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龙习俗

庞进 2005年12月1日  

 

龙是雨水之神,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但是,龙对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有时自觉、及时,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有时就不自觉、不及时,背离老百姓的意愿:要雨时不雨,该晴时不晴;旱时井干泉涸,涝时江河滥溢。而且,龙和龙之间也有差别:有的龙很讲职业道德,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龙就疏懈、懒惰、玩忽职守。于是,就需要祈祷和祭祀,对那些尽职尽责的龙予以敬拜、表彰、鼓励和慰问,对那些失职渎职的龙予以提醒、督促、奉承、贿赂,甚至惩示,这样,便形成了祈祷龙神的种种习俗。

前边谈到过,商代曾流行一种是用来求雨的龙形玉“珑”,其求法,大概离不了献祭、礼拜、巫师作法之类。甲骨卜辞中的“作龙于田”,当是一种“造龙求雨法”:用泥土沙石等材料做一条龙在田里,籍此以求雨。这种方法,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曾有介绍,如《大荒东经》言“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今之土龙本此”;《淮南子·地形训》言“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

这种造龙求雨法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春旱求雨……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向,其间相去八尺……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其间相去七尺……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其间相去五尺……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向,相去九尺……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向,其间相去六尺。”这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西汉时期“造龙求雨”的描述,其场面是相当壮观的。当然,不会是仅仅将这些各种肤色的龙造出来摆在那里让人看,还要伴之以筑四通之坛,放置水蛤蟆、敬进清酒膊脯、祭生鱼、燔献雄鸡公猪、埋死人骨,以及祝斋、跪陈、礼拜,穿和龙同色的衣服翩翩起舞,甚至在求雨日令夫妇偶处交合,等等。

山东沂水县韩家曲曾出土一块半圆形的汉代画像石。石上雕刻的“祷龙祈雨图”可以为我们想象和理解“造龙求雨法”提供帮助:画像顶部横伸一条弧形的双头龙,龙头向下张开作喷雨状,下面有长跪之人头顶盆皿接雨。龙下有凤鸟、羽人、芝草和巫师作乐的图案。

雩祭,是古代求雨的又一种方式。从史载来看,至晚在两周时期就有了雩祭。《左传·桓公五年》中有“启蛰而郊,龙见而雩”的话,这里的“龙”,大概指的是龙星,即东方苍龙。全句意思是,每到初春时节,看到苍龙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都要由“官方”出面,举行求雨的祭礼。《论语·先进》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话,王充解释“浴乎沂”是“涉沂水”,“像龙从水中出”。可见,所谓“舞雩”也是同龙相关的。

到了隋代及隋以后,“龙见而雩”和造龙求雨法依然被延用。《文献通考·郊社》载:“隋制雩坛,国南十三里,启夏门外道左,高一丈,周二十丈。孟夏见龙则雩。……初请后二旬不雨者,即徙市,禁屠,皇帝御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或露台听政,百官断伞、扇,令家人造土龙。雨澍,则命有司报州县。”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雩祭多由官方置办,造土龙多是民间行为,二者目的一致,因此常常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唐、五代、宋时还流行“投龙法”和“画龙求雨法”。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曾举行“投龙”典礼,即以铜版刊刻祈福祈雨的告文,投入山洞或江湖。五代时,吴越国王钱谬曾下令在“洞府名山遍投龙简”,以祈求“风雨顺时军民乐业”。另据《明室杂录》载,开元年间,关中大旱,唐玄宗即于龙池新造一殿,令少府监冯绍正,在殿四壁各画一龙。绍正先在西边壁上画素龙一条,“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画到一半,便有风云随笔而生。玄宗及众官员站在壁下观看,见龙的鳞甲都是湿的。色彩未上完,就有白气从殿庑间逸出,入于阶前池中,于是波涛汹涌,雷电随起。一条白龙从池中扶摇而上,俄倾阴云密布,风雨暴作。不到一日,“甘露遍于畿内”。宋时,曾有人将三国时吴国画师曹不兴所画的龙取出来置于水上,不久便“蓄水成雾,累日滂沛”。画龙求雨法还被宋代官方镂刻在木板上颂布于众,简要述之,即:选择潭洞湖湫林木深邃之所,在庚辛、壬癸日,由刺史、县令率领耆老乡贤斋洁一番,以酒脯告社,筑方坛三级,坛上植竹枝,张画龙。其图以缣素上画黑鱼左顾,周围画天鼋十星,中间画白龙吐黑云,下画水波,有龟左顾并吐黑气如线。龙形饰以金银朱丹。又设皂幡,刎鹅颈取血置盘中,用杨枝洒水龙上。待雨下足以后,奉献以公猪,取画龙投水中。

