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龘”(西安晚报2023年12月23日第6版)

庞进

  

 

2023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甲辰龙年春晚的主标识——繁体字“龘”正式发布。

“龘”由三个“龍”字叠在一起组成,隶属龙部,由“龖”字发展而来,是“龖”字的异体字。关于“龖”字,《说文·龙部》的解释是:“龖:飞龙也。从二龙。读若沓。”“沓”字有两个发音,tà和dá,这里发dá音。故“龘”字读音为dá,意为飞龙、龙飞。

据介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甲辰龙年春晚将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龙行龘龘”出自《康熙字典·龙部》:“龘:《玉篇》音沓。龙行龘龘也。”“龘”意为飞龙、龙飞,“龘龘”是对飞龙、龙飞的强化。“龘”是三条龙飞,“龘龘”是六条龙飞,故“龙行龘龘”可理解为群龙腾飞。

龙是中华先民对自然界中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具有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等精神蕴涵的神物。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符号、文明标志和情感纽带。

2017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故宫向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时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我们是龙的传人》,央视新闻,2017年11月8日) 2015年9月,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尊的顶部以龙为饰,“象征守望和平”。

央视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其立意是深邃、高远和美好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性,龙参与、助力、见证、体现、标志了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在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求是》2022年第14期)而龙,则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助力者、见证者、体现者、标志者。如:辽宁阜新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距今约八千年的石块堆砌龙和龙纹陶片,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化和原始宗教观念所达到的程度而成为“文明发端”的证据。而属于仰韶文化的鸟龙纹彩陶盆,属于凌家滩文化的环形玉龙、龙凤璜,属于良渚文化的龙首镯、龙首牌饰,属于红山文化的玉龙等,则是“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的证据。央视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传承。人们看到这个“龘”字,自然会想到龙,想到灿烂辉煌、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想到作为龙的传人一员的光荣、自豪和肩上担负的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责任。

“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龙是容合的产物。龙的容合,参与、助力、见证、体现,标志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容合。容合意味着团结、合力、凝聚。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曾撰文说:“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区域,有着共同的奋斗经历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就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烈的认同感。”“海内外华人都会认同中华文化中龙与凤的文化标志。这些形象很容易唤起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感情。”(钱其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5月31日)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体现、彰显了龙的容合精神,也必然产生、发挥强大的凝聚效应。人们看到这个“龘”,会想到国家的统一,会想到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合力、凝聚,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

“奋进”,是“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适变图强”的简称。龙,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给人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民俗活动中的龙舟竞渡、舞龙等,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因其努力奋进,为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而比龙、称龙。

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意在彰扬龙的奋进精神,其整体设计体现了“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据介绍,设计者顾永江曾设计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这次,他在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的基础上,对“龘”字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春晚主标识便有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之意。而“龙行龘龘”所呈示的群龙腾飞状,正是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在《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56000多个汉字中,“龘”属于生僻字。甲辰龙年春晚以“龘”字为主标识,是“化生僻为熟悉”。据报道,这个主标识一发布,“龘字怎么读”便立即冲上了网络热搜,对其意蕴的议论也是多姿多彩。相信随着甲辰龙年春节晚会的播出,“龘”字会被更多的人关注。这对汉字的学习、推广,乃至对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文明的承续、传播、光大,无疑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庞进(笔名慧雨)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庞进文集》等著作四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