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的传播大使——走近平民书法家孟繁水

新华网  2012年11月21日

 

新华网济南11月17日电(记者张晶 韩淼)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龙”字跃然于邮票之上,或跌宕遒力,或飘若游云,诠释着“和而不同”的龙文化。
中国邮政集团不久前发行了一套“新时代杰出艺术大师专题邮票”。作为“中国龙文化传播大使”,山东淄博书法家孟繁水的“龙”主题作品入选其中。

日前,记者走进了孟繁水的工作室。在淄博市闹市区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法作品。

这位1942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的艺术家是孟子第七十四代裔孙。他六岁开始习书,在楷行篆隶及篆刻方面皆有建树。从小就对“龙”情有独钟的孟繁水,认为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他说,作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958年,16岁的孟繁水被分配到北京郊区一个纺织机械厂工作。“这也许是龙文化在我心中隐隐萌发的时刻。”一有机会,他就会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跑到故宫里去,如痴如醉地去看那里各种各样的“龙”。他说:“故宫一共有18700多龙纹图案,但遗憾的是很多没有开放,我那时看的至少有3000多条。”

在故宫里,他朦胧地感受到“龙”的气息,“龙”的形体,“龙”的神韵。而当他全身心投入书法之后,似乎感到“龙”字就在自己身边,逐渐融入身心之中,须臾不能分开。

在孟繁水家中,记者见到了他搜集十余年而完成的书画长卷——《千龙图》。这幅长106米、宽0.8米的作品由1001个各具形态的“龙”字汇集在一起,囊括了商周、秦汉至民国及当代的著名碑刻、字帖、拓片中的“龙”字,包含楷行草隶篆及各大家之精华,风格迥异却浑然一体。孟繁水说,中国是龙的国度,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而1001的想法取自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孟繁水开始不满足于只是用印章和书法来阐释“龙”文化。十几年之前,他就着手编撰《中华龙典》。按照他的规划,这部龙典分为总卷、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分卷。目前,《中华龙典山东卷》已经基本编撰完毕,预计明年初正式出版。这部80多万字、1000多幅照片的巨著,分为龙语、龙景、龙子、龙书等九个部分。

从无到有,搜集资料的艰辛自是不用说,资金压力、人才不足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难题。为了编《中华龙典》,孟繁水把自己最初积蓄的六万元全部拿出来,花完了就卖字攒钱,四处筹款。十几年来,在龙典上花费了六十多万元。

2007年,孟繁水应邀赴台展出其《千龙图》,并与台湾一个书法协会商讨编写《中华龙典台湾卷》,目前合作雏形已经确定。同时,他也在积极推动其他省市的《中华龙典》的进行。

虽已过古稀之年,这位痴迷于“龙”文化的老人似乎并不愿意过一种清闲的生活。孟繁水总是一大早就来到工作室,戴着老花镜,如饥似渴地从浩瀚的古籍中去探究“龙”的奥秘。

传播“龙”文化对孟繁水来说,几乎是一种本能。他认为,“龙”不仅仅是刻在金石上的艺术品,更是活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融化在龙的传人血液中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