属于造龙求雨法范围的,还有四川的“耍水龙”:头戴柳圈,上身赤裸,折杨柳枝扎为龙形,执手中,沿街沿巷而舞。另有人在前面鸣锣,家家备水泼淋。北京、天津的“小孩求雨”:家贴龙王马神于门,瓷瓶插柳枝挂门之旁;长板一条,上塑泥龙,粘以贝壳为龙鳞,由小孩们扛着上街游行。口中喊唱着“青龙头,白虎尾,小儿求雨天欢喜。麦子麦子焦黄,起动起动龙王,大下小下,初一到十八,摩诃萨。”“滑沥滑沥滑头咧,家家小孩求雨咧。”“老天爷,别下咧,滑沥滑沥下大咧。大雨下到开洼地,小雨下到菜畦里。”等儿歌。

除上述外,祷龙祈雨的习俗还有许多。如投虎头骨求雨,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载:“南中旱,即以长绳系虎头骨,投有龙处。入水,即数人牵制不定。俄倾,云起潭中,雨亦随降。”苏轼的诗作《起伏龙行》就生动地描述了这种习俗:“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上倚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召神禹。迩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喑不吐。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飞作雨。嗟吾岂乐闻两难,有事径须烦一怒。”显然,此法是以“龙虎斗”的方式刺激神龙以求雨。

另一种方式是投秽草脏物毒呛鱼类激怒龙神以求水祈雨。《水经注》载,某地有石穴一孔,清泉泠泠,泉下潜藏着神龙。每遇大旱,村民们便将枯叶秽草一古脑地扔进穴中。于是,神龙被激怒,“须臾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又载,丹水下游,积水成渊,渊里藏着一条神龙。每遇天旱,村人便将有毒的芮草从渊的上游投下去,游鱼碰着芮草,多被毒死。于是,“龙怒,当时大雨”。这个方式在广东翁源地区被称作“打龙潭”或“打大河”。打龙潭是把煤炭倒入龙潭,使鱼类受呛浮上水面,人们便呐喊着加以捕捉。藏在水底的龙受不了嘈杂的噪音和污水的侵染,就会降下大雨,借以驱噪和清污。打大河和打龙潭类似,稍不同的是让鱼类受苦后游向大海向龙王报告,龙王为了救自己的属类而降下大雨。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咒龙兴雨”命名。《抱朴子》载,外国有方士能发神咒,每临江河水域,禹步吹气,龙即浮出。初出时长达十余丈,方士一吹龙身一缩,以至于缩至数寸,可以放入壶中养起来。一旦遇到旱灾,发壶出龙,放入江河水域,再行禹步吹气,龙瞬间长数十丈,一会儿便四野雨足。《宣室志》载,唐代宗时关中大旱,天竺僧人不空三藏用尺余长的桦木皮做了一条小龙,以香水喷洒龙身,念动咒语,让人将龙放入曲江。小龙入水,马上成活,摇鬣振鳞,跃出水面。一会儿便身长数丈,像一条白练腾起于云天,于是阴气凝聚,暴雨骤降。

随着佛教的传入,“龙王”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接纳。于是,华夏大地,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了司理雨水的龙王,和大大小小的龙王庙,祈祷龙王的习俗也随之产生,且流布广远,传承至今。祷龙祈雨的形式各地大同小异。在江南农村,大多按“请龙”、“晒龙”、“送龙”的程式进行。

“请龙”前全村人要洗澡净身,戒食荤腥,扫净街面,除了已婚女子,留在村中的人都要手持清香,提前到村口跪接龙队。请龙队伍人员众多,有专司念“催神咒”的道士,有挑祭品者、抬“龙庭”者棗龙庭内置放“圣水瓶”,还有护龙队、分铳队、龙刀队、长矛队等。族长率领着这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龙潭边,献祭、焚香、叩头礼拜,恳请神龙出潭。真龙当然不会有,有的只是龙的模糊集合对象棗泥鳅、黄鳝、乌龟、小鱼等,得一条即可。然后将此“龙”请入圣水瓶,放入龙庭,许一番见雨后便演戏酬谢的愿。返回的路上,遇戴草帽者,令其摘掉;遇车水灌溉者,令其将水桶扔到一边。进村后,举行隆重的迎神仪式,然后将龙安放在本村的龙王庙供奉。翌日,族长率人抬着龙到旱情最重的农田里巡视。回来后,免不了还要烧香、叩头、献供、祈祷再三。

