腊月十六就要开始筹办,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这段时间里,要准备什么年货、什么时间登门拜年,都是有讲究的。”

按照柳州人的传统风俗,过年里要吃的东西不少,所以得提前准备。冬至过后,灌腊肠做腊肉,接着还要做粽子、糍粑,蒸年糕、粉利,炸油堆、酥角等。一般都会做得很多,因为除了给自家过年吃之外,还要作为馈赠礼品送给亲友。

“除夕,家家户户要在当天下午动手大扫除、贴福字、贴对联,因为接下来的三天里是不能扫地的,不然会把”财气”扫出门。家家户户还会在门前挂上”龙灯”,祈求龙的赐福。”打扫完毕,全家老少就要开吃“团年饭”了。这一餐必须煮多留剩,意味着“年年有余”。而大年初一这天就吃前一晚剩的“隔年饭”,表示一年到头都有余粮。年夜饭过后,一家人还要一起“守岁”。“必须守到凌晨零时,烧了香放了鞭炮,才算是熬到了新年。”

“初一早上,我们一家四代人爬马鞍山去”捡柴”,这个习惯自我记事以来就从未间断,这是柳州过春节的习俗。”梁绍凯说,“柴”和“财”同音,取的是来年发财的寓意,捡得越多说明今年进财越多。马鞍山就在柳州市中心,平日里30分钟的山路因为“捡财”人摩肩接踵而需走一个小时。“以往,马鞍山上的树木每逢春节就”很受伤”,因为很多”捡柴者”都是自带剪刀,沿途剪下路边的树枝,用红丝带绑起来。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不再去破坏植被,而是直接买发财树盆栽。今年过年时,一些小贩提前将落地的树枝捆绑起来,一小把5元钱,生意蛮不错。”梁绍凯告诉记者,“捡柴”也需要态度端正,一是有“财”大家捡,不许私自离队;二是不许“贪财”,不拿别人一根柴;三是要有“理财”意识,用红丝带把“财”捆得整齐而结实。

舞狮表演和登高“捡财”一样,是柳州大年初一的重头戏。“今年春节,在柳江江滨公园里,六只狮子在欢快地跳着。人们把狮子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抢到有利地势的人们还有幸能高举红包让狮子来咬。”在梁绍凯的记忆中,自己曾被“狮子”咬过一次,就在那一年,他高考金榜题名。

到了初二,柳州人开始“走亲戚”。走亲戚的时候,要带上一只大阉鸡上门。吃过饭,还要打包年糕、粽子等年货回去。带得越多,就表明年味越浓。而那天晚上去看焰火晚会,也慢慢成为柳州人过年的新习俗。

初五这天,传说是财神的生日,俗称“破五”,此前的禁忌如初一不动刀、不能扫地等,到了这天就可以一律解除。柳州在“破五”这天,有放鞭炮请财神、开门营业等传统,这一天的鞭炮特别好卖,销量仅次于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这两天。

元宵节时看花灯,也是柳州人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于小孩们来说,初一得了“封包”,十五又买花灯,这样的年才算过得“圆满”了。

太原丁作义:扭着秧歌拜大年

已近古稀的丁作义老人每到过年就很忙。忙什么?不是大扫除,不是置办年货,也不是围着锅台转,而是组织社区的妇女儿童扭秧歌,走街串巷去给群众拜年。“我从年轻时就喜欢扭秧歌,后来就组织邻居街坊,一起红火热闹。”丁老说,自己爱好文艺,人缘又好,所以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一帮妇女儿童,扭秧歌、划旱船,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不图别的,就图个喜庆、热闹。”丁老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的秧歌队还曾去往太行山区慰问演出,“我们的秧歌队40多个人去长治老区演出,那是我们第一次出去。到了以后,大家精气神十足,可扭了半天发现,观众并不多,好像还没有我们的队员多。我是队长,还以为我们演得不够好,自己亲自戴上胖头娃娃,走街串巷给村民拜年。哈哈,这一走串才知道,这个小山村里总共才30多个人。”

如今,赋闲在家的丁老生活富足,觉得天天都像在过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用为了吃顿白面饺子和兄弟姊妹们抢成一团了。”丁老年纪大了,当年和他一起扭秧歌的那些小媳妇也一个个变成老太太了,但他们过年时仍然到老年活动中心,一起扭秧歌、划旱船。戴上一个胖头娃娃,那歪歪扭扭的舞步,那“笨拙”的身姿,俨然回到了30年前。

龙年春节,丁老特意作了一首诗,送给日新月异的龙城太原:

春天的祝福

春夏秋寒冬,冬去总是春。春风呼啸过,万里乌云散。伟人邓小平,南行去巡查。国策必改革,经济要放行。改革和开放,学习小岗村。实践和理论,检验真理准。发展现代化,实现机械化。教育基础化,工农知识化。科技尖端化,生产集团化。农村城镇化,家庭电气化。信息网络化,电脑普及化。政策公开化,执行透明化。党的规划好,集体智慧高。愿听众谏言,民主又开放。国人的生活,已不仅温饱。国人的脊梁,已不再弯曲。祝福你太原,春天更美好。祝福你龙城,繁荣富强盛。

来自龙城柳州的问候:

“我家的龙宝宝已经怀了5个多月啦!”采访中,梁绍凯告诉记者,因为结婚较晚,这个龙娃来得很珍贵,全家人都很开心。这个准爸爸的新年愿望就是平平安安地生下个健康宝宝,然后继续努力工作,一家人和和睦睦,房子更宽、口袋更鼓、生活更好。

梁绍凯说,他还有一位大学同窗是龙城太原人,他借助本报为老同学、丁作义老人及所有的太原人送上自己的祝愿:“同是”龙城”人,我们便是一家人。希望家人、朋友在龙年行大运,万事皆如意。同时祝愿太原的”龙子龙女”们都能健健康康地出生,快快乐乐地长大,将来成龙成凤。”

来自龙城太原的问候:

收到了来自柳州的新春祝福,太原的丁作义老人激动不已:“柳州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祝愿文明、善良、淳朴的柳州人民幸福安康、财源广进、步步高升!”

首席记者 潘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