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未来使命

——在深圳“首届中华龙文化国际论坛”上的主题报告(2009年5月16日)

庞 进  2009年5月26日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的神物。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龙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文化指的是有关龙这个神物的文化,包括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广义龙文化指的是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即中国文化。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是狭义龙文化,但也涉及广义龙文化。
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既是微观文化,也是宏观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以上是我们总体上对龙文化的一个定位。
那么,龙文化有哪些历史内涵?其未来使命又是如何?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从龙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两个方面作简要回答。

一. 龙文化的历史职能

综观龙的发展史,可以说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1)创生阶段,即由自然物容合、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2)发展阶段,即由神物发展至人杰喻体(喻比才俊、指代帝王)、皇权象征和吉祥瑞符;(3)升华阶段,即进一步升华为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符。
这样看来,龙的历史职能至少有这么六项: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

1.司水灵物

龙成为司水灵物,是因其容合对象,大多为“水物”和“水相”:鱼、鳄、鲵常年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牛、马、鹿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雷电、云、虹、海潮、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龙来自于“水物”和“水相”,是“水物”和“水相”的代表和领袖,于是很自然地就成为“水物”和“水相”的管理者和支配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司水灵物。
司水灵物就是水神,在中国,水神就是农业神,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
有关龙的民俗,大都与水相关。

2.通天神兽

龙成为通天神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龙的容合对象既有水中的蛇、鳄、鱼、鲵,也有地上的猪、马、牛、鹿,还有天上的雷电、云、虹,及天地间的龙卷风,龙将这些动物和天象容合为一体,自然就具备了水中游、地上行、天上飞三种功能。另一个原因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产生了超越自身局限、摆脱现世苦累,飞腾、翱翔到天上去的愿望,让龙通天,便是这种愿望的寄托和外化。
通天的功能,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一些神仙和古帝王的乘御对象。

3.人杰喻体

龙是先民对自然力神化的产物,其身上容合、集纳了诸多动物和天象的特性和力量,如果要对人间的杰出人物找喻体的话,龙当然是很理想而且不可多得的。
最早用龙来比喻人杰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庄子·天运》记载孔子曾去拜见老子,归后三日不语。弟子问他见老子时都说了一些什么话,孔子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见到什么了吗?见到了龙!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着云气在阴阳之间飞翔。我惊异得张开了口却忘记了合,又能说什么话呢!”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述,末了,孔子还感叹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对龙之所以能成为人杰喻体,《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讲得挺好:“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于是,一些杰出人才就有了龙的称谓,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直到今天还在流行的“望子成龙”说。

4.皇权象征

皇权之前是王权。
龙与王权的结合,最早可以上溯到传说时期,伏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都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
龙与现实王权的结合,最早见于文献者,是春秋时的晋文公。《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等记载,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介子推等五臣随之流亡。后来,重耳返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遍赏群臣之时,竟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去找、去请,甚至放火烧山,介子推都没有下山。于是便有了“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之说。此说将介子推等臣僚比作蛇,而将晋文公比作龙。
龙与现实皇权的结合,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使者赶往咸阳,路经华山脚下,有人奉璧留言,称“今年祖龙死”。其璧原是秦始皇八年前南巡时的沉江祭神之璧,而“祖龙”,显然指的是秦始皇,因为“祖”是“始”的意思,“龙”乃“人君之象”。
接下来,在汉高祖刘邦取代秦始皇的时候,出现了“真龙天子”的神话。《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对这段话的理解,一说是刘媪与龙交合而孕生刘邦,一说是两条龙在刘媪身上交合,刘媪有感而孕生刘邦。不管哪种说法,都把龙与刘邦联系在一起。
从此,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刘邦这位“开国皇帝”,编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龙”神话。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以“黄龙”为年号,这是龙与皇权正式结合,即龙文化成为制度文化、官方文化的起始标志。
我们说,帝王们之所以要以龙相比,根本原因是龙容合了诸多动物和天象,具备了多样的神性和超强的神力,尤其是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与帝王们自诩的“君权神授”、“代天牧民”的说法相契合。
帝王与皇权是一回事,龙喻比了帝王,也就象征了皇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专制是一回事,而专制又与现代文明不是一回事,这样,一些人在批判专制皇权的时候,就主张“弃龙”。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在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龙的确曾是专制皇权的象征,这当然是需要认真分析、清理、批判的。然而,我们必须指出以下事实:
第一,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原始先民对身外自然力神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到来之前,劳动人民就把龙创造出来了。专制皇权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产物,龙的出现比专制皇权要早得多。
第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龙身上具备着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遂被帝王们看中,拿去做了自己的比附象征物。随着帝王从历史舞台渐次退出,龙也就失去了象征专制皇权的意义。
第三,即使在阶级社会,龙在象征专制皇权的同时,也没有和劳动人民断绝关系。事实是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间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属龙相,喝龙茶,玩龙灯,划龙船:两种龙同时并行了数千年。
第四,皇权对龙的垄断,仅限于元、明、清三朝,之前的岁月里,帝王可以称龙、用龙,有才能的人,甚至一般老百姓也都可以称龙、用龙,如三国时的诸葛亮、魏晋时的嵇康比称“卧龙”,宋时的李公麟别号“龙眠居士”,江南胡某将自己的儿子依次取名为“元龙”、“跃龙”、“虬龙”、“见龙”等。所以,将龙说成是皇家专有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五,元、明、清三朝对龙纹做了垄断,但这样的垄断:1,只垄断了五爪龙纹,其他四爪、三爪龙纹则没有垄断;2,即就是对五爪龙纹的垄断,执行得也并不严格,民间照样有五爪龙流行;3,真正因龙纹而冒犯帝王,从而被杀头者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第六,龙作为帝王皇权的象征,对龙的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解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帝王做了许多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的大事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如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应“赤龙”之兆的汉武帝的开通丝绸之路,有“龙凤之姿”的唐太宗的和蕃之举,对龙文化情有独钟的康熙皇帝奠定了广阔的中国版图,等等。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历史地客观地具体地分析,有扬有弃,既不能简单、粗率、偏激地揪住已经认识清楚的负面的内容不放,也不能将与皇权沾边的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抛弃。
由于曾经象征皇权,龙便有了象征权威、尊贵、富足等衍生义。

