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布龙的价值与影响

王月曦  2009年6月10日

 

奉化布龙是龙文化在奉化的集中体现。
奉化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象山港畔。北纬29度25分至29度47分;东经121度3分至121度46分。距宁波市中心30公里,东西长70.5公里,南北宽42公里,陆地面积12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1公里。秦汉六朝之前与鄞县、宁海、象山及舟山一部分属同一县治称鄮县,治所在今奉化西坞街道白杜村。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析鄮置奉化。县名由来有三说:
一为人文说,“以民皆乐于遵奉王化”;二为地理说,今县址东南有奉化山;三为史事说,因民性 刚烈,历史上许多次农民起义军在此得以休整和扩充,如安徽的仇甫起义军曾经在奉化山血战数周;唐末黄巢起义军后撤时走的路线也经过奉化并得到沿途百姓的大力支持(奉化境内还保留着多处黄巢和他义军的遗迹:雪窦寺前黄巢墓、起义军的营地大晦岭、小晦岭等),统治者为了教化民心,故起县名为奉化。从龙文化在奉化的渊源分析,笔者以为第一说较为合理,因为龙和龙的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从上到下逐渐推行开来的,民风淳厚、“乐于遵奉王化”的地方当然捷足先登了。
奉化布龙历史悠远。在5600年前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有龙纹图案的祭器,说明龙在奉化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龙舞则一直是奉化人老少妇孺莫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这就为布龙艺术的孕育、成长、开发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本章阐术的要点是:
奉化人心目中的龙;从龙的传说中找出人与龙文化的内涵;布龙艺术与民俗民风的关系;奉化布龙的社会影响。
一、龙在奉化
布龙在奉化人心里的位置是龙神兼龙王。
奉化人的心目中,龙是活的,龙子龙孙遍布奉化的山山水水,龙的传说出神入化,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龙主宰的,“要想生活好,必须要有龙王保”的意念在农村尤其根深蒂固。在靠天吃饭的岁月里,奉化农村几乎把龙王当作老天爷,每逢天旱,就到最有灵性的水潭去请龙播雨。南宋《四明宝庆志》记载奉化风景名胜雪窦山三隐潭请龙祷雨事象乃旧时奉化境内的普遍现象。元代奉籍文章大家戴表元(其墓在奉化溪口榆林村西北二里)《观村中祷雨》诗云:
“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
这种“半天落雨半天晴”的自然现象被人们理解为龙王爷所为,于是每逢干旱,纷纷请龙降雨水;并且认定各地的龙王都有“小团体主义”,不是自己管辖的地方必须诚心去请才肯行雨降水。奉化65岁以上的农民都参加过请龙活动。笔者走访当年参加过请龙的村民们,谈起来煞有介事。大堰镇柏坑村村民选择的龙潭是萧王庙街道马龙坑龙潭(位于奉城西南15公里的棠云上汪村),传说潭里的龙王是只石幢(大石蛙),有一次,还没抬到村里就下了大雨,族长为了感谢它,也有下次请龙便于辨认的意思,在它的大腿上戴了一只银戒子送回龙潭,过了二年,又去那儿请龙祷雨,结果上来的还是那只戴有戒子的石幢;大堰镇石井村逢旱不请村口的老龙,跋山涉水到百里之外的六诏孟坞山请眼镜蛇行雨,传说牠是石井村边镇亭潭龙王的大女儿,牠惦记着娘家,有求必应;尚田镇方门村相信石井村镇亭潭老蟒蛇,传说那老龙是方门村的货郎挑进去的,货郎因此丧命潭里,龙王于是特别惠顾……
如果请龙活动得到解除旱情的回报,则必须行龙会做龙王戏向请到的“龙”表示感谢,否则,下一次旱情发生时就不能再去那个龙潭请龙了,布龙舞蹈则是送龙归潭时“行龙会”活动的主角。
由于龙对人们生活如此生死攸关,所以奉化人特别喜欢龙,凡像样的农村都有龙灯,开始是简单的龙形道具,用稻草扎成龙形,上面贴着长长的水草或青藤,再插上香,土名叫草龙灯,既美观又不费什么化销,只是通身显得僵硬,不易舞动,后来,改进为分节蝉联,劈开竹子扎成龙头、龙塔和龙尾,龙塔可多可少,在现有布龙中有五节、七节、九节、十二节、二十四节、二十七节等。各节相距2公尺左右,有龙筋(粗绳)连接,上复绘有龙鳞的染色土布,这就是翻腾自如,盘旋灵活的奉化布龙。除了行龙会时耀武扬威,每年春节前后半个月,村里一批活跃好动的男人都要举着自制的龙灯走乡窜村,互相拜岁恭贺新春吉祥如意。每条布龙都有各自的管领要地,如奉化最有名的苕霅布龙代表的是“周济潭龙皇”(位置在隔山过岗的萧王庙),最享盛誉的石井村12节布龙代表“镇亭潭龙王”。各龙潭里的龙都有一个既浪漫又实在的传说(见下文),所到之处做族长的要焚香点烛拜跪迎接。人们对布龙的尊重十分虔诚:布龙不能在晾衣服的竹竿下钻,更不允许到旧房子的楼板底下去舞,因为那些地方可能晒过内衣或被女人跨过;大堰仰天湖只是一个2平方不到的山泉眼子,但是山下荷花池头村的草龙灯到了比邻宁海山村会大受礼遇,传说这潭里的“龙性”是田鸡(青蛙),它专管宁海县西部地区的雨水。所以,在20世纪中期以前,奉化县境内村村有龙灯,乡乡有“龙会”,凡男人都会舞耍两下。1946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全县龙舞大赛上,有108条劲龙一决高低。据老龙头手鲍华义回忆,那一天到会的龙有好几百条,观看的人塞满了奉化江两岸街道、屋顶、树杈,有的舞龙队看看人家,掂量自家,觉得胜算不大,没敢上场。直到20世纪80年代,县境内还有一百多条9节布龙在活动。
1988年,奉化布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宁波卷》并且排在全书第一篇(该书于1900年由浙江省新闻出版社出版),1989年,奉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艺术)之乡”。
