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和弘扬龙文化

——在武汉中华龙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

庞 进  发表日期:2008年10月26日   

 

一.什么是龙文化

龙是中国古人运用模糊思维,对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和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品性的神物。
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所谓龙文化,就是有关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的文化。

二.龙文化的定位

1.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代表文化。

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先祖;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脉;龙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龙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龙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进步。
龙文化有一个极其深远而宽广的坐标系。它的时间纵轴已达八千年,甚至可以探伸到一万年——这是世界上其他一些文化难以比肩的;它的空间横轴扫揽了整个中华大地,及至地球上所有有华人生息的地方。
综观龙的发展史,可以说经过了三个大的阶段:(1)创生阶段,即由自然物容合、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2)发展阶段,即由神物发展至人物符号(指代帝王、喻比人杰)和吉祥瑞征;(3)升华阶段,即升华为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征。
龙代表着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
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裔都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3 龙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

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或者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说,作为民间文化,龙文化至少传承、发展了八千年,甚至一万年。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通过祭龙、塑龙、刻龙、唱龙、舞龙、赛龙、生肖龙等民俗形式,传承、发展、丰富龙文化,这些民俗样式从古代到今天,一直在流行,从未中断。可以说,龙的观念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龙文化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性。
中国文化历来都是官民互动的,官方文化都有民间文化的背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炎帝、黄帝、尧帝及夏代的开国帝王大禹,都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秦汉时期既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期,也是龙文化走向官方的起始期。秦始皇有“祖龙”之称,汉高祖刘邦自诩为“龙种”,从此,历代帝王无不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龙文化成为地位显赫的官方文化。
作为官方文化,龙起过象征帝王皇权、为专制统治壮胆效力的作用,这是需要认真分析、清理、批判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
第一,龙作为民间文化的历史比作为官方文化的历史早几千年;
第二,龙成为官方文化以后,其民间文化的性质和身份并没有消失,而是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间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玩龙灯,划龙船,喝龙茶,打龙拳:两种龙尽管有交错、有互渗,却也同时并进。
第三,官方对龙的垄断,仅限于元、明、清三朝,之前的岁月里,帝王可以称龙、用龙,有才能的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都可以称龙、用龙。
第四,元、明、清三朝对龙纹做了垄断,但这样的垄断:只垄断了五爪龙纹,其他四爪、三爪龙纹则没有垄断;即就是对五爪龙纹的垄断,执行得也并不严格,民间照样有五爪龙流行;真正因龙纹而冒犯帝王,从而被杀头者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第五,龙作为官方文化,对龙的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解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帝王龙也做了许多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的大事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汉武帝的开通丝绸之路,唐太宗的和蕃之举,康熙皇帝的确立中华版图等等。

3.龙文化既是古老文化,也是时尚文化。

说龙文化是古老文化,大家不会有不同意见;说龙文化是时尚文化,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其实,不难解释,中华民族既是古老的民族,也是追求时尚的民族,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必然也是追求时尚的文化。
事实也是这样,在龙的家族中,我们既看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的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的复杂华丽的“黄龙”,也看到了具有当代特点的时尚“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E卡的“新潮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等。
龙的时尚文化,不仅体现在形象上,也体现在理念上,如“传承、弘扬容合龙、福生龙、奋进龙;清理、抛弃帝王龙、灾祸龙;创建、新增文明龙、科学龙、环保龙”的提出。
显然,龙文化既是过去时,也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龙是一个开放的可以不断纳新的动态系统;世界上只要有中华民族在,就会有龙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龙就会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

4.龙文化既是学术文化,也是经济文化。

龙文化是一门学问,作为学问,龙文化可以说已经成果累累。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成果,比如全面系统、理论性很强的《龙学》问世。
龙文化又是一种经济文化,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经济文化。因为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只要找到并运用适当的转化方式,龙文化就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比如广西宾阳的炮龙节、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庙会,都既是文化行为,也是商业行为,都给地方财政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据报道,去年宾阳炮龙节一天收入超过了三千万元,淮阳太昊陵每届庙会的收入前几年就超过了两亿元。

5.龙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当然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其次,龙文化的基本原理具有普世性。比如龙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就不仅能够为国人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道德规范、话语系统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慧参照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作为公理和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构建新的人类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
容合是世界观、方法论;福生是价值观、幸福论;谐天是天人观、生态论;奋进是人生观、强国论。
以容合为例:当今世界,之所以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许多多的家园被毁,许许多多的生灵涂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不愿意正视各种文明各有其优长的事实,不讲“容合”或不愿意“容合”。所以,加大力度,弘扬、宣传、推广中华龙文化容合的精神理念,让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接受这样的精神理念,并将其尊重为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原则,自觉、自愿地应用于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中,就显得特别有必要。所谓“有矛盾,坐下谈;弃暴力,戒强权;莫急躁,勿狂癫;崇理性,释前嫌;容众异,存多元,谋共赢,求大全”,如此这般,何愁一个和谐地球、一个太平世界不能构建?
所以,我说,龙文化,对国人,可以致和谐;对世界,可以开太平。

