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的龙文化

2012年02月20日 海门日报  

 

南宝斋主

余东老街以“凤”冠名,却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从屋脊两端的 “孵鸡”到民间工艺中的青描绘、刻纸;从即席唱和的“说令” 、说“利市”到“跳财神 ”、“放施食”时的民间舞蹈;从重阳糕上一面面小旗、过年贴的“门对”到出“庙会”时声威赫赫的仪仗队;无不带上“龙”的印记,龙的风采,龙的神韵。

“孵鸡”,崇明方言叫“伏鸡”,是屋脊两端的装饰构筑,因尾端翘起,如蹲伏的鸡而得名。因此常见的“孵鸡”都是以鸡、凤等禽类为造型。余东老街民宅屋脊两头装饰的却多是龙头,可能在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凤城青描绘流传于通东一带,主要内容以生肖、脸谱、门神、紫薇中堂为主。凤城青描绘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神奇瑰丽的色彩、纯真质朴的艺术境界,焕发出现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光彩。擅长手艺的凤城人以精雕细刻而享誉四方。凤城人酷爱作画,耕作之余、闲暇之时,往往是放下锄头、镰刀便拿起画笔涂抹。余东手工刻纸源远流长,在通东一带广泛流传,具有浓郁的盐业文化气息。余东手工刻纸最初用于彩灯、门窗,以及喜庆时作为装饰欣赏之用,后来随着刻纸艺术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发展到用作镜框挂屏和装裱条幅。余东手工刻纸主要制作器具就是一把刻刀和一个蜡盘,那些民间刻纸艺人凭着这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艺术作品。凤城青描绘和手工刻纸也多以“龙”为题材。

“说令”是通东民间在喜庆中常见的一种“喜话”,是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依据秦汉时的“即席唱和”说令进化来的,这是通东先人按自身条件和本地风俗的一种十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庆贺游戏,具有通东特色。它既不同于“酒令”,也有别于《红楼梦》中所说的那种“辞令”,更不像“攉拳行令”中那样声嘶力竭,一桌闹得满堂不安宁,而是文静、典雅、热忱、欢悦,充满洋洋喜气。一人说,众人拥,二人对说,满堂俱乐。“说令”视喜庆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叨陪鲤对”“喜托龙门”(龙门,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黄河流经龙门山时,从山中开出一道通路,状似门阙,称为龙门。民间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则化为龙)“龙凤呈祥”。

“利市”在《辞海》条目中解释为“买卖所得的利润”。可在余东一带却是特有的传统文化。早在尉迟后裔避难于余庆时,因缺乏当年在京时那样欢乐喜庆的场景,遂将宫廷中所见闻的曲牌改成哼唱形式,将它作为一种娱乐,既可一人独唱,也可对唱,人多齐唱亦可,台上唱、台下和也行。群而乐之,皆大欢喜,流传至今。日常有一二个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或三四个游乡荡村寻找结婚、建房、寿诞等喜庆活动的主家,他们见了便手执和气匾(一种竹制品与古代针线匾同,但区别在于它是彩色的)一脚跨进就“我脚踏你家金砖地……”地唱了起来。所唱的语句一般以七字句为主,也有五字句或多字句;四句头起腔,八句头收腔,更有长段几十句的都有。此时,左右邻居的大人小孩,甚至七老八十的都赶来听唱,听到不煞念时还可点唱“红娘子”、“喜种田”、“孟姜女过关”、“十里亭”及“十二月花名”和“廿四节气”……别看这些艺人大都是文盲,可他们能见什么唱什么,不但能借古喻今,而且能以今胜古张口就来,唱得主家心花怒放,喜气洋洋。平日再吝啬的,此时也连忙掏钱,在“成成双,喜连连,你家楼房亮堂堂,寿比彭祖还要长,合家老少多安康,来年大发,家中还添状元郎”的吉言中继续大方地再给钱赏赐。通东的婚嫁习俗,有一系列严格而又繁复的礼仪规章制度,其中的“说利市”、“说贺房令”是极具个性的礼仪形式,至今仍在流行。

“放施食”起源于道教仪式,后演变为通东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放施食”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的“变衣”、“跑五方”不失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直到现在,它依然在通东民间流行。其中“变衣”所变之衣,十有八九带有“龙”纹;“跑五方”的套路中就有龙门阵在。

通东的重阳旗是斜三角彩色的,一般有大红、紫红、玫瑰红、深绿、浅绿、桔黄、金黄以及草绿、浅蓝等色纸剪成。它的剪法是先在上面剪一条横飘带,然后按纸质厚薄而折几层剪成有古钱(青铜钱式)、双鱼、花、草、圆、方三角等各种各样品种与形状。而余东李福兴号的彩旗与众不同,他家的重阳旗是以“十二生肖”出现的。这样,在重阳那天,一家有几个人都按属相买糕要旗,尤其是儿童们早上重阳糕吃好,必定要把自己的属相旗带到学校去,同学之间一比较,属相旗占了上风。于是,第二年许多学生的家长都涌到李福兴号去了,因为当时还有“吃了重阳糕消灾”的传说,认为吃了自己的属相就为自己消了灾。“龙”当然也在被吃之列。

余东历古以来有张贴春联的习俗,余东的春联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余东人把春联叫做“过年门对”,主要包括“大门对”、“堂门对”、“房门对”、“厨房对”、“角门对”、“灶君对”、“佛龛对”和“横批”或“横眉”及“斗方”(正菱形块式)等,而且张贴时也不叫“贴春联”,而是叫“展对”,因为“春联”贴了一为展示春节的热闹气氛,二是让其他人参与共同欣赏春联的内容和书法,三是为了显示自家的身份与价值,如“海为龙世界”“龙腾盛世”等。

各行各业也有各自的愿景,如书店展对:广搜百代遗编,迹追虎观; 嘉惠四方来学,价重龙门。珠宝店展对: 海市云深,蚊人衔宝; 蓝田玉暖,龙女量珠。竹刻店; 技擅雕龙,是君子器; 功成刻鹄,有高人风。 医家:金匾秘书藏万卷, 龙宫禁方有卅篇。面食店: 白雪纷坛磨雀麦, 黄龙变幻化龙须。纸墨店:名山藏麝友, 雅座揖龙宾。茶叶店: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清代至民国初年,每年中都要举行数次庙会,俗称“出会”,也叫迎神赛会。庙会的日期按规定,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出会,五月十三“关帝菩萨”出会,五月十八、九月十六“都天会”,八月中秋的 “猜盘谜”,十月初一或十五“城隍菩萨”出会,还有“猛将会”、“娘娘会”等,其他如元帅会、观音会等,其中“都天会”的规模最大。庙会非常隆重,先将寺庙里供奉的菩萨用轿子抬出,前后有各式仪仗队迎送。有撑花伞的、捕盾牌的、提灯笼的,还有踩高跷、跳狮子舞的,前呼后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菩萨“出巡”途中,有些人摆香案跪拜,许多善男信女,穿红戴绿,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以“龙”领头,即舞龙灯开道。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节日来历与龙无关,但节日的庆祝则非有龙不可。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清人有《龙灯斗》一诗,记元宵夜舞龙灯盛况:“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通东民俗地域特色明显,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海门社会生活的信息和古代海门的民间文化特征,由于沧桑变迁和人口流动,通东民俗又融合了江南、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各地的文化元素。通东民俗有其特定的地域性、群体性、社会性和模式性,比沙地民俗丰富多彩、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