二、龙的传说故事
奉化多龙潭,每个龙潭都有一则生动的故事,著名的有《石井龙王和方门货郎》、《宋代皇帝与隐潭龙王》、《布袋和尚与龙》、《蒋介石盘龙灯》等。
传说一:石井龙王与方门货郎
由头:石井村外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坑潭,奉化地方志称为镇亭潭,由位于天台山东脉镇亭山下而得名。此潭四面环山,状似漏斗,有位打箩绳的老农说,他曾把一丈六尺一根的箩绳緾上一块石头放下去接了24根,还没有到底的感觉;有一年修龙王庙,有二根屋柱掉进潭里再也没有浮上来,因此村民们相信这个坑潭是通海的(多半是因为这儿的先民不知道地下有河)。镇亭潭边有一个高约2米,大不过2平方的石窟,中间石壁上有一道酷似巨形动物打磨出来的半圆凹痕,相传是龙滚出来的。

有一位不曾留名的先生曾在潭边读书,有一天,他看到有龙在潭里吐出一团团云彩,于是书了“嘘气成云”四字刻在潭左石壁上。有了这么些令人非解的古迹,一则生动的神话故事就在奉化流传开来而且家喻户晓。石井村还把故事梗概刻石勒碑竖在龙王庙旁边,下面是故事梗概:
在唐朝时,方门(位于尚田镇东南段,距镇亭潭45公里)有一个货郎,挑着货郎担走到楼岩(位于尚田镇西南段,距镇亭潭35公里)看到有一条大蟒蛇拦在路当中央,他想跨跨不过,要赶赶不走,便对大蟒蛇说:“蛇呀蛇呀,你一定是走不动吧,我来带侬一阵好啦,只是侬介长介大,我咋挑得起呀,侬若能变得小些,我就挑侬走。”那蛇真的缩小了,小得跟骨针似的。货郎便拉开小抽屉,让蛇游进去后,又挑起货郎担往镇亭山方向走去,走到镇亭山东麓一座悬崖上,突然觉得担子重了起来,再也挑不动了。他放下担子,拉开抽屉,那小蛇呼地窜出担子,笔直地向悬崖冲了下去,紧接着,货郎听到一声巨响,他战战竞竞地蹭到悬崖顶探头向下望,只见潭里风起云涌,水花如瀑。他这才明白他挑来的不是一般的蛇,而是镇亭潭里的龙皇,于是大声说:“龙皇爷啊,我辛辛苦苦把你挑来,你也该让我看看你的真相呀。”龙先把簟筒似的龙背躬出来给他看,他还不满意,要看全身,龙于是整个儿跳出水面。货郎受了惊吓,掉下悬崖摔死了。那龙很过意不去,便变化成老农,到方门货郎家做了三年长工,别人家的田里没有水,货郎家的田里水不干;别人家一年只有三分收成,货郎家年年大丰收,但是只要谁家求他帮忙,一定会有回报。三年以后的六月十八日,老龙要回原潭了,货郎的老婆很感激他,对他说:“侬在我家做了三年,使我家产比货郎在世的时候还要多,侬自家却连澡都呒有洗过一次,我给你烧点热水,好好清洗一下吧。”龙说:“我洗澡要用七只缸呢,你备得起来吗?”女人真的借了七只缸而且装满了水。老头跳进水里,便变成龙腾空而去。方门人这才知道那老头是龙王变的,从此,方门人把镇亭潭龙王当作最信赖的保护神,每到六月十八日,都要派代表到镇亭潭祭拜龙王。
传说二:《布袋和尚与龙王》
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时期一位高僧,盛传为未来佛弥勒菩萨化身。还在小不更事时流浪到奉化,为城郊长汀村张姓人家收养,后出家奉化城区岳林寺,长年背一布袋游方结缘,能报晴雨,指祸福,人称布袋和尚。梁贞明3年在岳林寺东廊坐化,遗一偈云: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奉化长汀村张氏宗谱列有《义祖弥勒佛传》证其事。千百年来,有关布袋和尚的传说很多,其中二则与龙有关,一则是《向惠政老龙借雨》另一则《与东海龙王斗法》。两则故事还有连贯性,梗概如下:
那一年,布袋和尚还很小,小名叫契此,长汀村大旱,契此的义父张重天是族长,带着村民到奉化江下游方桥请龙,契此也跟了去。方桥老龙的雨水用完了,走进小契此的梦里对他说:“弥勒阿逸多,长汀河上段的小龙还有很多水,你陪我去向他借点雨水吧。长汀河的小龙是一条鳌鱼,心高气傲,本来对长汀村不请牠舍近就远请方桥老龙就有气,看到方桥老龙与未来佛在一起,更妒嫉得不得了,牠又是东海龙王的外甥,不给弥勒面子,弥勒阿逸多劝小龙顾全大局,小龙又负气把所有雨水洒到奉化江上游,于是搞得奉化江上游大雨倾盆,下游泛滥成灾,玉皇大帝要杀小鳌,弥勒阿逸多为小鳌讲情,要它潜在奉化江中段,即经过县城的那一段,为奉化人民造福,并在江上造一条弓桥,桥中间刻上一颗鳌头,从此上游洪水再怎么泛滥成灾,水都漫不过鳌头。后人把那条著名的弓桥命名惠政桥,桥边的镇名叫大桥(因布袋和尚与岳林寺的渊源更深,故现改名为岳林街道),桥下的鳌叫惠政龙王。
后来,契此在岳林寺出家,浑号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奉师父之命建造岳林寺大雄宝殿,到福建募捐木材,把一户姓陈的施主一座山上的木材装在布袋里,顺着海水漂向象山港。东海龙王要为外甥小鳌出气报复,于是兴风作浪,要把布袋里的木头拆散,从而引发一场恶斗。事后是东海龙王缴械,那些木材通过岳林寺内一口水井浮上地面,造起了大雄宝殿。最后还有一根梁柱没有起出,爱开玩笑的布袋和尚故意问木匠师傅:木材够了吗?惊诧万分的老木匠还没有回过神来,便随口答应:足够了足够了!那根木头便撑在井里再也拉不上了,从而人们相信奉化岳林寺的那口井千年不干,是通海的,由于有布袋和尚与东海龙王的传说,牢牢地吸引着历代善男信女,岳林寺内香火鼎盛不衰。后来这个故事被移植到杭州净慈寺的济公活佛身上,于是杭州人也在木头井里看到了正等正觉。
岳林寺这座国内为数不多的弥勒信仰为主体的寺院延绵千秋,屡湮屡兴,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毁于火灾,如今在原址上造了广场,是奉化市中心的一个文化亮点——岳林广场。
传说三:宋代皇帝与隐潭龙王
