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百问之十六: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华龙学的奠基者、创始人?

庞 进

庞进,中华龙凤文化网  2016年7月8日

 

题记:作为“学说”、“学问”的“学”,指的是关于某个门类系统的知识。那么“龙学”,就是关于龙的系统的知识。创立某学,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1,在某领域第一个发表研究性观点,此前没有人在此领域发表研究性观点;2,系统的知识。龙学也不例外,生活在东周时期的孔子首先在龙文化领域发表研究性观点、提出系统知识。据此,本人认同王东先生的观点:孔子,是中华龙学的奠基者、创始人。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道:“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对这段话中的“序”字有动词和名词的不同理解。按动词理解,就是孔子“序”(也可释为“阐述”)了《周易》中的《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按名词理解,就是孔子撰写了《周易》中的《序》、《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后人将《周易》中的《序》《彖辞》(上下篇)、《系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说卦》《文言》和《杂卦》合在一起称作《易传》(也称《十翼》),那么,按第一种理解,就是孔子“序”或曰“阐述”了《易传》;按第二种理解,就是孔子撰写、创作了《易传》。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易传》。其《要》篇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1]其“《系辞传》文句及基本思想与传世本大体一致,而其余部分如《二三子问》、《易之义》、《要》记载有大量孔子论《易》的言论和治《易》的事迹,甚至比传世本《易传》更具孔子色彩”。[2]帛书《二三子问》“直称‘孔子曰’……《要》篇记与子贡对话者语为‘夫子曰’、‘子曰’,那夫子即子只能是孔子。顺此而言,《易之义》的‘子曰’亦非孔子莫属。这样一来,《系辞传》的‘子曰’只能是孔子曰,说是任何别的人都不合适”。[3]据此,多有学者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或大部分内容为孔子所作。“《易传》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掺杂和附加了—些后人思想,但《易传》的原始核心和基本思想,则是非孔子莫属的”。[4]

王东指出:“正是在晚年孔子‘学易——传易——解易’过程中,创立了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孔门易学和孔门龙学。”孔门龙学主要有“龙德论”、“龙位论”、“龙道论”、“龙神论”[5]四个理论要点:

第一,龙德论——君子大德论。

“龙德”这个概念,是孔子在《易传·文言》中提出的。他以“龙德而隐者也”解释“潜龙勿用”句,以“龙德而正中者也”解释“见龙在田,利在大人”句,以“君子进德修业”解释“或跃在渊”句。在《二三子》中:“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王东指出,孔子“把他多年主张的君子论、人格论与龙德范畴结合起来:龙之德等于君子之德的神格化、形象化;君子之德等于龙之德的人格化、世俗化”。[6] 孔子所讲的“龙德”,“实质上就是借助于深受中华民族尊崇的龙的形象,表彰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大德。在他这里,‘龙德’成了‘君子之德’形象表征”。“龙德的本质特征是大,龙德广大,包容万千”。[7]

第二,龙位论——六位时成论。

龙位论的基本思想,是孔子在《易传·象传》中一开始就提出来的,曰:“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所谓“六位”、“六龙”,实际上是以《周易·乾》卦的六种卦象为线索,提出的龙的六种时态、六种体位、六种情境、六种形态:潜龙、见龙、跃龙、飞龙、亢龙、群龙。对这六种“龙”,孔子先后在《易传·象传》、《易传·文言》和帛书《二三子》中逐层深入地作了探讨、阐发。王东指出,孔子认为,“龙有不同时位,君子有不同处境时遇。因而,龙德、君子之德,既是一以贯之的整体品德,又有不同时位、不同境界的具体品德、具体表现”。[8]他总结道:“从晚年孔子的易学、龙学看来,龙德广大,但并不固守死板划一的僵化模式,而是德博而化、变幻无穷,在六种时位上,表现出六种优秀品德:潜龙之位的隐忍之德,善于忍耐;见龙之位的正中之德,有利于民;跃龙之位的时动之德,应时而动;飞龙之位的举贤之德,用贤利民;亢龙之位的忧患之德,居高思民;群龙之位的谦虚之德,不强当头。”[9]