5.吉祥瑞符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容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就不会创造它。所以,龙的另一个重要职能,便是“征瑞”,即以吉祥瑞符的身份出现。古籍上载的“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等等,以至于今天我们在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品上看到的龙,也多是撷取和突出了龙的这种职能。
龙能够成为吉祥瑞符,与人们的求吉心理有关。
何谓吉?善也,顺也,平安也,健康也,通达也。总之是天下好事滚滚来,人间祸害速速去,便是吉。
龙的出现,为求吉心理的满足,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兼有艺术审美功能的对象。民间普遍相信,生活中如果能发生些与龙有关的事情,如敬龙神、剃龙头、穿龙衣、佩龙饰、雕龙像、贴龙画、写龙字、喝龙茶、舞龙灯、赛龙舟,等等,都会给自己、给家庭、给族众,带来所盼望的或意想不到的好处。
于是,农历兔年的秋冬和龙年的新春,举办婚礼者就特别多,为什么呢?为的是赶在龙年生一个“龙子”;在结婚喜庆的场合,一般也都会有“龙凤呈祥”的图案。

6.民族标志

如今,对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职能,绝大多数人是认同的。龙的这个职能的形成和凸显,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龙参与、见证、标志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的前身是炎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是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并向华夏族发展的时代,因而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期。在这个时期的各个考古类型文化中,几乎都发现有原始的龙,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砌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砌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二里头文化松石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砌龙,等等。这些原龙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做出龙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标志者的判断。
第二,龙渗入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这些人文先祖大都有龙之名、龙之功、龙之誉。这说明龙崇拜与祖先崇拜很早就结合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合,文献和考古都提供了证据,这便是汉代典籍的记述和汉代画像石的显示。那么,说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和说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就具有同样的意义,因为人文先祖是民族的缔造者,缔造者们称龙、比龙,这个民族自然可以称龙、比龙;而作为民族的成员、祖先的后代,也自然就是“龙的传人”了。歌曲《龙的传人》之所以能获得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认同,其原因就在这里。
第三,清政府以龙为国旗意义重大。19世纪60年代,三角形的黄龙旗,成为中国官船的旗号。1868年8月8日,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在美国将黄龙旗第一次打出。从此,作为古老中国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龙,开始引起西方人的广泛注意。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最终确定以长方形黄龙旗为国旗。我们知道,晚清政府是腐败无能的,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情,但以龙为国旗却是很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它意味着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身份已堂而皇之地展示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面前。这样的展示没有因清朝的灭亡而消失,倒因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得以延续。
第四,龙标志得到了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成员。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以龙为标志无容置疑。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崇龙、敬龙者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瑶、白、哈尼、黎、傣、畲、僳僳、仡佬、拉祜、佤、水、纳西、羌、么佬、景颇、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诺、德昂、门巴、独龙、珞巴、蒙古、藏、朝鲜、锡伯、满、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回等四十二个民族,其他十三个民族从成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那一天起,就程度不同地对龙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赏、认同的态度。如果以人数论,接受、认同龙作为中华民族标志者,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对少数不接受、不认同者,他们的意见当然有保留和表达的权利,但不妨碍大局,这里通行的是“多数决”的原则。