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恶梦,梦见自己被敌人追杀,他逃进一个山谷里,前有追兵后无退路,正惶恐间,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引着他逃出虎口。皇帝向老头道谢,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白胡子说:请给名山龙王赐一道御敕。皇帝一觉醒来,梦境历历在目:青嶂壁立,飞瀑如练,群山环拱,风光旖旎。但不知名山的方位在哪?于是令画工把梦中所见的地形绘成图画,上朝时给文武百官辩认。自晋代以来,奉化雪窦山便是胜景罗致,秀甲天下的游览去处,山上的瀑布群尤其出众,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如梅尧臣、王安石、曾巩、秦牧等都到过奉化雪窦山,并留有隽永的诗文。王安石《观雪窦山千丈岩瀑布》诗:“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疑是玉女机杼挂,映日还成五色文”;梅尧臣咏《三隐潭》诗:“山顶出飞泉,落落鸣寒玉,三落至山腰,再落至山足。”便是三隐潭的真实写照。臣子们看到皇上展示的图画,认定名山便是奉化雪窦山,只消把御敕赐到雪窦山千丈岩或者三隐潭即可。仁宗皇帝依奏,命太监备了龙袍御茶玉鉴圣旨,领着数百名御林军,浩浩荡荡奉旨到名山谢龙。走到奉化溪口,打听名山去处,当时奉化人只知道雪窦山东麓有茗山,不知雪窦山即名山,于是太监便把皇上葆奖名山龙王的圣旨送进了茗山龙王庙。从此,隐潭龙王与茗山龙王结了嫌隙,传说双龙在三隐潭激战过,至今潭壁上下还留着一条条巨龙滚过的深迹。两地行雨互不塔界,溪口一带向有”雷雨不过牛背脊”之说,即牛左边下雨而右边日出。时隔二百年,宋理宗赵昀皇帝以为双龙矛盾对老百姓不利,于是亲自写了”应梦名山”四个大字,盖了玉玺,送到天下禅宗十刹之一雪窦寺,命刻石勒碑建亭供奉,这就是距三隐潭东北五公里、茗山西北十公里的御书亭由来。
传说四:《蒋介石盘龙灯》
蒋介石是道道地地的奉化人。他与普通奉化山乡的男子一样从小喜欢舞龙。他还当过老家溪口青龙会、花灯会的小头头。蒋介石舞龙被岳父责骂的故事,在奉化广为流传,烩炙人口。那时他还只有15岁,是新婚的第一年,奉化风俗,新婚夫妻要在春节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到岳家拜岁,青龙会的人也要在这一天开始到周围村里去舞龙,这种活动在当时除了自娱娱人外,还有点打秋风赚取钱粮的性质,若是有头有脸的人领头分帖子,主人家封的红包或实物会更厚重些,蒋介石的出身也算得上是溪口镇的名门望族,所以大家仍要他领头分青龙拜岁的帖子,他的元配夫人毛福梅是奉化岩头村人,离溪口十多公里,蒋介石想来一个礼义两全,便要求青龙会舞龙队跟他一路舞到岩头去,中午到老丈人(岳父)家吃中饭。舞龙队员乐了,以为这一顿中饭肯定丰盛得不得了。蒋介石黑早天亮起来为新婚妻子雇了一顶轿子,叫长工挑着一担拜岁果品先打发上路,自己领着舞龙队向沿路边的村庄分帖子舞龙灯打秋风。布龙舞到岩头,早已过了午饭时分,按习俗还得先舞过祠堂才可到各户人家去舞。毛福梅早已到家,她的父亲毛鼎和是当地首富,人称祥丰老板,是个很重传统礼数的老古董,他左等右等不见新女婿上门,着急得如芒剌在背,忽听有人报道:新女婿在祠堂里盘龙灯呢!这一气真是非同小可,他认为舞龙打秋风是不体面的事,属下三赖行当,他还没有想好如何遮羞的策应办法,新女婿已经领着全班人马吹打打到了门口。祥丰老板气昏了头,竟堵在门外指着新女婿破口大骂:
“你这个无赖坯,我毛家的门风都拨侬败光了,侬还有脸上门!”
蒋介石岂是省油的龙灯?他在溪口一直是孩子王,除了他母亲王采玉,谁都不卖账,被岳父当众辱骂后,窘得无地自容,二话不说,返身就走,毛福梅的娘连忙派人去追回来,可是蒋介石拣起一块砖头丢进有狮子白象对峙的玉泉龙潭里对追赶的人说:
“要我回去,除非砖头浮起来。”
从此翁婿失和,同时也伤了与发妻毛福梅的感情。而蒋介石对奉化布龙的爱好却是有增无减。在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中,他被全国通揖,逃进他母亲的娘家葛竹四明之窗藏身,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龙扑进怀里,以为要落入袁世凯的魔掌了,怕得要命,向他的堂舅王贤甲问吉凶,王贤甲却说那条龙不一定是袁世凯,或者是龙性在保佑,前途不可限量。从此蒋介石对奉化龙灯更加敬重了,几次回乡每逢新春佳节,终要请人到丰镐房舞龙,他还让人做了小龙灯给他的孙儿们舞龙玩耍。宋美龄五十大寿和蒋经国夫妇从苏联回国等喜庆日子,特地邀请奉化最棒的舞龙队苕霅村“周济潭龙王”到溪口表演。
三、奉化布龙与民间习俗
龙在奉化既被认作是活的图腾,布龙自然成了人见人爱的吉祥物,于是便派生出许多有趣的民俗风情。龙的习俗与布龙的民俗事象密不可分。所以要了解布龙的乡土风情,有时还得同时解读龙的相关习俗。
1.时序活动
龙舞活动时间分三个时段,第一时间是农历除夕前5天,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5天,上灯(正月十三)至落灯(正月十八)6天;第二时间是庙会上,作为游艺节目表演,时限看群众需要而定;第三时间是请龙送龙行龙会,时间一般3至6天。
在第一时段中,布龙出门献艺的地点与目的各不相同,年前五天舞新屋,凡建造有新房子的主人都要在除夕前请布龙登堂入室,先盘屋柱,后舞道地(天井或场院),东南西北中都要舞到,象征此房子已经受到龙神的庇荫,不再有灾难降临;
从年初一到初五这5天舞祠堂。布龙每到一村,必须先到全族的祠堂里表演,名曰”安宅”,那是安放该族祖先神主牌位的地方,有龙舞过,才可防游魂野鬼妖魔鬼怪入内骚扰,从而获得合族平安祥瑞,福祉多多;同时,祠堂里设有戏台,在那儿献艺可供全体村民观赏,是个神人共乐的好场所,受到全体村民的欢迎。如果龙灯舞得精彩,一般有钱人家也争着请布龙到自家院子里去盘舞,舞龙队因此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
布龙在元宵节前后6天时间里的活动地点比较灵活机动,既可在元宵灯会上闪亮登场,也可穿乡过村给人们送去欢乐和吉祥。其含义当然是汉时开创的燃灯观灯风俗的本源——佛光普照,见龙灯者五福临门,吉祥安康。清贫人家虽然请不起,但只要布龙上门,也总是欢迎备致,尽力省出一些年糕或铜钱表示酬谢。