第三,龙道论——安身崇德论。

“龙之道”的概念,蕴涵于整个《易传》和帛书《易传》中,集中表现在《易传·象传》开头对乾、坤两卦势象的解释之中:在讲到乾卦时,有“‘终日乾乾’,反复道也”的提法;在讲到坤卦时,则有“‘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的提法;上下呼应,乾坤交合,显然暗含一个“龙之道”的概念。[10]不仅如此,通行《易传》和帛书《易传》还三次比较具体地探讨了“龙之道”问题,阐发了孔子晚年重义而不轻利、趋向于义利统一的独特价值观。第一次是在《易传·系辞下》中,从“利用安身之途与祟德广义目标”相统一的高度,探讨了“龙之道”。说明应时而动,以屈求伸,通过利用安身的途径,达到祟德广义的价值目标——这便是龙之道,也是君子之道。第二次是在《易传·文言》中,特别集中阐明了龙之道与天之道的统一,突出了“飞龙在天,位乎天德”,“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体现了天人一体、天龙—道的观念。第三次是在帛书《易传·二三子》第六章、第七章中,突出了“龙之道”是发展变化的,下居上达,能威能泽,齐明好道,道以自成。王东总结说:“看来,‘龙之道’是发展变化的‘易之道’,至少表现为以下六个特征:一是由隐到显;二是由静到动;三是由勿用到见用;四是由下居到上达;五是由阳刚进取到刚柔相济;六是由一龙独处到群龙协和。归根结底,龙之道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天之道,就是一阴一阳、发展变化的易之道。”[11]

第四,龙神论——御天行雨、天下太平论。

“龙神”这个概念,两见于帛书《易传·二三子》:“龙既能云变,有能蛇变,有能鱼变,飞鸟昆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第一章)“《卦》曰:‘见群龙无首,吉。’孔子曰:‘龙神威而相处……而上通其德。’”(第十三章)。说明“龙神”,就是龙的神能、神威、神性、神职。看来,通行《易传》和帛书《易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发了“龙神”:(1)统天御天,沟通天人,保合大和。(2)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天下太平。(3)君子之德,戒事敬合,精白柔和。[12]

通过上述疏理、分析,王东指出:“孔于晚年好易,以“韦编三绝”精神加工整理的《易传》,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二三子》等历史文献,有助于证实—个过去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孔子不仅是中国儒学理论奠基人、义理学派的孔门易学奠基人。而且是中国龙学奠基人,中国龙文化的理论奠基人。”[13]

作为“学说”、“学问”的“学”,指的是关于某个门类系统的知识。那么“龙学”,就是关于龙的系统的知识。创立某学,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1,在某领域第一个发表研究性观点,此前没有人在此领域发表研究性观点;2,系统的知识。龙学也不例外,是生活在东周时期的孔子首先在龙文化领域发表研究性观点、提出系统知识。据此,本人认同王东先生的观点:孔子,是中华龙学的创始人、奠基者。

 

注:

 

[1] 参见《周易的哲学精神——吕绍纲易学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2] 同上,第255页。

[3] 同上,第253页。

[4] 王东:《龙是什么——中国符号新解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页。

[5] “龙德论”、“龙位论”、“龙道论”由王东提出,“龙神论”王东原作“龙威论”,笔者觉得用“龙神论”比用“龙威论”更恰当,故改之。

[6] [8] 同上,第107页。

[7] 同上,第106页。

[9] 同上,第111页。

[10] 《易经》(苏勇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第53页。

[11] 王东:《龙是什么——中国符号新解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页至第113页。

[12] 参见王东:《龙是什么——中国符号新解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页。

[13] 同[11],第104页至第105页。

 

2016年7月2日于西安龙凤堂