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西安晚报记者职茵问

www.loongfeng.org  2012年11月22日

 

1.请庞老师讲讲是如何进入报社的。还有您在报社工作数十年,与报社之间的情缘最难忘的故事。

我的第一篇随笔就发表于1981年3月5的西安晚报副刊上,责任编辑是西安晚报副刊的创办人之一金江寒先生。当时我还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之后,我成了西安晚报的作者,那几年,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两个月,我的名字就会在西安晚报副刊上出现。我的文稿,有通过邮局寄的,也有由南郊校园骑着自行车送到四府街报社文艺部的。金江寒先生、赵洪先生、米曦亭先生都当面指导过我,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敬业、对后辈的热情扶持,深深地感动了我、影响了我。1982年元月,我毕业分配至临潼文化局写作组。那些日子,邮局门前是我最爱光顾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一个阅报栏,上面有新到的西安晚报贴出来。几次都是想着该有自己的作品登出来了,走去一看,果然就看到了,心里那个热乎啊,言语难表。

1984年,西安晚报扩版,由小报变成大报,需要增加一批编采人员,时任文艺部主任的李炎女士派赵洪先生和李敬寅先生到临潼考察我,于是很快,我就被率先借调到西安晚报文艺部工作了,后来正式办了调动。我是3月份来的,我们那一批的其他人,都是三、四个月后才陆续到岗的。我到文艺部后,跑过一段文化消息,后来就长期编“曲江”版、“终南”版,幸运的是能与金江寒、赵洪、米曦亭、张静波、唐荣等前辈同室多年,他们的音容笑貌,令我难以忘怀,他们的工作精神,让我受益终生。以前辈为榜样,我做编辑几十年,一直用“敬业”二字要求自己,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篇文稿和第一位作者,省内作家的稿子,几乎都编发过,还约来了不少省外名家的稿子,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口碑。

在报社工作近三十年,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很多。其中,要数报社成立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最难忘。去年9月的一次聚会上,陕西报界的老领导任中南先生向报社领导建议,说庞进的龙凤文化研究已成气候,在海内外产生了影响,你们要成立报业传媒集团,何不将其收于旗下,这既是为中华文化做有益的事,也可以扩大集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任先生的建议被欣然采纳。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揭牌后,成立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事被提上议事日程,去年12月做出成立决定,今年5月又正式任命我为院长,具体负责筹备工作,并让报社办公室多位同志协助。集团领导层的视野、胸怀和魄力让我感佩,近年人们常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觉得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成立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这件事,就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 报社这个平台给庞老师带来了哪些优势?能不能具体的谈一谈,或举一些例子。

在我看来,报社这个平台至少有三个优势——

一是视野开阔。报社是新闻媒体,信息量很大,在报社工作,不知不觉中,你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阔你的视野,使你的参照系多维化、多样化。

二是文字精炼。在报社工作,尤其做副刊编辑,几乎天天和文字打交道,修改他人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提炼自己,日久功夫深,时间长了,你自己笔下的文字就会越来越精当。

三是宣传给力。作为大众传媒,报纸具有新闻的快捷性和阅读的普及性。你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至少得一两个月,一般也只有少数人能看到;西安晚报发表你一个豆腐块,最短一两天就能出来,几十万人就看到了。西安市以及陕西省内的读者多是通过西安晚报了解到我的写作、研究情况的。也可以这样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西安晚报广大读者的关注下取得的。

3.您在报社一直从事编辑工作,为何后来又迷上了研究龙凤文化,并把龙凤文化精华发扬广大?

那是1988年初,大概是1月份,公历已进入新年,而农历还属于兔子尾巴。那天应邀参加一位同事的婚礼,有幸与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先生坐在一起。韩先生当时正在主编一套“中国风俗丛书”。席间,韩先生扭头对我说:“再过几天就进入龙年了,龙的习俗这么多,到处可见,还没有人写,庞进你能不能写一本《龙的习俗》,作为中国风俗丛书中的一本?”韩先生的话说得有点突然,我当时是略有迟疑,但随之就答应了下来,说:“让我试试看。”就这么一句话,使我踏进了龙凤文化研究领域。

二十多年来,我出版了三十多种书,其中龙凤文化著作十八种;发表文章上千篇,其中一半以上与龙凤文化有关;我主编的中华龙凤文化网,也已运行了十多年。我先后几十次出席或参与主持全国性及国际性的龙凤文化学术研讨会、论坛,作主题发言;受聘出任多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的文化顾问,担纲浙江、广东、广西、陕西、河南、海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龙凤文化项目的主题策划。2000年,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我出任主任;2007年,被推举为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2008年当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2011年8月,龙凤国际联合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成立,被推举为主席。