奉化布龙为什么在农历春节前后活动特别活跃,特别受人欢迎?其原因有三:一是“万物有灵”观念在奉化人头脑中的反应。春节其间,一阳初动,万物复苏,所有的“神”“魔”也会在这个时候打点新年里的计划安排,龙神也不例外,在笔者的家乡奉化大堰镇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谷仓、米缸、水缸等器物上贴上新的纸龙——把龙画在一张小彩纸上,贴时要备香烛牲礼拜岁,边贴边拜边念:黄龙盘谷仓、白龙盘米缸,青龙盘水缸,盘得瓶瓶满,缸缸满,吃勿完,用勿完……;其二是农闲时节,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农活的农民们都希望有娱乐活动来调节一下生活,舞龙既可自娱,又能乐人,一举两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除旧迎新时节,祭祀活动频繁,奉化习俗,农历12月23日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以后一周是家家户户祝福谢年的时间。祝福是对神的祈求,时间是上午,谢年是对祖灵的祭祀,又名办“年夜饭”即宴请列祖列宗,一般在下午或晚上。 这段时间里须要送神娱祖灵的人家太多,道士再多也忙不过来,索性在祠堂里表演舞龙或上演戏文,既是对神对祖宗的礼节,又能泽被全村,惠及四方。农村频繁的祭祀习俗促成了舞龙习俗的衍生。祭祀之际加以娱乐,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仪式,如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章里记述了祭祀人们最尊敬的保护神东皇太一的具体场面:
日子好,天上出太阳,
高高兴兴来敬太一东皇。
你两手按着宝剑,宝剑长又长;
剑鞘上,玉饰多辉煌。
全身的偑玉,风吹得叮叮当当。

竹席玉面光,宝石镇四方。
请把香料再加上,菜也香,饭也香。
桂花泡的酒,椒子洒的汤。

拿起鼓槌打起鼓,
徐徐唱歌慢慢舞。
鼓瑟吹笙声悠扬,
美貌妖娆,衣裳楚楚。

香啊香,香满堂。
满堂乐舞会宫商。
你高兴,我们喜洋洋。
(摘自郭沬若《屈原赋新译》)
2.布龙信仰
奉化布龙的前身是以“神”的面貌示人的,所以人们在它身上寄托着各种各样的祈求和敬仰。具体表现为:
A  保佑孩子。
凡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中国的父母们更具体化,浙东一带则简直是迫不及待,见了布龙,人们会首先想到为孩子祈福。女人们抱着孩子钻龙肚,模龙角,认为孩子钻了龙门,会像龙一样,聪明智慧,长命百岁,模了龙角可以增福加禄,出人头地。这一习俗不仅流行在奉化,浙东一带也十分盛行,2002年5月23日,奉化周家村27节布龙在宁波山北慈溪市参加宁波市举办的首届农民艺术节期间,到处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抱着孩子抢钻“龙门”,争模龙角。(“龙门”的位置在布龙的第二节,亦即龙的颈部。)有的还把布龙头上的龙须也拔去做药,说是可以治小孩的疑难杂症。
B  安宅辟邪
新屋造起之后,一定要盘龙灯。布龙进屋之后,先盘屋柱,表示龙神已经进驻此地;再在道地(院子)里舞全套动作。全套动作中最主要的是“辟S门”,认为不吉利或不干净的坏东西都藏匿在角落里,“辟S门”的意思就是把危害家宅安宁的坏东西赶走,每一个角落里辟过“S”门,这座房子就可百无禁忌,万事大吉。
如果有人久病不起,家人会用香请布龙入室驱邪,请前要沐浴斋戒,请时要倒退着走,引龙到病人床头舞弄一番后退出,再在院子里耍动几下,表示龙王已经为病人扶正祛邪,从此家口安耽了。
这一信仰可以理解为屋脊上饰以螭吻(龙子)或龙头、双龙戏珠雕刻、大门上悬着虎头八卦的民俗视象的延伸。
C  渔民龙俗
奉化地处沿海,渔民对布龙更加敬重,新船造起犹如起造新屋,必请布龙到船上盘两下,舞龙在船上有难度,因下面是海水,晃动得太利害,不安全。布龙只作象征性的盘旋之后,盘成塔形,让船主人抱住龙头许愿:请龙王保佑这条渔船出海风平浪静平安无事满载而归。然后布龙下船,在岸上舞全套动作,其意义是向神灵献礼,为渔人祈祷。
渔民对舞龙人也特别客气,如果布龙舞到到家里,必定先在中堂摆上香案,上放糖果糕点香烟等供品,舞龙结束后供品全送舞龙队员享用。抱孩子钻龙门、模龙角的行为在渔区更为风行,有的大小伙,大男人,年轻妇女也要钻龙门,希望龙给自家带来好运气,在海上作业没有风险,做任何事都一帆风顺。
布龙为何在渔区更受敬仰?渔民的作业是在茫茫大海上,特别没有安全感,祈求龙王爷保佑,乃出自求生本能,渔船上安有龙眼,表示此物乃龙族同类,请多关照。所以对布龙也就另眼相看,表达其虔诚的心意。
D  布龙开眼
舞龙队买到新做好的布龙要举行“开眼”仪式。因为龙灯是神器,布龙的“龙眼”是龙灯的标志,未举行过开眼仪式的布龙不过是道具,“开眼”以后才列入神位,就像寺院里的泥菩萨,要开过“光”才会有“灵性”,有求必应。
龙眼位置在布龙龙头的中上部,是两块圆形的有机玻璃,内接干电池,开关在龙颈下,龙头手一按开关,龙眼闪闪发光,煞是威武。只是干电池太易耗电,平时不开灯,当舞到“满天星”或“龙出首”时才开一下。每条新布龙第一次开灯叫“开眼”,要举行开眼仪式。
龙开眼的仪式有简有繁,繁琐的要请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请社会名流到场拜祭,简约的只须把新布龙摆在神庙或祠堂中,龙头用一块红布盖上,设一个香案在前,舞龙队成员在龙头手率领下跪拜如仪,然后请村里有声望或出钱较多的人拿一支笔和毛巾把龙头上的红布揭掉,擦拭一下龙眼,按动开关,有机玻璃亮起,就算了事。(删除红字部分)(见图片《棠云村27节老龙开光仪式》)。为龙开眼的人是这个仪式上的主角,除了出钱和有声望外,他还被公认:享有首先得到龙王爷赐予的福泽和庇荫的权利。
布龙回村以后要用红布把龙头遮盖起来,表示老龙已经归潭,要出村得重新“开眼”,当然仪式不必隆重,只须由龙头手或族长点上清香请龙出“潭”,然后揭开红布。如果有人出钱要求为龙“开眼”,则又当别论。
E  请龙行龙会
布龙为什么会在奉化一带被尊为神物?因为它代表了“活龙活现”,人们笃信龙是司管雨水的神,历来有请龙祈雨的民俗活动。与奉化在盛唐前属同一县治的鄞县民国通志《文献志》有如下记载:
“农民遇旱则请龙,约邻村农民舁境庙之神往龙潭祷雨,偶见水中有蛇鳗或蛙鱼浮出,即以为龙,置之缸内请之而归。要求邑之长官跪拜供奉如神,或醵此演戏以敬之,俟雨下而送回。”