请来龙王后,如果十天半月仍然不下雨,村民们就要把龙王抬到太阳底下曝晒,称作“晒龙王”。担当此角色者,多是两位家贫胆大者,这样的人不怕龙王报复 。他们手提木棍,气势汹汹地来到庙里,一边大骂龙王没良心,一边将圣水瓶端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过一阵儿,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的族长就会走来,说怎么不见圣水瓶了?你们胆敢对龙王如此不敬?将两人“臭骂”一顿后,又重新将龙王请回庙中,继续供祭。晒龙王的方法各地不一,有的地方一直要晒到天下雨时为止。事后,那两位承担晒龙王的村民可以获得将两亩租田白种一年,或其它相应的什么报酬。

请龙、晒龙之后,不管何时下雨,都认为是龙王的功劳,都要为其庆功,演戏酬谢,这个仪式称作“送龙”或“行龙会”。龙王戏一般要演三天三夜,如果还有人畜平安、驱虫祛病的祈求,就再加演三天三夜。戏演完后送龙王回宫。依然由族长领头,龙灯队、长号队、铙手队入庙,免不了要焚香叩谢一番。然后由族长将圣水瓶放入龙庭,这时炮响铳鸣,锣鼓咚咚,长号呜呜,龙灯队欢然起舞。行龙的队伍人多势众,由龙王报铳队、舞龙队、水族队、舞船队、高跷队、虎头押牌、八面旗锣、八面龙锣、九莲灯、龙旗、彩旗、大令旗、小乐班、大头和尚、龙庭、抬阁、航船鼓架等组成,先绕村庄一周,村民倾家出门欢送,然后上路。所过之村,村口皆有供桌迎送,该村族长亦率其村民向龙王叩头上香。行到龙潭边,族长亲自将圣水瓶由龙庭里请出,摆上供桌,燃香、明烛、叩拜、念欢送词,末了,将龙王放归龙潭。

西北黄土高原的“抬龙王”也很有特色棗电影《黄土地》里曾有表现。其活动一般由村中有名望的长者出面组织,聚合数十人到数千人不等。抬龙王前,先要到龙王庙里去抽签问卦。进庙后,长者跪下,大家也都跪下。所谓的“卦”,是一根八面体的小木棒,称作“八卦”。上面写着“三日雨足”、“行人早回”、“人心不诚”、“五谷丰登”、“走拾雨旺”、“口愿不明”、“风调雨顺”等条目。长者祈祷一番后,将卦滚下去。待卦停住,如果卦面上是“走拾雨旺”四字,长者就大叫一声:“龙王愿意出山喽棗!”祈雨队伍便立刻形成,阴阳师抱起了葫芦状的圣水瓶,众人抬起了轿式龙王楼。这龙王楼用木头做成,里面供着龙王的神像或牌位。长者一声呐喊:“马脚们,跟着龙王走哇!”头戴用柳条编织的“雨圈”的马脚们就抬起了龙王楼。行走的路线没有规则,忽上忽下,左颠右撞。到河边后,龙王楼在原地转圈,阴阳师将绣有青龙白云的祈雨旗披在身上,将圣水瓶放入水中,看瓶子是否一下子能灌满。如果未满,领队的长者就得再行三拜六叩,再问卦。卦面若是“口愿不明”,长者就说:“卦是好卦,草木之人,不解八卦……”若是“人心不诚”,长者就说:“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公,山里山高路不平,河里鱼多水不清……”一边说,一边让阴阳师再用圣水瓶祈水。如果还是祈不上水,长者就率领大家跪下来,面对苍天大声喊唱。他唱一句“龙神老爷早下哟!”大家接唱一句“清风细雨救山民!”一遍一遍地唱,直到圣水瓶祈满了水,这才由阴阳师紧紧地抱着,朝村里地里跑。众人紧跟在后面,大家都不愿意将辛辛苦苦祈来的水丢撒在路上。据说经过这样一番虔诚的祈求,龙神老爷就会大发慈悲,降下救命的雨水。

在沿海地区,祷龙的目的一般不是为了求雨,而是为了渔业丰收,海事平安。如浙江舟山群岛各小岛每当汛期结束时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海祭,俗称“谢龙王”。供品有猪头、黄鱼鲞、糖、盐、鸡、鸭、水果等,丰年倍增,歉年略减,有时虽然减产,但只要海事平安,也认为是龙王保佑的结果,供品也很丰富。供品一般摆放在船头,由船主或船老大主祭,内容有焚香、敬酒、叩拜、念祷词等等。有时还从大陆请来戏班,在海滩上搭起台子,连唱几天,以谢龙神。

(选自庞进《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电话:029-81017295   电子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