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百问之十四:道家、道教思想与龙的精神有何关联?

庞 进

中华龙凤文化网  2016年6月30日

 

题记:道文化精华与龙文化精髓是契合的,龙文化和道文化都发端于中国人对大自然、对宇宙力的认知,互根共本,龙兴而道弘。

 

  • 道家、道教思想与“容合”精神

 

  • 道家、道教思想与“容合”精神相符,是“容合”的精神产物。
  • 老子曾任东周王室管理守藏书的官吏,可以说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东周之前的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显然为他“容合”前人的思想资源,创立道家学派提供了基础和方便。
  • 金文上的“道”字,从字形上看,是“行”字中间一个“首”,“首”下再加一个和“寸”、“止”接近的字。“行”可以理解为十字路口的象形,“首”可理解为人头的象形,和“寸”、“止”接近的字可理解为人手的象形。那么,金文“道”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人手托着脑袋站在十字路口”。
  • 既然是十字路口,就和道路有关。于是“道”的第一个基本义就是“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
  • “一个人手托着脑袋站在十字路口”,他在干什么呢?很可能在思考:向哪个方向走?走哪条路?于是,“道”便有了“方向”、“方位”、“门类”、“种类”、“途径”、“方法”、“事理”、“规律”、“措施”、“主张”、“道理”、“道义”等等引申义。如:《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 老子正是在“容合”前代人和同时代人对“道”理解、阐发、引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关于“道”的概念的。其最大贡献,是将“道”提升到宇宙的本原、本体的高度。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意思是:有一个物体,混然而成,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这个物体寂静无声,空虚无形,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再勉强就叫它“大”。老子指出,这个“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尽管老子将“道”提升到了宇宙的本原本体、万事万物总根源的高度,但在老子自己和之后的道家、道教的著述中,“道”的其他含义依然被保留、被使用、被阐发。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意思是,凭自古之“道”,以驾驭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会知道古老事物的开端,这就是所说的道的规律了。此处的“道”就主要指的是道理、规律。
  • 显然,道家讲的“道”是一个包括宇宙本体、物象根源、世界秩序、自然规律、生存原理、精神境界、终极真理等等含义的“容合”性概念。
  • 老子之后的道家、道教人物也都不同程度地传承、秉持、弘扬着“容合”的精神。

 

  • 道家、道教思想与“福生”精神

 

  •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意思是:知行完备、道德至善的圣人没有永久不变的心愿,以老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他还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意思是:国家颁布天下的禁忌越多,老百姓的日子就越贫苦;老百姓手中的武器越多,社会就越混乱;人们掌握的技巧越多,奇异怪物就会越多;法令越彰显,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老百姓自己会教化自己;我安静不折腾,老百姓自己会走正道;我不多生事端,老百姓自然会过上富裕的日子;我没有过度的欲望,老百姓自然纯朴。
  • 老子提出上述主张,目的是福生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施行,也是会产生福生效果的。如西汉初年文帝、景帝父子,就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生产得以恢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国家实力大为增强,被后世赞称“文景之治”。
  • 道家是尊人贵生的。老子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这就把人抬举到了与道、天、地相并列的位置。尊人贵生是福生的前提,对人、对生命没有起码的尊重,就谈不上造福众生。
  • 道家崇尚和平,反对对人的生命、生活造成危害的暴力和战争。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意思是说: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兵器这样的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不得已使用它,当以淡然处之为上。胜利了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鸣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 老子之后的道家人物、道教领袖,也大都以福生济世为己任。如王重阳曾言其创立全真道的目的是“普济群生,遍拔黎庶”。(《三州五会化缘榜》)他要求道徒们“方便救度一切众生”。(《重阳真人金关玉琐诀》) 谭处端要求同道“常行矜悯提贫困,每施慈悲契下殃。(《水云集赠韩家郎君在家修行》)全真道的戒律、道规中有“不得欺罔老幼”、“不得惊怖老少”(《中极戒》)“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长春真人规榜》)等要求。而丘处机更是一个既有言又有行的“普济群生”的模范。饥荒、战乱年间,丘处机告诫弟子们要“立观度人,时不可失”(《大都清逸观碑》);指令用全真道观所积备的余粮赈济灾民;又劝说山东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和解,以避免血腥的杀戮;尤其是金元年间,不惜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跋山涉水,西行上万里,觐见成吉思汗,建言“止杀”,使无数生灵免于涂炭。
  • 笔者曾以歌词抒写道家的“福生”,曰:“道是这个世界的总根源,中国人都知道道法自然。张角弘道倡太平,葛洪炼丹在留山。重阳创立全真道,处机止杀建良言。尊道贵德戒贪念,性命双修形神兼。福利众生如水善,神仙活在人世间。”

 

三.道家、道教思想与“谐天”精神

 

  • 道家思想的精髓,与龙的“谐天”精神具有一致性。在诸子百家中,道家是最“谐天”的,或可言“谐天”的程度是最深刻、最到位的。
  • 《道德经》五千言,第一章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可以言说,但不是平常讲的道路的“道”或道理的“道”,而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道”,即宇宙的根本、物象的本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那么,这个“道”又从何而来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意思是,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效法的是大自然。也就是说,“道”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体现的是自然的规律、宇宙的秩序。“四大”道、天、地、人尽管并列,但人的构成性地位最低;这就决定了人与大自然只能是顺应、效法的关系,而不是违背、对立的关系。
  •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第十六章) 意思是:纷纭的万物,都要回归根本。回归到根本,就叫做静,静就是回到生命的本原,回到生命本原是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规律就明白了。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是循环往复的,人按生态规律生活,便是“知常”。老子认为,“知常”就是明白人,而“不知常,凶” 。这个凶,就是我们讲的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于是老子警告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意思是:天若不再清朗,恐怕会崩裂;大地若不再安宁,恐怕会发生灾难;神失去了灵性,恐怕就不能再保佑人类;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会枯竭;万物失去了生命,恐怕就要灭绝。也就是说,人若放任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当然是“失道”的行为,“失道”,自然要承受“失道”带来的后果,即领受大自然的惩罚。
  • 老子的思想,是古老中国的“生态智慧”,与龙的“谐天”精神深刻契合。
  • 对道家、道教的“谐天”,笔者亦作歌词曰:“道是这个世界的总根源,中国人都知道道法自然。老子骑牛出了关,留下经典五千言。庄子布衣逍遥游,返朴归真拥抱天。仁及鸟兽惜万物,共生共荣美家园。保护环境除污染,绿水青山天蓝蓝。”

总之,道文化精华与龙文化精髓是契合的,龙文化和道文化都发端于中国人对大自然、对宇宙力的认知,互根共本,龙兴而道弘。

 

2016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