请龙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由族长决定行动,通知请龙的人斋戒沐浴;第二步请僮星(有通神能力的人,亦即民间巫师)讲“僮”定请龙日子;第三步请“念盘”(道士)率村民及乐队(一般由村里舞龙队的锣鼓手负责)抬着一顶用藤扎成的“龙庭”(坐椅),放上“圣甑”(即缸),浩浩荡荡赴择定的龙潭(一般到该村认为最灵验的龙潭去);第四步在龙王庙里摆上香案,烧下请神下界的经咒,众人到龙潭边,族长跪拜,念盘念咒辟符,乐队奏乐(以舞龙时的锣鼓经为基调),直到见到潭里有水族出现,大体原则是看到以前请去过的蛇或蛙,但如果长时间(有时要念上两天)不见旧相识的,则认为是龙王派遣的龙子龙孙,也将就放进“圣甑”里,包上两张棕榈(又透气又牢稳),由两人抬着起驾还村;第五步派人向村里通报龙驾将到,村中执事立即向全村公告接龙,村里凡能抽身的(包括女人)都会自动参加,有的背龙旗(也叫雨水旗)有的放爆竹,更多的是凑热闹,熙熙攘攘出迎五里以外,龙王路过的村子家家户户要备“龙粥”供请龙人随时享用;第六步晒龙王,即把请到的龙驾放在家庙或宗族集会的堂屋天井里,让毒毒的太阳晒着,直到下雨为止。请龙期间,村人一律不准戴草帽,撑雨伞,同时演戏(俗称龙王戏)上供招待,(一些穷而小的村子请不起戏班子则由念盘唱经);第七步送龙,如果下了透雨,惠及四方,皆大欢喜,则要送龙行会,俗称“行龙会”;如果一直没有下雨,而圣甑里的“龙王”也被晒死,则认为是没有请到真龙,这次行动失败,只把缸里的死东西和水一起倒在村外溪里了事。
送龙行龙会是浙东农村的重大民俗活动。大多是在请龙之后下了透雨,旱象解除,农民们兴高采烈时举行的仪式。也有专门为龙王菩萨生日行会的。如溪口镇三石塔下老龙王庙里塑的龙王形像是一位蟒袍玉带的官员,当地人尊为“丞相菩萨”,这位龙王的生日是六月初三,每逢闰年,三石塔下村民要抬着“丞相菩萨”行龙会。
据苕霅老龙头手陈世雄(见传承人章)回忆,他见到的最盛大的行龙会活动是奉化大桥四宝镇的“送龙行会”。那次送龙的队伍上千人,行在送龙队伍最前面的是用蜡制成的大龙灯,龙嘴上挂着一面大铜锣鸣锣开道;随后是两匹大马(系原记录者用语,应该是“两具大马灯”——笔者)上骑着两个小姑娘,马后是好几架连灯(即把许多盏红灯挂在一杆高高的灯架上,由多人抬着的灯——笔者),有二十四盏的,二十八盏的,也有三十二盏的不等;接下去是华船锣鼓,(乃一座精工雕刻的旱楼船,琼楼玉宇,富丽堂皇,内有全套乐队,演奏“九韶”音乐——笔者)。华船后面有一座彩楼(即龙庭),内放龙驾(圣甑),随后是各村各会踊跃参与的民间娱乐节目高跷队、龙旗队、火铳队、花灯、抬阁等等,一路吹打舞乐,炮声喧天,热热闹闹地行遍受到雨水滋润的各个村子,观者塞途(但路上不得有障碍物),龙驾所通过的沿途各村,都会摆着香案和龙粥接送,感谢龙王赐雨解除旱情之恩。
行龙会时一律不准戴戴草帽撑雨伞,不然“龙王”会以会这个地方怕下雨,会加重旱情。
行会的首脑执事们一直把请来的“龙”送回龙潭,主祭者(族长)要在供桌前焚香叩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龙王放回原潭。这时,锣鼓齐奏,铳炮连天,欢声雷动,大功告成。
F  舞龙规矩
龙舞到家,先盘屋柱,表示龙气留在这一家了;表演开场的时候,首先要“辟四门”,就是龙头带着龙节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都做几下“横S形”滚翻,亦即滚龙灯,据说这样可以使这一家的病气妖气,牛鬼蛇神等不祥之物没有藏身之处,从而获得安宁和福泽。
舞龙队除了舞龙手和乐队,还有两个必不可少的人,他们俩的职责是提着龙灯和一对裹包(南北果品)打前站分帖子。两盏灯笼代表龙的眼睛,持灯人挨家挨户把拜年龙帖及裹包送到族长或屋主人家里,等到对方接受龙帖和裹包并封了红包(利市钱)或谢礼(名曰接青龙,发利市),就放起爆竹把布龙舞队招呼过来,拉开场子表演,还根据红包或谢礼多少,示意表演时间,指挥结束的方式是举灯为号。表演结束后,主人家一定得把裹包还赠舞龙队,不然就得持龙灯者自己动口讨回或掏腰包填上。持灯分帖者是龙舞队的指挥官,所以蒋介石当年会把溪口的舞龙队拉到新婚妻子的娘家去。
布龙进了院子,盘过屋柱,辟过S门之后,就在天井或院子里大显身手,把一条布制的龙滚得天花乱坠,风云变色如活龙活现,以此表示祝贺欢庆;舞的时间由分帖人看赠送的“利市”多寡而定,丰厚的不但要舞完全套动作,有时还要翻复几回;菲薄的则稍舞几下就举灯示意走人;如果舞龙者没有明白持灯人的送帖子情况,走进没有帖子也不开利市钱的人家,就倒退着出门,叫“倒拔龙”,表示龙没有光顾过这一家,今年未必有好运气,所以一般人家都不会拒龙于门外。有的主人家还把红包用红线扎着,挂在龙角上送给舞龙队,表示向龙拜岁,谢龙光临。
G  舞龙场地
广阔天地,祠堂庙宇,堂前天井,房屋阶沿都是龙舞的表演区,但室内须忌楼板下面,因为楼上有女人走动过,龙不得过女人跨下,如果非得从楼下过,必须焚香礼拜请罪解秽气。
H  布龙联谊
镇亭龙潭边上百户的山村石井村,杨姓人家置有一条12节布龙,
起名叫镇亭潭石井杨老龙。
方门货郎挑龙入镇亭潭的故事使镇亭潭边的石井村也与方门人结了亲眷。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方门村有上百人要到镇亭潭拜祭龙皇。
石井镇亭潭龙皇
石井村村民会给客人安排食宿,非常热情周到;石井村12节布龙的舞龙队每隔三年也要到方门村串亲。串亲的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进村。石井杨龙队还没有到村,方门村里的族长或村长就率领一批执事在村外点上香烛,陈列供品恭侯拜迎,一听到锣鼓声,就放起爆竹敲锣打鼓地迎上去。然后请布龙到大庙里上供尚飨,设盛宴招待舞龙队员。吃饱喝足之后,舞龙开始,经过一翻游滚、盘跳、奔突、窜越、抡摆等舞蹈,便由执事作前导,引着布龙挨家挨户串亲。方门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每一家都摆着三牲福礼、果品糕点迎接布龙到家里做客,龙舞队则把一张手掌大小、上面印有“镇亭潭龙皇”字样的彩纸贴到这户人家的门楣上,新屋贴绿,旧屋贴红  然后先盘屋柱,再在堂屋或道地上“辟S门”(即驱赶邪秽) 。石井杨老龙要在方门村里待上三天才能完成龙走亲的仪式,白天串门舞龙,晚上村里做龙皇戏娱龙,族长房长轮流24小时恭侯在“镇亭潭龙皇”旁边当值。同时杀猪宰羊、排筵把酒,招待舞龙队员如贵客上宾。
