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龙文化及谐天内涵

庞 进 2010年10月24日 西安晚报  

 

一.秦岭龙文化
作为横贯中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素有“华夏龙脉”之称。
脉的本义是血管,引申为像血管一样连贯的东西。龙的身躯多取材于蛇,可谓以绵长为特征,因而,大凡绵长连贯的东西,都可以谓之龙脉,反过来说,龙脉可以象征那些绵长连贯的东西。
中国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所谓“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阳二宅全书·龙说》)。而且认为,中国的龙脉由西北的昆仑山发源,向东南延伸出北、中、南三条龙脉。秦岭属于中龙脉。
不仅如此,秦岭还是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又因其对气流的阻挡作用,成为北方地区的天然集雨场。龙乃雨水之神,司水布雨,正是龙的神职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将秦岭喻为龙,也是恰当的。
秦岭由众多的山岭、沟峪、洞窟、溪流、潭瀑构成,其中多有以龙为名者。如陇县境内的,以山形似门阙而得名的龙门山。山上有二十四潭,其中十潭以龙为名,即八龙潭、黑龙潭、黄龙潭、青龙潭、双龙潭、金龙潭、蛰龙潭、蛟龙潭,乌龙潭、卧龙潭。元代高道丘处机于此山隐修七年,开创了道教全真龙门派。再如华山著名险道之一的苍龙岭——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而得名。
秦岭上下方圆有不少以龙为名的庙、寺、观等。如华山苍龙岭下有都龙庙。“都”有“汇总”、“聚集”意,都龙庙,可理解为“汇聚众龙的总庙”。其庙的楹联为:“持节云霓万斛携西天云雨,垂旒琼庭一朝构东西波臣”。
更多的庙、寺、观等虽不以龙为名,但多有龙的形象出现。如始建于汉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场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岳庙,其棂星门上便精雕有九个龙头,其中七个口张,两个口闭,以“明七暗九”的规制,寓意其庙等级之高,仅次于皇宫。
秦岭有不少有关龙的传说。如《龙首原》:相传秦时,有一条黑龙从秦岭来到渭河饮水,其经过的地方形成一条土山,形状如龙,龙首原就是由这条龙所变,并由此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有《黑龙饮渭赋》,即言此事。如《白龙沟》:相传很早以前,渭河南岸有条青龙,渭河北岸有条白龙。两龙比赛谁长得快、长得高。白龙因破坏了田野而被人们挖斩,留下深沟一条,青龙则长成了青秀的骊山。此传说将骊山说成是青龙所变。还有《华山五龙》:道教著名神仙陈抟来华山之前,曾在湖北武当山隐居、修炼。相传有金木水火土五条神龙,常化为五位老人到武当山听陈抟讲学。它们见陈抟才华横溢、气度不凡,便有意指点迷津,言武当山不是陈抟的栖居之地,陈抟修成正果的地方是西岳华山。遂还原龙形,驮陈抟至华山。今华山五龙桥附近的五龙潭,相传即为五龙驮陈抟来华山之后的栖隐之所。
秦岭西部北麓周至县境内有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的地方。属于于秦岭脉系的华山上有“老君洞”、“卧牛台”等,骊山上有“老君殿”,又称“朝元阁”,祭祀的也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庄子·天运》和《史记··老子列传》都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将老子比作龙的典故。
骊山北麓有秦陵,是埋藏秦始皇的地方。而秦始皇则有“祖龙”之称。
华山著名道士陈抟自称“人中龙”,所谓“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他将自己以近四十年时间修炼成的道家“内家功夫独特之术”——“睡功”,即可以不吃不喝、不盖被子、不活动,能睡百天左右;“修炼时呼吸达到似有似无、六脉俱无”的功法,称为“蛰龙法”。
综上所述,秦岭龙文化涉及到龙文化的各个方面:
山水龙,即以山形水势有似龙形而称龙,如龙门山、苍龙岭。
神话龙,即流传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如秦岭黑龙饮于渭水、骊山为青龙所变、龙驮陈抟来华山。
人杰龙,即将杰出人物比龙、称龙,如老子“犹龙”、陈抟“人中龙”。
帝王龙,即将帝王君主比龙、称龙,如将秦始皇、宋太祖比龙。
二.谐天内涵
龙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蜥、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星象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的神物。
龙的精神内涵可以用“容合、福生、谐天、奋进”来概括。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持续地发展。
龙是谐天的产物。龙的容合对象来自于动物和天象。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谐天是一种天人观,也是一种生态论。
秦岭龙文化中的谐天内涵,可以从思想、践行两个方面来谈。
思想方面可以“犹龙”老子为例:
《道德经》五千言,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可以言说,但不是平常讲的道路的“道”或道理的“道”,而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道”,即宇宙万象的根本。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个“道”又从何而来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说到底,“道”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规律。在人、地、天、道“四大”中,人的构成性地位最低;这就决定了人与大自然只能是顺应、效法的关系,而不是违背、对立的关系。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自然界的生态是循环往复的,人按生态规律生活,便是“知常”。老子认为,“知常”就是明白人,而“不知常,凶”。这个凶,就是我们讲的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于是老子警告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人放任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当然是“失道”的行为,“失道”,自然要承受“失道”带来的后果,即领受大自然的惩罚。
老子的上述思想,是古老中国的“生态智慧”,也即“龙的智慧”。
践行方面可以“祖龙”秦始皇当政时颁布的《田律》为例:
《田律》有一条规定,译成白话,即:“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纲罟,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只有因死亡而需要伐木制造棺椁的才不受季节限制。居邑靠近牛马的皂和其它禁苑的,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
三.谐天内涵的启示
秦岭龙文化的谐天内涵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1,“谐天”很重要。如果不谐天,即对自然界的生物、非生物不充分尊重,不按自然规律做事,即逆天、害天,就必然全遭到天,也就是自然界的惩罚。这个问题,先哲老子已讲得相当明白;而各种样式的教训已经很普遍、很严重、很深刻,很惨痛。
2,以法律形式保证“谐天”很有必要。这方面,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已经实践;当今国家也出台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可谓一脉相承。我的意见是,法律、法规应当制订得再全面、再细致些,执行得应当再严格些,处罚得应当再严厉些。
倡扬“谐天”,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即如何处理、协调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以人为本与兼顾众生的关系。开发建设不能不搞,生态环境也不能不保护;不能不强调以人为本,又不能置人之外的众生于不顾;如果发生了矛盾、冲突的情况,怎么处理?
所以,就有一个“谐天之度”的问题。所谓“谐天之度”,即“谐天”有一个度,这个度的把握比较难,牵扯到时间、地点、人、物、历史、现在、将来等诸多要素,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们这里只能提出一个原则:“适度为善”,即统筹兼顾,把各种要素都协调、把握到一个适当的程度,把握适当了,就是“善”。
(原载2010年10月24日西安晚报“文化纵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