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祭龙母 千载承美德

2008-4-15 江门日报  

 

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联合报道组一行来到了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宁静、古朴是龙母祖庙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而挺秀的石牌楼,与之隔着广场遥遥相对的便是龙母祖庙的主体建筑。蓦然回首,我们才发现龙母祖庙前就是滔滔西江水,这里三江汇流,河面波浪不惊,顾盼有情。龙母历史讲师霍叔见到我们,握住我们的手,第一句话就是:“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五龙吐珠之地,龙母墓后就是五龙山。”

霍叔已年过五旬,可依旧声音洪亮,一口粤语字正腔圆。我们就这样随霍叔一起走进龙母祖庙。

  古坛仅存 万民朝圣

龙母祖庙比记者想象中的要古老一些,静谧一些。在龙母祖庙的山门上,悬挂着一个“古坛仅存”的牌匾,那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龙庆忠教授所书。

德庆龙母祖庙究竟始建于什么年代,现在已无法查考,但从唐代以后,史书杂说、碑记庙志,斑斑可考,说明龙母祖庙可以被列为全国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据庙志记载,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祖庙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进行大修,集中了两广能工巧匠和技艺大师,历时7年才大功告成。它的石雕、砖雕、木雕及陶塑堪称一绝,庙里还有丰富精美的壁画,也为岭南各祠堂之冠,因此,当年龙庆忠教授来这里考察后,挥笔写下了“古坛仅存”4个字,将其与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并列为岭南古建筑的3颗明珠。

传说中的龙母祖庙不是这么安静的。

“要排好长队才能进到殿中拜一拜龙母,有时根本不可能排进去。”一位老江门说。

“还没等拜龙母,仅仅是香烟就已经熏得我的眼睛睁不开了。”一位朋友说。

整个西江流域,不管是水上人家还是陆上住户,绝大多数都信奉龙母,认为她不但掌管水患,更主宰着整个人间的福祸。霍叔介绍说,每年来参拜龙母的人数超过100万,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八龙母诞8天间参拜的人数超过40万,高峰期平均一天有5万信众参拜,而我们去的当天之所以略显安静,是因为“不逢其时”,再加上雨水绵绵的缘故。

  慈母孝龙

  传统美德

清代秦世科在《重建龙母庙序》一文中说:“有龙母庙……膺封十数朝,享祀二千载。”由此看来,对龙母庙的祭祀已有两千余年,可谓历史悠久。那么,人们为何要祭祀龙母呢?记者一边暗诵龙母祖庙中的对联,一边深思。

龙母祖庙内东裕堂的一道对联发人深省:“孝庙著声灵,果是感人怀母德;慈陵在心目,并非迷我信神权。”

广西学者蒋明智认为,龙母之所以受到后人崇敬,首先是有德于民,她养育了五龙子,平息了水患,具有预知祸福的本领;其次是有功于国,封建国家为了维护统一,把她搬出来,以神化帝国的统治,所以自西汉高祖至清光绪两千多年,帝皇为龙母敕封神号达9次之多,如今她的封典神符多达38个字:“程溪水妥永宁永济夫人灵济崇福圣妃护国通天惠济显法昭显溥祐广荫龙母娘娘水府元君”。

从祖庙中层出不绝有关“母仪龙德”的对联中,记者分明感受到龙母传说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敏感的神经,那就是孝道观念。在传说中,当龙子远离家门时,龙母老死家中,这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所以龙子要赶着回家奔丧,他们一路上哭哭啼啼,带来狂风暴雨,正是痛苦心情的流露。所以龙子萦浪转沙以移墓,每到忌日给亲人扫墓,是符合传统礼制的孝道行为,也是龙母传说最感人之处。龙母传说体现出的这种孝道观念,与中华民族对孝的宗教般的情怀,可谓一脉相承。传说一旦与人们的心理定势相契合,它播及四方的魅力就无法阻挡。

  由人到神

  由神到人

龙母祖庙内的对联、建筑、塑像透着浓浓的家常味、世俗味。一进祖庙大门,右侧是龙母养父梁三公的塑像,左侧是民间传说中和龙母斗法的赖布衣的塑像;在祖庙的最后一进,有龙母的梳妆楼,据说是龙母及其姐妹梳妆寝息之所;殿脊上的陶塑取材自《八仙过海》、《水浒传》、《瓦岗寨》,热热闹闹,透着传统的民间审美情趣;东裕堂前有龙母墓,墓前有墓碑一座,上有“秦龙母墓”题刻,是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龙母墓时所竖石碑原件。龙母庙内甚至还有观音池,供奉着观音造像。

难怪有记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龙母是神还是人?”这个问题不是此次报道组成员提出,而是一位美国记者几年前来龙母祖庙采访时向霍叔提出的。霍叔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双目圆睁,斩钉截铁地说:“我回答他,龙母是人不是神。”也许西江流域的百姓都这么认为:“龙母有姓氏,有家乡,有养父,何时生何时死都很清楚,她怎么不是人呢?”

