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

京报网 2009-02-23 赵启正  

 

文化的全球化并非同一化,而是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重点在于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相互尊重,文化可以互补,可以创新本民族的文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当年我们汉字传到日本,他们创建了本国文字;佛教到了中国,在印度衰败了,在中国却兴旺了,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我们平常说的很多话是佛教词汇,例如“觉悟”、“解释”、“功德”等等。文化传出去也不一定就是吃亏,这有利于别人理解我们,对我们的理解越多,越容易同意我们的见解、支持我们的主张,这是件好事。韩国东海大学一位汉学教授曾跟我说:“我们是个小国,你们是个大国,你们现在还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很紧张啊,你们治国就可以了,要是平了天下我们怎么办?”其实他就是对文化差异没研究清楚,这是春秋战国时的话,当时的诸侯国,战国七雄是主要的,除此之外还有几十个、上百个小国,平天下是指“四海之内”,就是指中国。因此,对他国的文化差异要持尊重的态度,这种差异有时候是难说是非的,就好像到底是中餐好吃还是西餐好吃?是中文好听还是英文好听?这都是难以判断的。
在世界6000多种文字之间,必须通过翻译才能进行交流。交流和翻译必然伴随着自己的情感、信仰、认知、行为的不同有很多的不同。比如美国的白宫,“white house”其实是“白房子”,我们为什么翻译成“宫”呢?那是因为,既然是总统住的那肯定相当于“故宫”、“皇宫”了,必定占个“宫”字。他的国务秘书呢?我们翻译成国务卿,因为是大官。这种翻译必然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有关,所以翻译中是容易出现误差的。
我再说一些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刚才我们谈到翻译问题,语言的差异容易产生误解。比如说,我们把京剧译成“Peking(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opera”完全是指西方的歌剧,所以就有好多外国人问我:“北京歌剧是不是北京人演的《卡门》、《图兰朵》、《胡桃夹子》、《天鹅湖》?”日本的“歌舞伎”绝不译成“东京歌剧”,按日语发音,译为“Kabuki”。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总是找外国的词语对应,没有的时候,就“硬对应”,这准出错。所以京剧翻译过去就应该向日本学习,叫“Jingju”为好,否则我们就平白无故地丢了一个文化特色。这就是跨文化交流中很产生的误解。
龙,我们翻译成“Dragon”,那么英文的“Dragon”是什么呢?英文词典(不是英汉字典)的解释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一般被描述成有狮爪、蛇尾、翅膀及带鳞的皮肤”,同时这个词又是“难以驾驭的人”,又是“泼妇”,又是“可怕的东西”,又是“一种大的蜥蜴”,“古代是大蛇”。所以“Dragon”翻译成中文,就不要翻译成“龙”,应翻译成“怪蜥”、“蜥蜴”之类。既然“Dragon”不能翻译成“龙”,那中国的“龙”怎么翻译成外文?如果翻译成拼音“long”,又与“长度”(long)重了。有一天我看电视,李显龙名字中的“龙”,在翻译时多加一个“o”,译成“Loong”。我们可不可以把“龙”翻译成“loong”?话虽这么说,但似乎扭不过来了。结果,我们对中国“龙”的译法就被一些外国人利用了。美国有一本畅销书“Red Dragon Rasing”(《红龙崛起》),它就把中国画成一个很凶的龙,用这个龙来表示中国的崛起,在这儿的用意是负面的,寓意“中国威胁”。
对于文化差异的漫不经心也会产生误解。法国一位部长就问过我:“中国人喝酒为什么要强迫?为什么不喝就瞧不起他?为什么让我喝得醉了,出现丑态,大家就高兴?这是什么意思?我下次到中国,谁让我喝酒,我就不上谁那儿去!”但在少数国家不这样,日本、韩国敬酒都是很厉害的,尤其是互相熟悉了之后。但在欧美是完全自愿的。追溯其根源,我们说“英雄海量”,例如武松饮过了三碗,也要过岗,还能打虎,“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我们考察一下,知道李白时期酒的度数是很低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只想告诉大家要掌握一个本事,即使你掌握了某种外语,也要注意文化差异,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生活方式等等,差异到处都是。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差异的人,你就能够很好地和外国人沟通,很好地表达中国,能够让外国人很好地理解你。什么叫软实力?那不是军事的实力,不是你的经济实力,而是你这个国家的国格、你的文化对别人的感染力,人家觉得你这个民族可爱,这个民族有威望,值得尊敬,才能在国际上有力量,才能登高一呼,有人倾听。
不管是政治交流还是经济交流,一定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而语言文字本身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化上不注意差异的话,政治谈判、经济谈判、军事谈判都会出现问题。比如我们和外国人进行科技交流时总说“自主创新”,译文不妥,外国人就不明白了,“自主创新”是什么意思,是不合作吗?他们就误认为是不合作,闭门造车。“驾驭市场经济”,翻译不妥时,他们又不懂了,市场经济是内在的规律、是无形的手,你要驾驭它是不是就是计划经济了?还有,我们说“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宣传”翻译成英语(propaganda)在字典上是贬义,是强词夺理的意思。外国人理解不了,我们就改成“说明中国”、“表达中国”等。所以说,一定要记住中外文化的差异是时时处处存在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世界和谐的主要渠道,但是,一定是跨越文化障碍的交流,才能通畅无阻。
(作者为全国政协外事委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