二. 龙文化的精神底蕴

对龙文化的精神底蕴,我总结概括为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1.容合

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宽容、容纳、集合、综合、化合、合作”的概称,与“融合”有区别,突出了“容”字。
在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容合排在首位。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龙的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容合过程相一致。中华民族在新石器时代起源,龙也在新石器时代起源;中华民族在两汉魏晋时期基本形成,龙也在这个时期基本成型。在时间的纵向上,龙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始终;在空间的横面上,龙遍及中华民族各成员繁衍生息的所有区域。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道家讲的“道”,都是容合性概念。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容合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2.福生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为什么被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
在龙文化中,有福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生的恶龙孽龙。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福生的可贵。
福生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
福生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幸福论。

3.谐天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
龙的容合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谐天是一种天人观,也是一种生态论。

4.奋进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创新图强。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而民俗活动中的龙舟竞渡,则突出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自古以来,龙多被用来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有这样的比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杰身上具备着奋进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龙形象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应变是奋进的应有之义。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奋进是一种人生观,也是一种强国论。

在梳理了龙文化的历史职能和精神底蕴后,我们再来讨论龙文化的未来使命问题。对龙文化的未来,我们持比较乐观的期待,相信研究会更深入,成果会更丰硕,活动会更多样,影响会更广远,功能会更显明。我们不妨提出这么五句话: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1. 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既可以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又能够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如果要给这样的比较理想的社会找一个象征物的话,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龙有众多的容合对象,这些对象既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又彼此和睦、相互协调地处在一个生动、有序的系统中。从这个角度说,和谐社会堪称为龙形社会。
龙形社会给我们至少有如下启示:第一,尽可能地容纳多元;第二,让每元都展示其长;第三,形成各元协调、生动有序的机制;第四,龙头处于调控全龙的关键部位,需要精心打造。

2.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

我们说龙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在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的同时,可以给人以精神的愉悦;而精神文化也能走出头脑和书本,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状态的文化。
龙的精神文化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通过图书、音像制品的撰编、制作、发行;影视歌舞的创作、演播;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的制造、销售;相关节日、庙会的筹划、举办等形式来实现,这便是我们讲的龙文化产业了。这方面各地已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广西宾阳的炮龙节、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庙会等。转化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幸福和快乐。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搞文化产业,若忽视或摒弃中国元素是不智的,中华文明有至少五千年的积淀且没有坍裂,是一座蕴涵极为丰厚的富矿,完全可以开发出令国人悦意、令世界叹羡的产业。这就需要在选择、萃取、陶冶、容合、升华、彰显、推广上下功夫。外国人能利用我们的资源搞出《花木兰》、《功夫熊猫》,相信我们自己也一定能搞出好东西来。

3.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

在未来的岁月里,在民族振兴的征途中,民族团结是需要的,国家统一也是需要的。团结和统一需要打出一个徽帜,这个徽帜必须获得海峡两岸、海内外大多数民族成员的认同,那么,龙便是这个徽帜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中国本土,还是东亚、南洋、西欧、北美,只要有华人生息,就能看到龙的形象。而华人华裔,无论到了地球的哪个地方,只要看到龙的英姿,便会有产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唤发深浓的民族情感。
中华民族创造龙并将其作为标志和徽帜,经历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岁月,它凝结、寄托着历朝历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以及血汗和泪水,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其召唤性、凝聚力和激励作用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要爱护它、尊重它,将其高高举起。

4.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

世界和平是地球人所需要和渴望的,和平的实现需要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准则,而中华龙所蕴涵和昭示的容合、福生、谐天等精神理念,就可以成为这样的公理和准则。
考察当今世界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多家园被毁,许多生灵涂炭的原因,会发现有些人就是不讲、不行(或只是局部地讲、行)容合、福生、谐天。所以,加大力度,弘扬、宣传、推广中华龙文化容合、福生、谐天等精神理念,让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接受这样的精神理念,并将其尊重为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准则,自觉、自愿地应用于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中,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5.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龙文化可以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
比如容合,就涉及容合时间、容合空间、容合对象、容合过程、容合力度、容合目的、容合限制、容合积累、容合扩展、个体容合、家庭容合、群体容合、民族容合、国家容合、人类容合、理论容合、实践容合,等等。
比如福生,就涉及福个人、福家庭、福群体、福民族、福国家、福人类,等等。
比如谐天,就涉及主与客、取与予、养与害、持续与非持续,等等。
比如奋进,就涉及学与创、道与器、才与勤、韧与变、修身与济世,等等。
以上问题,贯穿于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然而它们都在龙文化研究的框范之内。换句话说,龙文化可以在这些方面奉献出可供世人借鉴的智慧。

综上所述,龙文化的历史内涵,可用八个字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龙文化的未来使命也可谓八个字:承古开新,任重道远。

(写于2009年3月—5月)

相关链接——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79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其成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海内外数百家媒体曾予以报道推介,受聘担任多所大学、多家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文化顾问。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创造论》《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及散文随笔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卓立苍茫》《平民世代》等20余种,主持或参与相关论坛、研讨会50余次。在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cdragon.com.cn)网站。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
邮编:710002
邮箱:pangjin@xawb.com 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