石井12节布龙的龙头特别大,两只龙角之间有一座彩楼,彩楼中间设了个神位,上书“镇亭潭龙皇”字样,落款处填着“石井杨老龙”(石井村民大多姓杨)五个小字。龙须是白棉纱线做的,扎得很茂密,龙头手杨国民说,如果到方门去,还得带上好多棉纱线,方门人相信这东西好做药,能治百病,都要剪一小段当宝似的收起来。剪完一茬龙须就得换上一茬。
石井村和方门村的传统友谊至今还方兴未艾,真如方门人对石井人所说:
“与人结亲要断掉,与龙结亲万万年。阿拉两村的交情要永远维持下去。”
J  龙王庙
旧时奉化农村多造龙王庙或龙亭祭祀,现存或遗存的有石井村镇亭潭龙皇、萧镇周济潭龙王、马龙坑龙潭庙、陈家岙龙王堂、江口方桥龙王堂、溪口茗山龙王堂、董村西灵庙、六诏孟坞庙、莼湖九峰山龙潭庙等。庙内塑像一般为五尊,龙王戴平天冠执雨水瓶居中,两旁分立雨工二尊,雨工执双刀,其任务是夺雨或卫护雨水,雷公和风婆立于前排,雷公举水火棍司雷闪电,风婆持彩旗布云掀风。

莫要小看龙王庙弹丸之地,却是香火绵绵不绝。每逢干旱或春节,都有人进香,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是有家口不宁疑难困惑等解决不了的,也到龙王庙里去讨教卜卦,求得心理平衡。
遍布奉化农村的龙王庙说明了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泥塑木雕的偶像尚且如此敬重,难怪活龙活现的布龙会在人们心目中有这样崇高的位置。
四、社会影响
奉化布龙虽然历史悠久,但同所有的优秀传统民间音乐舞蹈一样,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里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它的社会影响也就受到相对局限性。直到20世纪后期,奉化布龙才如鲛龙出海,丽日中天。大致表现在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社交活动、经贸活动、体育竞技等五个方面。
1.在民俗活动中开花结果
奉化布龙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她深深地扎根在人民
大众的土地上,取诸于民,用诸于社会,与中华民族一起在历史长河中淘沥消长,终于成了一颗人见人爱的明珠,活跃在东方大地上。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有她自身成长的生命源泉,那源泉就是民俗活动。如果说中华民族没有名目繁多的民俗信仰,没有五花八门的祭祀活动,则不会有东方巨龙,更不会有奉化布龙了。五千年文明史打造了一条东方巨龙,二千年民俗活动孕育出民族民间舞蹈奉化布龙,所以奉化布龙虽然也像迷信旧物一样经历了“不准出头”的人为抑制,但最终还是埋不住“心底春光往外透”,迎来了龙翔九天的好时光。
2.在竞技活动中崭露头角
民间舞蹈奉化布龙以技艺出众而名噪江浙一带,那是经过大型比赛打拼出来的。
第一次大比之年在1946年元宵灯节期间,奉化县大桥商会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举行“百龙大赛”,参加比赛的布龙有108条,地点在当时奉化县城最宽阔的县江两岸沙滩上。据当年参加这次比赛的莼湖茅峙村老年舞龙团老龙头手鲍华义,王信风(二人均76岁)及尚田夹岙村老舞龙手蒋阿松(82岁)回忆,那一天,两三百米长的沙滩都是布龙,舞台是临时搭的,可容纳两条布龙同台表演。先开会,后游行,整个奉化大桥人山人海,龙灯队在游行时要挤过人群吃力得很。当时奉化到处有龙灯,参加游行的龙队有好几百,流行路线从沙滩出发绕城区一圈约五公里,而当第一条布龙回到原地时还有许多布龙还在等待排队出发。参加这次比赛的龙舞条条技艺精湛,大家都想争第一,在游行时就大造声势,夹岙村龙队是最被看好的一支劲旅,大桥街(奉化县城)里有人组织一批拉拉队为他们助阵叫好,苕霅龙舞队则自己给自己打气。比赛分东西两批(奉化江为界,东边是大桥、周家、西坞、莼湖等地,西边是尚田、大堰、溪口、董村、夹岙等地)。比赛从下午1时开始到下午5时半结束。夹岙龙灯队的编号是第36号,正好与苕霅龙灯队对擂;茅峙龙灯队的对手是周家(奉化城区)龙灯队。苕霅龙与夹岙龙上台比赛真是双雄争霸,斗得风云变色,难解难分,夹岙龙灯队员服饰非常招眼:玄色毕几排纽上装,黄色包头上还有两朵小花,像小孩子戴的狗头帽,脚穿新八纽草鞋,裹绣有花边的X(万)字绑腿,腰扎红绿料鲛(绸带),还挂着一只侠客袋,真是八面威风。苕霅龙队在地上工夫比夹岙龙灯队好一些,夹岙龙灯队在板凳上滚布龙的技艺占了风,再加上台下有拉拉队不断为夹岙龙灯队叫好助威,苕霅龙舞队的人气指数大打折扣。结果苕霅龙舞没有争到第一,他们不服气,中途退场,到城里陈家弄蒋介石的红人俞济民俞济时兄弟老家,为他们的母亲专场表演,俞老太太看了高兴得很,对经办人说:“依我看,苕霅龙舞得最好。”由于有争议,比赛的结果没有当场宣布。可能那时的组织者——奉化县大桥商会缺乏举行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活动的经验,乱了套,也可能是组委会为了息事宁人只好来一个“暗箱操作”,总之,没有把评定的最后结果公诸于众,最终也没有公布获奖名单,只是事后把锦旗和奖牌送到获奖的龙灯队。由于时隔60年,当事人已经屈指可数,所有的实物也无从着落,于是在调查中出现了如下情况:苕霅龙舞队认为得了第一名,有“活龙活现”锦旗为证,新中国成立不久,该队又代表奉化布龙参加了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得了优秀奖,还受到中央首长的高度评价,可见苕霅龙舞队确有真本实力,1946年百龙大赛的第一名非苕霅莫属;夹岙龙舞队也认为得了第一名,不但有“活龙活现”锦旗,还有一块一重一斤多的金红色奖盾,蒋阿松(该龙队的锣鼓手)老人和建国初期任夹岙村村干部、现为夹岙村老年协会会长的项大伯还说,1955年代奉化布龙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最先接到通知的不是苕霅龙舞队而是夹岙龙舞队,由于夹岙舞龙队员大多外出谋生,召集不起来,所以才让掉了;周家龙舞队则认为第一名是他们,有一面绿色(也有说是黄色)的“活龙活现”锦旗为凭,而且有两位高手与苕霅舞龙高手们一起上北京参加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其中一位是当前奉化著名龙头手周永根的父亲周小如(已故),另一位周祥元(年事已高),现年78岁的周银桥回忆说,周小如舞龙技术最好,能在四块荷花石板上完成龙舞的全套动作。