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龙文化

2008-04-01 网易新闻  

 

周伟良:第三个方面,我们想谈一下,武腾龙吟(音),就是在武术文化这一领域中,翻腾着中华龙这么一个引子,众所周知,龙不是我们自然界的一种生物,而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概念认同,某种意义上,龙的出现,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一种图腾文化。随着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对象,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审美心理上图腾文化的残余,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先,原始先民出现的图腾崇拜,对于该民族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凝聚作用,同时也催化着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萌发,尽管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遥远的图腾活动已经不复再现,但是,它并没有被抛弃。它在被不断整合过程中更深层地积淀在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周伟良:传统武术无疑也受到了这种审美心理的感染,并且在自己活动实践中展现出来,我们刚才说到的那条龙就是其中一种文化形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一种被神圣的图腾符号,根据学者们的考察,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已经有了龙的早期造型,经过了一段历史的整合以后,中华之龙终于腾空而起,翩翩起舞在神州大地上,成为中国古代神话创作以及审美活动的主要文化题材,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龙的形象是由蛇加上各种动物特征而形成的,是蛇的夸张和神化。

周伟良:多少年来,中华民族的天地人事和种种事物,都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农耕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以一种赞美或敬畏的心理用龙指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龙创编出各种故事。到今天,我们的民俗活动中依然留存着划龙舟,舞龙灯,男女成亲称为龙凤配,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闽泽(音)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对意识形态的作用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古代神话中丰富奇特的幻想不仅影响了后世创作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发展,在艺术上对于浪漫主义的因素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而且原始神话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精神,也长期在群众中流传着,并且积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段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武术在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特点。

周伟良:正是因为受到龙文化的长期影响,所以,不管是在武术的套路还是格打中,都若暗若明地映衬着龙的身影。这种反映主要体现在对武术的技术动作和套路的内容上,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表述中。从史料上看,古代武术对于龙文化的摄取大致始于明代,主要表现为对武术技术动作的命名以及有关阐释。比如,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记效新书》(音)中就记有“?龙”一事。比如陈冲斗在《长枪发选》中同样记有“潜龙枪法”,要求后手提腰,前手垂下,枪在地,如龙在深渊”,这种生物形态对习武者而言应该说并不清楚,但由于人们对龙已经形成了一种可意会,可思想的视角图景,能够积极调动起习武者平时积累的日常感知能力,所以能够感受到拳谱中这两个词的意思。因此,这两个词,也就是被符号化后的一种整体意味。

周伟良:用龙称武术动作名称,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到清前期,我们尚未发现以龙命名的讨论,以龙命名的武术动作很多,但套路名称还没有出现。到了清嘉庆年间,官府在查处山东地方拳会的组织活动时,首次出现了“金龙罩拳”(音),到了晚清民国初期,由曾武哉(音)主人编写的少林拳术秘诀中有了龙拳的记载,从动作名称发展为套路名称,它本身也符合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到了以后,以龙命名的拳术套路以及动作名称那就更多了,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那场武术挖整工作调查,就江浙一带流传的以龙为名称的武术器械套路就有“青龙偃月刀”、“盘龙棍”、“盘龙剪”……拳法的套路有“九龙滚水拳”、“回龙拳”……至于以龙的这一符号来命名的动作名称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大家熟知的“青龙探爪”、“双龙戏珠”等等。这里面我们没必要将这种东西一一列举出来,我想很多名称都是听众们耳熟能详的。我们仅仅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来说明古代武术中龙文化的残余对于传统武术的影响,龙同样是中华武术文化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

周伟良:传统武术中那条腾越着神威的龙,反映了中国龙文化的变迁,虽说人们都知道这条龙在客观生物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但是它却不妨碍习武者根据个人的知识感受,在这个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文化图景中体会、领悟龙的那种形象和习性,从而封建了传统武术的表现力和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