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龙台——拜神祈雨的清代庙宇

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田义伟  2011年5月30日

 

在宜阳县白杨镇东南,有一处建在直壁高台上的砖木结构建筑,其台基高4.8米,长宽各13米,全是用堆土夯筑而成,四周用青石包面。台基南面正中有青石铺砌的台阶22级,由下直达顶部,台基之上建有大殿,它就是聚龙台,又称大龙台、九龙台。

聚龙台背靠青龙山,面向顺阳河,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四周略高、中间地凹,龙台就建在正中的低洼之地,是当地村民拜神求雨的场所。聚龙台于1986年被列入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聚龙台的来历,宜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雷讲述了流传在当地的两个传说。

传说白杨镇曾有一条大河,聚龙台所在地是一处低洼之所,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深潭。一日,九龙圣母的大龙儿看到深潭后便喜欢上了这里,意欲长居于此,但那需要庙宇长期供奉,怎么办呢?他便将这个想法托梦给附近的一位村民,让其在深潭处建造一所庙宇。村民疑虑:深潭之上无法打地基,如何建庙?第二天,大龙儿便用洪流冲刷深潭,昔日的深潭很快成为一马平川,村民便在这里建造了一处庙宇,供奉大龙儿和他的八位兄弟,并方便村民祈雨,此后,这里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刘雷告诉我们,在白杨镇西北约5公里的半坡山上有一个溶洞,当地居民称其为九龙洞,它是聚龙台另外一个传说的出处。据说很久以前,九龙洞里住着九龙圣母,圣母生了九个儿子,是为九龙分治天下九州,大龙居中州。附近百姓每逢久旱不雨,就要拜神求雨,于是就在白杨镇东南为大龙修建了一座庙,让其成为九龙相聚之地,同时也成为村民祈神求雨的场所,该庙因而得名大龙台、九龙台、聚龙台。后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附近村民都会在这里聚会,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乡民安居乐业,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发展成为当地的二月二庙会。

关于聚龙台不同传说传唱至今,都在传递着当地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声音,但时至今日,对于其建造时间却无从考证,人们只能从这里现存的精美建筑和一些保存完好的碑碣来追忆其当年的繁华胜景。

聚龙台大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大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来绘满了彩色壁画,均为姿态各异的龙形象,可惜现在大多模糊不清,供奉的九龙像也是近年新造的。

我们看到,聚龙台大殿前卷棚的狮形石柱础,做奔跑状,怒目圆睁、昂首张口,含球站立于石踏板上,鞍具俱全,其上雕饰着梅花、荷花、牡丹等花卉和“大海涌日”、“龙腾波涛”等图案;其须弥式柱础为六面体,上面刻有莲花形,柱体雕满细线花卉图案,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刘雷说,聚龙台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全部建筑龙腾云绕,雄踞高台,气势非凡,在其上放眼远眺可将八方景物尽收眼底。

台基之一的卷棚东墙壁上镶嵌的两通碑碣,它们记录下了人们对聚龙台仅有的记忆。“这块刻于清乾隆48年11月的碑文,详细记载了村民们拜神祈雨的全部过程和仪式:取水、拜神、迎雨、还柳、择地及其他事项。”刘雷说,另外一块碑碣上记载的“斗行神戏一台、店户神戏一台、牙行神戏一台、铺户神戏一台、铺户炉火一台、油坊屠行两行管油……”,则向我们描述了聚龙台二月二庙会的章程和庙会盛况,哪家哪户提供什么物品,都规定得十分细致、严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我们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源远流长。”刘雷说,白杨镇聚龙台是豫西地区仅存的拜神祈雨的清代建筑,高台之上的雕梁画栋、青堂瓦舍,时代特征鲜明,建筑风格别致独特,无疑对于研究龙文化和清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田义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