由此可见,周家舞龙队要在奉化首次百龙大赛中夺冠也理所当然;最近,撰稿人走访了莼湖镇茅峙村老年龙舞团,得悉这支龙舞队也参加了1946年的“百龙大赛”,得的是第三名,老舞龙手鲍华义当年还只有14岁,如今还是该村老年舞龙团的龙头手,他对奉化1946年举行的“百龙大赛”的场面记忆犹新。他说大赛颁发给第三名茅峙龙舞队一块一斤多重的银盾和一面红色的锦旗,那面锦旗在20世纪60年代初还被村长当作围腰布用过,而银盾不知去向,肯定是被“扫四旧”扫掉了(夹岙村也如是说)。据鲍华义所知,第一名是苕霅,第二名是夹岙。
由于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奉化百龙大赛的名次,笔者只能姑记其事,不能妄下结论。其实,名次并不重要,最大的意义还是参与,奉化能在经过八年水深火热的炙烤之后,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人们的心情有多么激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举行这样一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百龙大赛”,不但是龙舞史上了不起的大事,也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一大壮举!
奉化布龙参加第二次大比在1955年阳春3月, 文化部举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奉化布龙舞出宁波,舞进杭州,经过实力比拼,被选拔为进京会演的优秀节目,请京剧界的“活武松”盖叫天先生对奉化布龙进行指导,盖叫天给龙舞套路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演示了许多亮相和造型艺术,之后还说:“龙灯是浙江的,我十分喜欢,老实说,要我来做龙头手也舞不出你们的水平来。一个好的龙头手,需要有30年时间才磨练出来的。”
奉化布龙在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中一鸣惊人,获得优秀演出奖殊荣。在北京多次参加大型庆典活动,还在4月3日国务院举行庆祝“苏军解放匈牙利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进行表演,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贵宾都观看了这台节目。
这一年,东欧即将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舞蹈比赛,有关部门决定奉化布龙也参加。恰逢春耕和掘毛笋的大忙时节,农家正需劳动力,农民一年之间在于春,龙舞队员个个是家里的台柱子,家属急得心焦火燎,有的写鸡毛信到北京催促回家,队员们进退两难,向组织者告以实情,最后决定由奉化龙舞队把技术传授给中国青年艺术团,舞龙手们给青年艺术团小伙子们做了半个多月教练。后来听说这个节目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舞蹈比赛中得了个三等奖,陈世雄等舞龙人大跌眼镜,说如果让奉化原班人马出国,奖项一定会更高。奖项高低并不重要,奉化布龙的影响之巨大是永恒的,在二年以后,即1957年8月7日的“宁波大众”报上刊登了一则来自莫斯科的新华社消息,标题是:“哄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中国舞龙绝技”,谓中国布龙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舞台上飞腾翻滚,“把这里观众的情绪引到了一个顶峰”,“他们以十分钟的不停的掌声和喝采声伴随着舞台上中国金龙的飞舞”。

1955年5月,奉化布龙舞蹈节目参加浙江省群众音乐舞蹈优秀节目巡回演出3个月,还应邀到上海南京等地表演,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1988年春,苕霅舞龙队在宁波市举办的舞龙大赛中荣获“一品龙”;同年3月参加浙江省“华星杯”舞龙大赛获特别奖; 9月,这支布龙参加北京举办的国际旅游年全国龙舞大赛获二等奖;
1997年,周家龙舞队代表奉化布龙参加全国龙舞艺术节,荣获最佳奖和“玉玺杯”双奖;
周家布龙于1997年9月参加全国万里长廊现场会比赛获金奖;10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丰收之歌”文艺晚会,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扬;
1999年参加国际友好城市展览会,周家奉化布龙与17个国际文艺团队同台竞技,获得浙江省省委和文化厅颁发的特别奖;同年12月,应邀参加“喜迎新世纪百龙大赛”获得银奖,并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澳门回归联欢晚会”;
2002年5月,在宁波市举行的农民艺术节上,周家奉化布龙又以其大胆创新,技艺精湛荣获唯一的创新大奖。
奉化布龙名声雀起,外地来奉化学艺延师的络绎不绝,主要有上海、江西、贵州以及浙江省内的一些文化艺术团体和学校。由奉化名师悉心传授的舞龙队如今已经羽翼渐丰,崭露头角,如黄岩武术学校舞龙队已经两次出访日本;浙江金华浦江的九节龙还舞到西欧国家;上海浦东山林文化站的龙文化热潮波及全球。
3.在文化活动中不断升华