三.龙文化的现状

1.专家学者们的努力

对龙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历代者都有人在做,以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之后为盛。比较重要的学术成果有王大有先生的《龙凤文化源流》、刘志雄、杨静荣先生的《龙与中国文化》、王东先生的《中国龙的新发现》、我的《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何新先生的《谈龙说凤》、吉成名先生的《中国崇龙习俗》、欧清煜先生的《中国龙文化词典》等。近年来,龙文化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代表性的成果有我的《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王大有先生的《龙凤传人》,和由我与张克复先生共同主编的《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论文集》等。当然,还有许多重要的论文、文章发表于各种媒体。
龙文化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龙的起源、本质、精神内涵、当代意义等,都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
如龙的起源,有蛇说、鳄说、猪说、闪电说、龙卷风说、星象说等等几十种说法,现在大家比较倾向于综合说。当然,综合说也有不同的表述,如图腾合并说、模糊容合说等。模糊容合说是我的观点,即认为龙是中国古人运用模糊思维,对自然界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神物。
再如龙的精神内涵,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解释是“团结合力”,我觉得这样的阐释是对的,但不够全面。龙的精神内涵除“团结合力”外,还有“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和“奋发进取”。所以,我对龙的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大家知道,2006年底到2007年初,由上海滩刮起了一场“弃龙”风波,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的专家学者没有缺席,黄佶先生发表了《关于修改“龙”的英文翻译的研究》,贾京生先生发表了《透析中国当代“弃龙”风波背后的文化价值》,我则接受了光明日报、文化月刊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旗帜鲜明地提出“龙的中华文化标志地位不可动摇”的观点,并在光明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中国龙文化解读》一文,对风波中提出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回应。
在专家学者群体中,不光有从事学术研究者,还有舞蹈、书法、绘画、工程设计、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专家,其代表人物有吉祥、王国文、黄益苏、王玉玺、孟繁水、龙黔石、闸东山、姬明中、王雨墨、乔俊峰,等等。

2 民间团体的作用

初步统计,龙字号的民间团体已有十多个,分布于西安、深圳、兰州、山东、北京、福州、武汉、濮阳、邯郸、柳州、德庆、台湾、香港等地。这些民间团体都程度不同的发挥着作用,如我们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就开办了“中华龙凤文化网站”,刊载文章上千篇,点击量已过百万,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还担当了浙江龙游龙文化公园的主题策划,该园已于2004年建成开园。再如兰州龙文化研究院,创建了兰州龙源公园,还与我们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成功地组织了一次高规格的龙文化论坛。

3 人民大众的支持

一种文化,如果没有人民大众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就不会有影响力。龙文化因为是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因而被人民大众所关注就在情理之中。一个事件可以为证:“弃龙”风波掀起后,新浪网曾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应该继续把龙作为中国的标志形象”的,占到了94.97%,这也就是说,九成以上的国人对龙是认同的、支持的。

4 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先说国家的重视。
2006年11月13日,中国文联八代会和中国作协七代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联欢晚会,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出场表演的舞龙点睛。
200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统一标志,标志由汉字“文”、“龙”、“长城”等元素构成。其对龙的阐释是:“龙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亲切感,易于传播;动态的龙,表达了全民行动,投入到提高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来”。
2007年2月18日,丁亥年正月初一,胡锦涛主席在甘肃兰州小西湖公园与市民们一起游园。他拿起画笔,同小学生一起,“画了一条腾飞的龙,祝愿祖国蒸蒸日上”。
2007年3月27日,2008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公布,奖牌上镶嵌的玉璧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造型、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32根龙柱缓缓升起,高大巍峨,气势恢宏……龙的图案还出现在了中国运动员的服装上。
再说各级政府的重视。
我自从搞龙凤文化研究以来,参加过几十次与龙文化有关的论坛、研讨会,这些论坛、研讨会,多数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有的就是政府出面主办的,如海南东方、辽宁阜新、河南濮阳、陕西宝鸡……这次武汉成立龙文化促进会,也同样得到了武汉市、湖北省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打龙王品牌,看好武汉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其位置之重要无需多言。汉口龙王庙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称其为汉口的“眼睛”、“门面”当不为过。这里自古就是汉口防洪的关键,六百余年前,人们便在这一带修庙祭神祈福。1998年的抗洪,更是汉口龙王庙为天下人所知——我就是在央视新闻中知道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龙是雨水之神,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龙的神职,故龙王庙遍布全国各地,有人做过统计,仅北京地区就有大大小小的龙王庙数百座,全国至少也有数千座。
龙王文化是龙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龙王崇拜有负面的迷信的成分,也有正面的积极的成分。我们当然要撷取、弘扬其正面的积极的成分,比如“谐天”和“福生”——
所谓“谐天”,即是对天道的理解,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就是追求与大自然相和谐——龙王是人与天的中介,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这便与当前提倡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相吻合。
所谓“福生”,即是“造福众生”。龙王传说中那些“福生”的,即及时行雨、除旱放霁、解民危难的善龙,是值得大力歌颂和宣扬的,这便与我们的社会所提倡的“敬业”、“尽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相一致。
龙王庙很多,但把龙王祭祀搞起来,把龙王文化做出来,上规模、上档次,还不多见。所以,武汉因地制宜,打龙王文化这张牌,是有眼力、见魄力,值得赞赏和支持的。相信能够得到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理解、重视和支持,相信以闸东山先生为代表的武汉龙文化团队能够付出智慧的、不解的努力,相信武汉的龙王文化这张牌一定能打出去,成为新的城市形象名片,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中华龙文化宏伟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愿朋友们龙心喜悦、龙体康健,龙缘广结,龙事大成!

相关链接——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陕西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法自然团队终身教授,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以龙凤为代表的中华象征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华人报、环球华报等数百家境内外媒体曾予以报道。著作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创造论》《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神兽貔貅》及散文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卓立苍茫》、长篇纪实文学《平民世代》等20余种,在国际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cdragon.com.cn )”网站。近年来,相继应邀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为大专院校师生、文化界、企业界人士做相关讲演报告二十多场,受到普遍欢迎。

邮箱:loongfeng@163.com

电话:029—81017295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