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OK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

林远华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4日  

 

朋友,你还曾记得2003年我国人民经受“非典”的那场劫难吗?那是一个美丽而令人忧伤的春天。尽管花儿兀自在绽放,鸟儿依然在歌唱,而人们的行踪,却在一副副惨淡的口罩背后噤若寒蝉,默然无声。SARS——一种显微镜下美艳若花的病毒,如打开了的“潘多娜”魔盒,以诡秘的面纱,随着南来北往的人流迅速地蔓延传播着。我们的生命,在那个美丽的春季,变得飘渺而离奇,惊恐而脆弱。那时的我,与千千万万同行老师一样,为抗击“非典”毫无顾忌的冲锋在抗非最前沿。深感责任重大,光荣而艰巨。有一种当医生的荣耀和自豪。医生的光环使我这个初上医道的青年有了绽放光彩的阵地,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可谓“在无硝烟的战场上”,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与SARS展开殊死的搏斗。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病人在我的从医生涯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记忆。
我们医院是一家企业医院,规模如县级医院大小,位于距省城近70公里的黄土高原之边的山城,我们医院所在的山城城市和药王故里比邻。山城是由省城乘火车去往药王故里——耀县的必经之地。这里因为药王而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每年来这里旅游的国际友人络绎不绝。辖区有20余万人,医院所在不远处有一个一天只通过两对客车的四等小站。作为一名年轻医务工作者,我万万没有预料到在全国性的抗击“非典”斗争中我院肩负如此重任。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考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更考验着每一位中国医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院30名医疗骨干首当其冲,随从铁路列车奔赴全国各地,在各趟列上排查“非典”——“以身试雷”。我被这种救死扶伤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也多次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可事与愿违。院领导安慰我说:“留守后方,也是需要,坚守阵地,责任更大”。一声令下,我在临危中受命,到了急诊科坚守“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那时整天呆在隔离室里,不和外界接触交流,如同地狱里的阶下囚一般,使人压抑得透不过气。病人有气无力,病情笃重极危。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硬是扼住了病魔的肆虐。
2003年5月1日10时30分,这一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人们正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一个崇尚中国传统医学的美国友人从广东出发,途径西安转乘57545次客车来拜霭心仪已久的中国唐人药王——孙思邈,经过该站时,由于旅途颠簸,身体疲劳,致低热乏力,被高度警惕的车站工作人员发现,在人们慌慌不安地期待中送进我的诊室。显微镜下找SARS病毒、查血常规看血像、监测体温变化、拍胸片观察肺部病变等,我穿着联体衣,戴着帽子口罩,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全副武装。戒备森严,有一种神奇,威武无比之感。只留一双更富有洞察力的眼睛,通过目镜在森严中,和同伙一切都在紧张有序默契配合中进行。一天、两天……,直到经过一周日日夜夜留验观察,排除“疑似非典”后,紧张一时的院内气氛,院领导和我们当班守护医技人员如释重负,才松了一口气,提到嗓子眼的心如一块石头才放下。尽管我们直面现实,没有退缩,直冲向前。但这种“宁可放宽指征,也不放过一点点蛛丝马迹,也不漏一个疑点”的敬业精神无不感动,震撼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一招一式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收益。
在隔离室守护的日子里,我丝毫也不敢懈怠,怎一个紧字了得?我始终能守得住寂寞,能耐得住高温,能挺得起腰杆,能经得起考验。因为有同事为我加油鼓劲,大家为我投来了赞许信任的目光;期待着解除隔离,盼望着我早日凯旋。父母为我祈祷上天保佑,日夜在家守候着希望,注目着隔离室,他们不能失去儿子,不能没有家庭的顶梁柱;儿妻为我祝福,等待着我们夫妻团圆,父子重逢的到来。终于等到这一天,当这位外国友人病情有所好转,解除隔离的时候,他无不动情的翘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医生OK!
病人无国界,医生有真情。作为中国医生,我虽然没能记住这个美国朋友的外文名字,但这一场虚惊令我终生难忘,真是有惊无险,惊心动魄。作为医生同行,在经过“非典”的洗礼之后,我今天依然站在共创和谐医患关系的阳光下,也对自己高呼:你好——中国医生!

“我最难忘的病人”征文(www.91sqs.com/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