随着布龙艺术的推广普及,奉化布龙也面临着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奉化市文体局于2002年组织人力物力,委派缪宏宇同志协同岳林街道周家龙舞队龙头手周永根,在对布龙的制作、舞技、包装等方面进行了了大胆的创新。经过半年多努力,制作出两条龙身长68米、龙塔直径40公分、龙杆高2米的27节巨形布龙。这条巨龙外形鳞光闪闪,气吞山河,雄伟壮观,但是要舞动起来并且不失奉化布龙“龙飞人也舞,人紧龙亦圆”的“活龙活现”艺术特色,却是千难万难,周、缪二人不畏艰难不怕困苦,废寝忘食,对龙舞的原有动作进行了巧妙的调整,与54位舞龙人一起边实践边修正,化了二个多月时间,才使两条庞然大物在舞龙人的身手里灵动自如,得心应手。同时,还对龙舞节目的基本套路进行适当调整,使龙舞在表演中更集中、更典型、更有层次感。整个节目分三章,第一章“引珠”——双龙寻找在茫茫大海里的龙珠,找到后欣喜若狂,龙珠引龙上场;第二章“戏珠”——双龙戏珠,漫妙无比;第三章“抢珠”——龙珠太可爱,双龙都想居为己有,于是高潮迭起,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在舞龙人的服饰上也加以舞美化,由原来的单元型改为多元型,即从与龙衣颜色相似相同改为相间,上衣为蓝色,裤子为白色,鞋子为蓝白相间,象征巨龙在蓝天白云间遨游,山海连接处翻腾。
这两条巨型布龙于2002年5月23日在宁波首届农民艺术节上闪亮登台之后,不但轰动了全场观众,获得雷鸣般的、持久不息的掌声,还惊动了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立即派出记者和摄制组到现场采访拍摄。央视对这个节目重视有加,在9月26日、27日连续播放三次,每次15分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同年10月25日、26日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节目中连续向全世界直播,每次播出时间30分钟。两个节目的关键词是“华夏第一龙”!

4.在经贸和交际活动中传播文化
奉化布龙除了参加国内许多重大庆典活动,还积极参加一些外交经贸活动。浙江省文化厅把《华夏第一龙》制作了VCD作为文化礼品赠送给所有在华使馆。有关部门在举办国际性经贸活动时,邀请奉化布龙为客人表演献艺,如2002年浙江省国际际经贸洽谈会、宁波市国际服装节、浙江省西湖国际博览会、国际旅游年、春节文艺晚会、少儿文艺节目专题、中日儿童联欢晚会等等,都有奉化布龙的精彩表演并获得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各大媒体盛赞:“奉化布龙舞天下”!
5.在文体活动中传承发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仰活动中娱乐主体的增长,大多农村龙舞队已不屑借布龙拜年贺岁之名去串乡过村打秋风赚取一点“外快”(小费),只是闭门家中坐,等待邀请人,人们要看到活龙活现的布龙舞蹈,只能在大型庆典活动或盛大的文艺晚会上。奉化布龙的活动余地在逐步缩小,舞龙队伍在渐渐减少,舞龙手有青黄不接之虑。
正当人们担心布龙艺术行将消亡之际,突然柳暗花明,奉化校园里出现了矫健的小小舞龙队,1988年(比1995年中国成立龙狮协会提前7年),奉化龙舞之乡尚田镇苕霅小学办起了舞龙队,小队员们目睹父辈生龙活虎的舞龙技巧,早已跃跃欲试,一旦握住龙棒,个个爱不释手。该校于2004年併入尚田镇完全小学,培养小小舞龙人也成了这所颇上规模学校的固定课目。小舞龙队的创建兼负责人王飞国老师对撰稿人介绍:学校有两条小龙,一男孩龙,另一女孩龙,每星期学练一个下午。自成立以来,小舞龙队已经参加过好几十次社会活动。
与此同时,奉化境内有龙舞传承条件的学校也纷纷开办“龙舞兴趣班”,如苕霅村附近的楼岩小学、“中华第一龙”的故乡奉化市大桥镇(现为岳林街道)周家小学、城东小学等都有小小舞龙队,技艺均同出一辙,不相上下。
更堪欣慰的是由于小学里的人才输送,在中学里继承布龙艺术也蔚然成风。奉化第一所有外资融入的最高学府奉港中学首当其冲,该校高级体育教师王基民不但创建了中学生舞龙队,还在学术研究上作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论证中国舞龙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强调龙舞艺术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呼吁校园“潜能宜发,潜龙当舞”,他精心编制了普通中学构建“五龙”一体化教育模式、把舞龙活动列入正规课目的可行性报告。如今奉港中学的舞龙活动已经列上课程表,每学期50节课时。
6.在体育竞技中焕发青春
体育界开创出龙舞竞技项目规定动作,是以奉化布龙基本动作套路为依据作出的。1992年国家体委组织舞龙技术专家、学者拟定的《全国舞龙竞赛规则》安照奉化布龙9节龙的格局及基本套路拟定。例如:龙队人数不能超过16人,龙身呈封闭式圆筒形,长不得少于18米,直径为33厘米等;第二套规定套路设计的22个技术动作都可以在奉化布龙基本套路中找到契合点。在1-3届农民运动会上,龙舞作为表演项目精彩亮相,第四届农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三块金牌(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全能);第五届全国农运会设六块金牌(规定套路、自选套路、抽签舞龙、竞速舞龙、障碍舞龙、全能)。从此,奉化布龙这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焕发出勃勃生机,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毕竟奉化布龙渊源深厚,奉港中学龙舞队在全国第四届农民体育运动会上囊刮了所有的龙舞比赛项目金牌!2007年5月,在浙江省举办的“体彩杯”舞龙大赛中也一举夺冠。
王基明老师的观点是:
“千百年来,象征着喜庆欢乐祥和的舞龙运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投入到舞龙运动的行列之中。以龙为媒,以龙会友,以龙促贸,使古老而现代的竞技舞龙成为一道亮丽的独特体育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