在龙母墓旁,霍叔以一种宠溺的口吻说起五条龙子,就像说起自己看着长大的邻家孩子:“这五条龙每年五月初八龙母诞时都要回来看龙母,但1997年没有回来。我当时非常奇怪,2000多年来,每到龙母诞时都会刮风下雨,为什么这一年它们没有回来呢?一直到7月1日香港下了大雨,我才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几条龙是去庆祝香港回归了!”

由人而神,虽神仍人,这是西江人龙母信仰中特殊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传奇故事,龙母一直是西江流域公认的完美形象,甚至影响了岭南、西南、港澳而至东南亚,形成了独有的西江龙母文化。

  □ 相关背景

  龙母信仰代表江河文化

宗教信仰在西江文化带表现得非常全面与丰富,并且颇具开创性,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我们中国人的宗教文化本来就很不发达,在岭南的体现更是比较分散,因为百越族包含多个民族,各有各的信仰。广府文化也是一种“杂交”文化,因此这里既有全国性的宗教信仰,也有本地性带宗教色彩的文化信仰,如德庆有龙母庙,代表的是一种江河文化,是一种江河的神;西江带还有妈祖庙,代表海神、海洋文化;有六祖禅宗,还有天主教、道教、儒教等。

——黄伟宗(中山大学教授,“西江历史文化之旅”总顾问)

  岭南人也是正宗龙的传人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们认为龙母是秦代生活在西江上游的一个庞大的龙族团支系的领袖,她带领族人从广西到广东寻找栖息地,落籍德庆悦城,为当地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传说中没说及龙母有丈夫,只有文献提到她有个养父,但人们崇拜的并不是这位“龙公”,而是龙母,这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表现。

龙母的许多圣迹,铸造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偶像,成为中华龙文化的一个侧影。中华龙族团是一个庞大的族团,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江流域都有她的支系,龙母就是西江龙族团的首领。龙母信仰说明,岭南人不是“南蛮子”,也是正宗的龙的传人。龙母信仰从图腾崇拜衍为宗族崇拜,西江人称拜龙母为“探阿嬷”正说明了这一点。正是这一独特的理念,使她具有永恒的魅力,无声地呼唤着众多的龙子龙孙前来朝拜,那是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情结,因此,它不但纳入国家祀典,还得到民众的拥戴,世代流传。

——叶春生(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龙母传说:以龙为子 泽被万民

据《龙母庙志》所载,龙母姓温,生于楚怀王辛未年(公元前290年),卒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80岁。传说龙母是坐着木盆从西江上游漂流而下的弃婴,被德庆悦城打鱼人梁三收养。长到十几岁时,她在西江河边拾到一条巨龙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她以龙为子,精心养育五龙成才,与龙子一起造福于民,因而被百姓称为龙母。龙母本事非凡,能耕能织,能渔能牧,能医能护,长期致力于整治水患,惩恶扬善,并乐善好施,普济苍生。五龙子感怀母恩,也辅助龙母广播恩泽。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国,秦始皇特地派出使者,带着白玉黄金来到悦城召龙母入宫,岂料遭到拒绝。使者强行挟持龙母上船回京,刚到桂林,就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船队被迫停航。次日早上,使者发现龙母乘坐的木船不知去向。原来,五龙子闻讯追来,已把龙母接回悦城。这样先后四次,使者只好停止行动,回京禀报,秦始皇为他们母子情深感动,下诏敕封温媪为“秦龙母”。

龙母在一个八月十五死去,乡亲们把她葬在悦河东岸。一天晚上,风雨大作,龙母坟连同四周草木均移至悦河西岸,原来是五龙子涌沙为坟,把龙母墓迁到她平日放牛常坐的珠山上,还化为五个秀才,在墓旁守灵三年之久。

史学家认为,龙母应该是西江流域百越族中的一位女首领,而五龙子则代表着她统辖的五个氏族。

  文/“西江历史文化之旅”联合报道组 《江门日报》记者 王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