我对自己的龙凤文化研究定下一个方针:“立足中华文化,容合世界文明;关注当下生活,瞩望人类未来。”2007年3月25日,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整版文章,提出继承、弘扬容合龙、福生龙、奋进龙,清理、抛弃帝制龙、灾祸龙,创建、新增文明龙、科学龙、环保龙的主张。2007年,我提出了“龙凤文化,为世界开太平”的观点,认为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和美,是龙凤所蕴涵和体现的五种基本精神,也是龙凤学赖以形成的五大理念。2012年,我提出“龙道”、“龙道文明”、“世界龙”等概念,将“龙道”定义为“以龙为象征标志的,来自中华民族,在冶炼萃取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精华基础上容合创新的思想学说、理论体系”;将“龙道文明”定义为“以龙道的创造、演进、宣传、推广、弘扬、应用所形成的文明”;并从“天道”、“仁道”、“行道”三个方面举要说明了龙道文明的内容。近年来,我还提出:龙凤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标志者,还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和强盛的推动者、整合者和引领者。

我之所以对龙凤文化研究情有独钟,有三个因素是比较重要:一是龙凤是中华先民对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两种神物,经过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凤文化如此重要,系统、全面、特别深入的研究者却不多。二是龙凤文化传衍了近万年,承载着无数人的聪明和智慧,富含大量的信息,牵扯众多学科,彼此渗透,相互勾连,常常一个线头,一扯就是一堆,其林也深,其果也繁,其味也浓,其趣也多,一旦钻进去,新发现、新收获就颠三倒四地朝你脑门上撞,让你欲罢不能。二是我自身的素质使然。我做事,不做则罢,做就想做到自己的最好。而且,借鉴古今中外无数成功者的经验,我认识到,人一生其实做不了几件像样的事,能把一两件事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地步,就很不错了,贪多往往嚼不烂。当然,我能静下心来利用业余时间做研究,与报社的经济效益不错有关,每月都有一份薪水打到折子上,使我不至于为养家糊口揪心犯难。

4.请您谈谈将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今日西安》专刊推向加拿大和美国的意义。

《加拿大商报·今日西安》专刊是我2009年2月至4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市探亲、考察其间,接受当地华人媒体采访谈中华龙凤文化,与总部设在多市的加拿大商报取得联系,回国后向报社领导汇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开办的。该专刊以介绍、宣传、推广西安市及陕西省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文化、科技动态为内容,由我出任主编,稿件主要取自《西安晚报》和《西安日报》。该专刊是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与海外媒体合作在北美创办的第一个专刊。截至2012年11月中旬,该专刊已出刊180期,发表消息、通讯、特写、论文等540多篇,图片350余幅,总计达54万多字。

在取得开办《加拿大商报·今日西安》专刊经验的基础上,我又积极联系、策划,促成了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与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的美洲商报社的合作,使《美洲商报·今日西安》专刊也与今年8月成功开办。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学锋同志在呈送的报告上批示,认为“这是西安日报社扩大西安对外宣传的一个举措”。此事还引起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同志的重视,魏书记批示要求“做好西安的旅游、招商宣传,扩大影响”。该刊亦由我担任主编。截至2012年11月中旬,已出刊16期,发表消息、通讯、特写及图片60余篇(幅)。

《加拿大商报·今日西安》专刊和《美洲商报·今日西安》专刊,在北美华人中产生了良好的、持久的影响,不少华人都是见报必取,逢刊必看,普遍认为专刊内容新颖丰富、格调高雅、版式美观,尤其是由西安、陕西及大西北走出去的华人移民,更是对《今日西安》专刊投以特别关注的目光。

两个专刊的开办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为西安在海外开设了两个“窗口”,起到了“持续不断地向海外华人传送一个精彩鲜亮的西安”的宣传效果。第二,使《西安晚报》《西安日报》成功地走出国门,走到北美广大华人的面前,为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借船出海”、“借外报办报”的经验。

于是,可以说:“研究龙凤文化,是为中华民族做件事;主编《今日西安》专刊,是为西安人民做件事。把两件事做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心怀中,常常因做这两件事而激荡着幸福感。”

5.当年西安晚报是许多文学新人崭露头角的阵地,请您谈谈今后在办报纸,提升晚报文化品位方面的一些设想和建议,打算如何扶持文学新人?

注重、弘扬人文精神,是西安晚报的一个传统,这方面应当保持和加强,尤其在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西安,在物质化倾向明显的当今。

晚报对文学新人的扶持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几十年来,经我手修改、润色过的稿子不计其数。一些作者还将他们的作品集拿来让我写序,我都认真阅读,尽力满足。有的还提出让我帮其修改,然后将我的名字署在其名字前面出版。我说给你提意见可以,帮你修改可以,修改后帮你联系出版社也可以,但署我名字不可以。编辑的天职是为他人做嫁衣,如果给人改了稿子就将自己的名字署上,这样的事情悖离职业道德,是做不得的。

201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